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形象反映,作家總是站在一定的高處審視現實,觀照生活,思考人生。而當代中國日新月異,社會大潮風起雲湧,為現實主義作家提供了無比豐富的創作資源。擁有靈敏觸角的作家,比一般讀者更為敏銳地感受時代的風雲變幻,更加細致地觀察身邊的多彩世界。收入本叢書的這些小說,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真實麵貌,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傾訴了普通百姓嫉惡如仇的心聲。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是很有代表性的,有沉商已久的幹部腐敗問題,有積重難返的工作作風問題,有日顯急迫的法製建設問題,有新興城市兩個文明發展不平衡問題,等等。其中的一些優秀之作,作者並沒有停留於展示負麵社會現象,而是在主人公的身上,寄托了對正義力量的殷切希望。這些作品以反腐倡廉為主題,著重於澤迎揚清、弘揚正氣、崇尚英雄。有著社會責任感的作家激憤於現實社會中幾乎無處不在的腐敗現象,出於義憤,出於要療治社會的責任心,創作這類題材的小說;讀者喜愛這類題材小說,也是出於同樣心態。
這是一種“療治型”創作。還有一些反腐小說,著力於展示描繪現實麵貌,對於腐敗的真正原因,少有涉及少有揭示,或者筒單地歸之於市場經濟環境,欲望衝出道德的牢籠等等。對於這些小說,我們不能隻是從純粹的意識形態角度進行筒單粗暴的解讀,一味指責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對醜惡現實采取了妥協的態度,指責這些作品隻是停留於揭示現實的困境而沒有寫出如何走出困境。實際上,現實中的腐敗行為遠比小說家筆下的腐敗要複雜,腐敗的原因也並不像?說中描寫的那樣筒單。我們當然不能苛求作家給現實社會種種問題的解決開一劑良藥,指一條明路,不能苛求作家一定要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安上一條光明的尾巴。應當指出,作家們關注現實直麵現實的勇氣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當然,作家也不應僅僅停留在提出問題,隻是工筆描摹腐敗的官場醜惡的現實脆弱的小人物。這些作品給讀者帶來的後發,僅僅停留於分享艱難是不夠的。現實主義文學就是要善於發掘意義,分析這衝艱難,展示超越艱難的可能性。另有部分作品,把現實社會中假惡醜的一麵撕開來給讀者看,著重於展示、揭露,著重於將不光彩的隱私曝光,這類作品多數以白描寫實手法描繪腐敗現象,個別作品以譏諷批判的筆調描寫官場裏那些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規矩”和官場鬥爭的絀節,調侃很多。一些作品傾力於要把社會頑疾的各衝症狀暴露出來,求得一衝逼真的效果,筆墨集中於權力的頃欲望的膨脹,有的甚至還以欣賞的態度肯定那些腐敗手腕的機智聰明。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好看”,更有“賣點”,一些小說加進不少腐化墮落的絀節描寫,這是一種“展覽型”創作。這種作品需要我們以審慎鑒別的眼光來看待。一個偉大民族的文學首先應當崇尚正直,呼喚正氣,主張正義,要在給人以愉悅的同時,給人一點向上的精神。就像作家肖克凡所說的:“我始終認為寫作是一種精神職業。
一個作家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是他的精神的溶解力。一個作家究竟能走多遠,就看他具備多少精神溶劑。我越來越意識到小說中的精神力量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越來越認為小說中充滿了生活現象是必須的前提,但必須有一種精神的陽光穿透這些東西,才能走向文學的境界和品位。”
陰差陽錯縣長和司機連夜從省城趕回縣裏。路上,縣長叫司機停車小便。司機和縣長下了車分頭去方便一縣長向東,司機往西。司機鑽進玉米地裏,比縣長走得還遠。晚飯的時候,司機吃了許多海鮮,感覺肚子很不舒服,他早就希望縣長叫停車了。
但縣長上車後一直都在睡覺,連續幾天不分晝夜地跑資金和談判,他太累了,所以往車座上一靠,就像上了床一樣,呼呼入睡。司機想停車的時候不敢停車,因為縣長已習慣了在汽車的跑動中睡眠,就像幼兒要在搖籃的搖晃中才能睡著一樣,他怕車子一停,縣長就會醒過來。司機忍著巨大的壓力駕駛,好不容易聽到縣長叫停車,就像貪玩的學生終於聽到老師喊下課一樣。他離開了車子和公路隻顧往野走,在黑茫茫的地裏發泄。司機方便後回到車上,以為縣長已經坐在車後座上又睡了,因為他大便都回來了,縣長小便還不回來?司機頭也不回就把車開走了。縣長大便完畢走上公路,不見了小車,知道司機把他給丟了。他一開始並不著急,因為他相信司機會很快發現縣長不在車上,就馬上回來。但是等呀等呀,司機也沒有回來。縣長腳亂心慌地在黑燈瞎火的公路上踱來踱去東張西望。
三更半夜,公路上根本沒有過往的車輛,隻有撲麵而來的寒風和細雨。縣長束手無策,渾身發抖,像一個漂浮在海麵上遙遙無期地等待救生船到來的落水者。天蒙蒙亮的時候,從省城的方向過來一輛大貨車,縣長不顧死活站在路中央,將貨車攔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