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語》是一份珍貴的曆史遺產
《論語》是儒家經典,對中國的曆史產生深遠的影響。毛澤東對這部著作的評價在不同的時期不一致。但總的講還是一分為二,肯定了其中一部分真理。我們應對毛澤東對該著作及孔子有準確完整的理解。
【簡介】
毛澤東是老一輩革命家中曆史知識非常淵博的一位。他曾反複閱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鑒》、《論語》、《中庸》等曆史經典著作及古代詩、詞、散文、文學等各個領域。偉大周恩來曾說:“讀古使他的知識更廣更博,更增加了他的偉大。”毛澤東的真識卓見與洞察力,毛澤東的多才博識,為同時代的國內外政治家和文學界泰鬥所佩服。他對一些古詩書的評價獨具慧眼,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美學價值至今影響著廣大讀者。
《論語》是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論之彙編,是研究孔子的主要資料。儒家經典之一。也是對中國曆史進程產生過深遠、持久影響的重要典籍之一。
論語之名義,曆來有數說:(1)孔子言論之輯錄。《漢書·藝文誌》:“《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2)孔門弟子輯錄所聞孔子之善言。
劉向《別錄》:“《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
刑曰:“直言曰言,答述曰語,散則言語可能,故此論夫子之語而謂之善言也。”(3)記述孔子與弟子之有條理的言論。劉熙《釋名·釋典藝》:“《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論,倫也,有倫理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4)孔子與弟子討論文義之書。何異孫《十一經問對》:“《論語》有弟子記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問者,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時人相言者,有臣對君問者,有師弟子對大夫之問者,皆所以討論文義,故謂之《論語》。”以上以《漢書·藝文誌》之說為較妥切。
《論語》之名始見於《禮記·坊記》。南朝梁沈約以《坊記》為子思所作,卻無足語。王充《論衡·正說》認為:“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始名《論語》,又不可信。其名約出現於戰國末至漢武帝年問。其名稱使用的確定,還在漢後。《論語》在漢代還有一些別名。或單曰《論》,或單稱《語》,或別稱為《傳》和《記》,或詳稱為《論語說》。單稱《論》的,如《隸釋》載《衡方碑》文:“仲尼既歿,諸子綴《論》”。單稱《語》的,如《鹽鐵論》:“《語》曰:‘百工居肆。”’又《後漢書·邳彤傳》:
“《語》曰:‘一言可以興邦。’”別稱為《傳》和《記》的,如揚雄《法言·孝至》:“吾聞諸《傳》,老則戒之在得。”《後漢書·趙谘傳》:“《記》曰:‘喪與其易也寧戚。’”近人周予同認為其別稱為《傳》或《記》,當因為古代《論語》簡策的長度較短於經的緣故(詳《群經概論》)。詳稱為《論語說》的,如《前漢書·郊祀誌》:“《論語說》曰:‘子不語:怪,神。’”曆來考語《論語》之編撰者,有下列諸說:(1)泛指孔子門人為編纂者。《漢書·藝文誌》:“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此為最早論及《論語》之編撰者。(2)認為是仲弓、子遊、子夏等所撰。鄭玄曰:
“《論語》乃仲弓、子遊、子夏等所撰定。”(見陸德明《經典釋義·敘錄》引與《論語音義》引)。(3)認為是子夏等人所撰。
《論語崇爵讖》:“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以(事)素王。”
(《文選·劉子駿移讓太常博士》李善注引)。(4)認為是曾子之弟子所撰。唐柳宗元:“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
曾子老而死,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無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為之也。”(《論語辯》)。
(5)認為是曾子、有子的弟子所撰。程子曰:“《論語》之書,成於有子、曾子之門,故其書獨二子以子稱。”(朱熹《論語序說》引)。(6)認為是閔子弟子所撰。宋永享以《論語》對閔子稱字不稱名,認為《論語》出於閔氏(見《經義考》卷二一一引)。
以上諸說中,第4、5說常為近世學者所采納。如張岱年認為《論語》:“是有若、曾參的門人編纂的(《中國哲學史史料學》)。”楊伯峻認為:“由曾參的學生所編定”之說“很有道理”(《論語譯注·導言》)。
還有些學者認為《論語》既非一人所記,亦非一時輯成,在諸說理由並不充足的情況下,還是不以具體確指為妥。周予同認為“以《論語》為孔門弟子所論撰,其說雖失於泛,但尚不致於如何錯誤”(《群經概論》)。蔣伯潛認為鄭玄之說不若程子之說,而程子之說“又不若《漢誌》謂弟子各有所記,孔子卒後,門人相與輯而論纂之為得也”(《十三經概論》)。
《論語》作為孔子言論之彙編,雖非一人所記,也非一時所成,但總體上能呈現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體係。《論語》中較少言“天”與“天命”。言“天”的,共二十處,言“天命”,凡三見。言“天”,大多為感歎用語,如“天喪予!”(《先進》)。也有用以指主宰一切的“天”,如“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也有用以指自然之天,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陽貨》)。“禮”在《論語》中共七十五見。反映了孔子對“禮”的重視。孔子主張“立於禮”(《泰伯》)、“克己複禮”(《顏淵》),“為國以禮”(《先進》)。但“禮”並非是孔子思想體係中的核心範疇。其核心範疇為“仁”。“仁”在《論語》中凡一百零九見。《論語》強調“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論語》中對“仁”有“克己複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多種訓釋,其中以“愛人”之訓最為簡明。“仁”作為最高道德原則,統率“忠”、“恕”、“孝”、“悌”、“恭”、“寬”、“信”、“敏”、“惠”等諸道德規範。《論語》還提出通過“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子張》),“能近取譬”(《雍也》)等方法來達到“仁”。所以朱熹曾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