我們參觀了西峰油田第一聯合站。簡捷說來,采油廠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從單井產油到計量站,計量相當於給原油過稱;然後再到轉油站,轉油站也叫集油站,相當於倉儲;再由轉油站到聯合站,在聯合站進行油、水、汽的加工分離,成為達標的原油,經再次計量後把達標原油輸送煉油廠。至此,采油廠的就任務完成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聯合站是采油廠產品的最後一道工序。計量站、轉油站和聯合站的分布及數量的多少,依油井及產量的多少而定。就儲量而言,計量站最小,轉油站相對較大,聯合站最大,個個都是膀大腰圓的大肚漢,我們所見到的油罐儲量都在五千立方米。原油在油井和各個站庫間的集輸,都是靠大小粗細不等的地下管網係統來完成的。
西一聯合站黨支部李少軍書記領我們參觀,為我們介紹。站中央控製室裏的五台電腦和懸掛在牆上的電子大顯示屏,把各種生產數據和站區各點現場情況顯示的一清二楚。數據和場景可以任意調看,場景還可放大或縮小。數據和視頻和廠部聯網,廠部可隨時調看。數據的采集和傳輸實現了實時顯示。各種報表,由電腦自動生成,各種人網數據,資源共享。工作人員穿著有防靜電和阻燃功能的紅色工作服,在各自的崗位上井然有序地工作著。站內有四個巨大的銀灰色儲油罐、兩個略小的深綠色的儲水罐巍然屹立。整個站區裏裏外外規劃整潔,生產設備纖塵不染,除工作生產設施和道路外,都是碧綠的草坪和盛開的鮮花。這不禁讓我們由衷地讚歎現代化生產和科學管理的成就。
公共關係科負責人高興地對我們說,為適應西峰油田的快速發展,投資三億元的第二聯合站已經快建成了。要建六個大儲油罐,每個有五萬立方米。他指著第一聯合站的五千立方米的油罐說:“是它的十倍,”想想看,那該多麼壯觀。
隴東油田是低滲透油田,不像中東地區的油井,根本不用采油機往上抽,原油就直往上冒,隻需加個閥門就行了。在低滲透地質條件下采油特別困難,需要很多特殊而又麻煩的工藝,是塊難啃的“硬骨頭”。有些油田采出的油,油水氣混合,有時采上來的水比油還多。從地下采出多少油和液體,就要往地下回注多少水,用以驅動原油和保持地層壓力;衡。這些水來自地質學上的洛河層,故叫“洛河水”。在多水的井區,往往是幾口油井就有一口注水井,這些水經環保處理合格後,就被再回注到洛河層。現在西峰油田的井位、井區和大小集儲油氣站,都實現了生產和管理的現代化。原油的開采、集輸、加工和輸出全都自動化、管網化、密閉化,杜絕了環境汙染。凡是參觀過西峰油田的人都會說:“你們是采油不見油,注水不見水啊。”甘肅省委書記蘇榮同誌視察後說:“你們這是文明生產,清潔生產,有機會可組織當地的基層幹部和老百姓來看看這壯觀的生產過程,這樣他們就放心了。”
相比之下,三十多年前開發的老油田由於曆史原因,在環保上不同程度地欠過帳。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跟上時代步伐,適應環保要求,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從1997年開始,廠裏先後投資近兩億元,陸續修建和改造了13個采出水處理廠,至今已實現了采出水全部環保處理和有效回注,實現了生產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廠裏每年還投資數千萬元,對老油田進行環境保護和改造,有效削減安全、健康、環境隱患和風險。所有老油田的每個井場都設有鋪墊兩層防滲膜的汙油池、汙水池和排汙溝,防止汙油汙水外溢和滲人地層。
除此之外,油田作業區的綠化美化就是一篇大文章。他們本著突出人性化,為實現油田和環境自然和諧,對油區道路、井場、站點進行了全麵和立體的綠化美化。對建站和打井時破壞的地麵,都進行植被恢複和生態建設。圍牆內外都種樹種草,或種黃花菜,道路兩邊都栽了樹。當油井土地使用完後,這些樹將免費歸還給土地所有者。每個井位和井區都建有圍牆或是鐵藝隔離帶。所有的生產作業區都達到了菜園化和園林化。生產區域在坡地的,還因地製宜地修築了反坡梯田或魚鱗坑,喬、灌、草結合,實行全麵立體綠化,防止水土流失。對已封堵的油井,全部達到複耕標準。負責環保的同誌介紹說,近幾年來,在主幹道路邊栽種樹木三萬多棵,綠化麵積達一百多畝,生產現場的空餘場地綠化和成活率都在90%以上。企業文化科的史文光對我們說,菜園化不僅美化了生產環境,還改善了員工的夥食,他在一個小點上見過兩斤半的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