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後繼有人故事沒完(4)(1 / 2)

黃席椿,1912年12月23日出生於北京。其三歲喪父後隨母移居上海,在上海南洋大學附小,南洋模範中學等校完成小學、中學學業。1932年,他考入北京清華大學電機係,1936年8月畢業,畢業後留校任助教。此後不久,在其父生前摯友陳叔通、劉厚生等的籌劃、鼓勵和督勉之下,於1938年4月赴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留學,1 940年,黃席椿獲特許工程師學位,之後在西門子工廠實習,1941年4月回國。

回國後,黃席椿先後任重慶國民政府交通部技術人員訓練所教授,四川同濟大學教授兼電機係主任。當時,同濟大學設址於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生活與教學條件都相當艱苦,教員匱乏,他幾乎擔當了弱電方麵的所有課程,並從此開始了他為之貢獻畢生精力的高等教育事業。

抗日戰爭勝利後,黃席椿於1946年5月隨同濟大學遷返上海,同時兼任大同大學和浙江大學教授。在此期間,他深感國內無線電技術,尤其是微波技術方麵的教育甚為落後,便編譯了《微波引論》及電磁場方麵的教材、參考書多種,並開設了電磁波理論等課程。黃席椿是我國最早從事有關電磁波理論、天線及電波傳播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專家之一。

1952年院係調整後,黃席椿任交通大學電機係電信組教授兼副教務長,同年加入“九三”學社,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堅決擁護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交通大學內遷的決定,並毅然隨校遷居到生活比較艱苦的西北高原,主持創辦了西安交通大學無線電工程係,擔任係主任。在此期間,他還兼任信息與控製工程係名譽係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參與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的籌建工作。自1958年隨交通大學西遷,直至1986年因病去世,他除了在教學上和教育行政上擔負了繁重的任務之外,對社會性學術工作也十分熱心,曾被推舉為中國電子學會常務理事,電波傳播學會副主任委員,通信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陝西省電子學會副理事長等職。他是第一批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權的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

黃席椿將畢生精力貢獻給了祖國工程教育事業,豐富和發展了電波及天線方麵的理論及實際應用,在學術和精神上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為無線電電子學人才的培養貢獻了畢生精力

黃席椿早年在德國師從電子學著名學者巴克豪森(H.Barkhausen)教授,1941年回國後即在同濟大學等校從事電機係電信組主要課程的教學。1956年起,全國很多學校開始設立無線電技術專業。在當時及此後的一個時期內,他受教育部委托主持製訂或修訂該專業的教學計劃,並擔任高等工業學校電子課程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該專業教學計劃是教育部直接組織製訂的工科電子類專業的典型教學計劃,至今仍是謀劃無線電技術專業設置及其教學計劃的範本。為做好教學改革工作,黃席椿親自擔任“無線電基礎”課程的講授,並與清華大學常迥教授等編譯了“無線電技術基礎資料彙編”(第一集),使教師和學生擁有一份了解信號特性,掌握分析方法的有用參考資料。

“文化大革命”期間,黃席椿因工作需要轉而從事經典網絡綜合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並與高順泉一同著手編寫了《濾波器綜合法設計原理》一書。此書是一本以網絡綜合法設計濾波器的專著,理論嚴密性與工程實踐性兼備,正式出版時又正值舉國歡慶科學的春天再次到來之際,受到有關高校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廣泛歡迎和讚賞。即使在此後的數年裏,對他們的這一著作表示敬意和就綜合法設計方麵的問題向他們討教的函件和登門造訪者仍一直不斷。黃席椿等對此都一一作答。

黃席椿是我國最早在高等學校中開設電磁波課程的學者之一。尚在1952年院係調整之前,即於他所曾任教的浙江大學及同濟大學開設了這方麵的課程。1963年,他組織翻譯了杜裏哈諾夫的《無線電波傳播》一書。1982年,他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及學科發展形勢,和汪文秉一同撰寫了“電磁場與電磁波課程的體係和內容改革的一些意見”。基於該文思想,又組織了西安交通大學有關教師編寫教材,設立教學試點,並根據試點經驗組織教材的修訂與充實,最終形成了基於矢量分析與赫爾姆霍茲(Helmholtz)定理的課程體係。由其學生楊儒貴編寫、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於1989年3月出版的《電磁場與波》一書,就是這個體係構想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