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瑞祥:《20世紀奧地利文學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年。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

胡塞爾:《內在時間意識現象學》,楊富斌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先驗現象學》,張慶熊譯,台北:唐山出版社,1990年。

胡塞爾:《生活世界現象學》,黑爾德編,倪梁康/張廷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胡塞爾:《現象學的方法》,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

靳鳳林:《死,而後生-死亡現象學視閾中的生存倫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卡夫卡:《卡夫卡書信日記選》,葉廷芳/黎奇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

勒維納斯:《上帝·死亡和時間》,餘中先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李幼蒸:《形上邏輯和本體虛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年。

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修訂版),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羅素:《邏輯哲學論》導言,見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賀紹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3-19頁。

雅克·馬利坦:《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劉有元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

毛峰:《神秘主義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薑誌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雷蒙德·穆迪:《瀕死體驗-一種現象的研究》,羅漢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

尼采:《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周國平譯,北京:三聯書店,1986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舍勒:《舍勒文集》,劉小楓選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舍勒:《死·永生·上帝》孫周興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舍勒:《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倪梁康譯,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舍斯托夫:《曠野呼告》,方珊/李勤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盛寧:《外國文學評論》編後記,2005年第3期,第160頁。

梯利:《西方哲學史》,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王齊:《走向絕望的深淵-克爾凱郭爾的美學生活境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王嶽川:《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以培:《基督與解脫》,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

王子銘:《現象學與美學反思》,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維吉爾:《埃涅阿斯紀》,楊周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年。

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賀紹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維特根斯坦:《文化與價值》,黃正東/唐少傑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年。

雅斯貝斯:《時代的精神狀況》,王德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楊大春:《沉淪與拯救-克爾凱戈爾的精神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羅曼·英家登:《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陳燕穀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

張祥龍:《朝向事情本身》,北京:團結出版社,2003年。

周國平:《悲劇的誕生》譯序,見《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北京:三聯書店,1986年,第3-24頁。

【卷尾詩】

象老尼一般黃昏

又從蒼古的修道院

暗淡地遲遲地行近了。

豔裝的夕照

依然閃著他最後的金光;

錦衾的晚霞

也一樣泛著他臨睡的醉容。

聽——聽!

熙和的百鳥

又奏起雄渾的凱旋曲來了:

“我們從淵默的黑暗裏

唱著勝利之歌醒來的

又唱著勝利之歌

到淵默的黑暗裏安息去了。”

梁宗岱《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