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當愛已成往事(代序)(2 / 2)

書中寫了不少愛情,一直以為,設置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背景是最有韻味的,可以寫到極致。那是既傳統又開放的時代,男女之間的交往也體現了中西合璧的特點,他們浪漫風流,又不失格調和氣度,可謂恰到好處。那些愛情也表現得至真至純,千回百轉,蕩氣回腸。

四個女人的愛情皆執著而淒美,人物又顯有各自的主色調,徐璦是風情,佳莉是青春,香菊是潑辣,雲素是憂鬱……無論她們展示出的個性和麵貌如何,她們都隻是一個個小女人,追求純真美好的愛情,過自由自在的小日子。然而戰爭改變了她們的命運,在經曆了生死離別的傷痛之後,幾個女人都相繼投身於抗戰洪流之中,她們也別無選擇。

小說從2013年的春天開始動筆,一直寫到秋天,跟書裏的時序變化一致,景物也有了鮮活的參照。過程卻是寂寞而艱苦的,不光是體力和腦力上的消耗,還有心理的承受,為了保持那個情緒和狀態,幾乎足不出戶,到落葉滿地的深秋,也走到了那個結局。停筆的一刻,已累得力不可支,心也空乏得找不到歸路,好像把一切帶走了,激情、憂傷、幸福、懷念……都賦予到小說中,要說的話也都在小說裏。忽然覺得,那幾個女人已融進了自己的身體裏,就像是自己的一部分。寫小說的過程,也是一次心靈的涅槃。或許在那個時代裏沉浸得太久,對現實中的一些現象,也感到不可思議。人總得要有點敬畏之心,什麼都可以指責,可以貶損,可以顛覆,可以搞怪,沒有了基準和底線,這個社會還會變成什麼樣子,真的不敢想象。過去的那個戰爭年代,物質貧乏,顛沛流離,人卻活得有意思,隻因那時的人們心中還懷有理想、信念和愛,這樣的社會才有生機,民族才會有凝聚力,抵禦外敵才會那麼奮不顧身。此時才感到,寫這部小說還有那麼一點現實意義。

本有千言萬語,一時又覺得無話可說,或許說出來的也是廢話。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雨/縱然記憶抹不去/愛與恨都還在心裏/真的要斷了過去/讓明天好好繼續……

歌聲還在一遍一遍地回響,小說也在一頁一頁地翻看,吸引你的,不過是那些觸動心弦的地方,如果還有一點點的共鳴,時間也算沒有白花。於作者而言,也算是一份欣慰。

此時,正是草木葳蕤、繁花似錦的春天,就像書中那些正當青春年華的女子,此後的命運由不得她們,就如同每一片樹葉、每一朵花、每一棵草總會枯萎一樣。誰又躲得過呢?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不止一個徐璦聽了傷悲,亦是書中幾個女人一個蒼涼的寫照。至於別人,也難免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多少恨,也都是過眼雲煙。但總有那麼一刻,會無端地記起,某一天,某個瞬間,莫名地感喟一番。才知道,從前並非空白,眼角的細紋已漸漸凝成一首歲月的詩,無論調子歡快抑或憂傷,亦然在秋天的某個黃昏,麵對漸漸西下的夕陽,悠然地笑談往事,雲淡風輕。

薑燕鳴

2014.4.28寫於沌口

2014.7.28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