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請。請了進去,劉邦正在洗腳,連忙起來歡迎。酈食其因為劉邦不見儒生的事,心中還有火,批評了劉邦一頓。他說,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為什麼輕視長者!這時候,酈食其已經六十多歲,劉邦比他年輕,所以他自稱長者。劉邦一聽,向他道歉,立即采納了酈食其奪取陳留縣的意見。此事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曆史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毛澤東聯係實際說:“我們現在有些第一書記,連封建時代的劉邦都不如,倒有點像項羽。這些同誌如果不改,最後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戲叫《霸王別姬》嗎?這些同誌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霸王別姬》這出戲,取材於項羽兵敗垓下,夜起飲酒帳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有駿馬名騅,有美人名虞。“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事見《史記·項羽本紀》)。毛澤東說:“我為什麼要講得這樣厲害呢?是想講得挖苦一點,對一些同誌戳得痛一點,讓這些同誌好好地想一想,最好有兩天睡不著覺。……”
肯定劉邦的“從諫如流”,善於聽取意見;否定項羽不愛聽別人不同意見,導致失敗的可悲下場。這是毛澤東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也是給予今人的寶貴意見。
毛澤東在閱讀《史記》時的另一處評點是在讀《陳涉世家》時,毛澤東在旁邊批注道:“一誤二誤。”
在一本清武英殿版的《史記》中,毛澤東對《陳涉世家》這篇傳記,用紅黑兩種顏色的筆跡做過不少標記,並寫下批注。
毛澤東主要是從總結農民起義的失敗教訓這個角度來閱讀這篇傳記的。
《陳涉世家》記載,陳勝還是雇農時,曾對夥伴們說:“苟富貴,勿相忘。”及至陳勝起義勝利立國稱王後,那些舊夥伴來找他,陳勝未忘前言,接待舊相識,使之出入宮廷。這些人常常毫無顧忌地談論陳勝當農民時的貧困往事,“或說陳王日:‘客愚無知,專妄言,轉威。’陳王斬之。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毛澤東在這段文字的書頁天頭上,用紅鉛筆批注:
“一誤”。
傳記又載:陳勝自立為王以後,任朱房、胡武為人事和監察官員。這兩個人大權在握後,胡作非為,對許多不順從他們的將士隨意治罪。陳勝對這類專橫跋扈、殘害忠良的酷吏,不僅不撤職查辦,反而加官晉級。許多將士見此都不願意追隨陳勝了。司馬遷痛惜地指出:“此其所以敗也。”毛澤東在這段文字的天頭上又批注:“二誤”。
這很少的幾個字,內涵卻相當豐富。它簡明扼要地總結了秦末農民起義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即陳勝犯了功成忘本、脫離了本階級的群眾和重用奸人、偏聽偏信、脫離了患難與共的幹部的錯誤。保持本色,不脫離本階級的群眾;任用賢能,打擊邪惡,這兩條來自2000年前農民起義的教訓,牢牢地記在了毛澤東的心中。
三、東漢兩頭均無意,隻有光武可以讀
千百年來,“梁上君子”隻是用作竊賊的代名詞,而毛澤東在讀《後漢書》時卻能用辨證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把它提高到對人改造的認識高度。曆史再一次證實了辨證觀點的正確性。
【簡介】
《後漢書》共120卷,其中本紀10卷和列傳80卷,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史學家範曄編撰的,誌30卷則是由西晉史學家司馬彪撰寫的。
範曄(398—446年)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浙川東)人。
範曄出身於官僚世家,其祖父範寧曾任東晉的豫章太守,生父範泰因擁立宋武帝劉裕有功而官拜金紫光祿大夫、散騎常侍。範曄因過繼給堂伯父範弘之,而襲封了範弘之武興縣五等侯爵位。
範曄是一個博學多識,很有才華的人。《宋書·範曄傳》因而稱讚他:“少好學,博涉經史,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
他早年投奔在劉裕之子、彭城王劉義康門下,擔任過冠軍參軍、右軍參軍等職。其後又曆任秘書丞、新蔡太守、尚書吏部郎等職。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九年(432年)冬,35歲的範曄因行為不檢點而得罪了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數年後,範曄被提升為長沙王劉義欣的鎮軍長史,加寧朔將軍,累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他與謝綜、孔熙先等人一道謀立劉義康為帝,因被人告發,於同年十二月(446年1月)被捕處死,年僅48歲。
範曄一生以文才自負,著述極多,但大都散佚了,隻有《後漢書》得以完整保留,流傳至今。
在範曄之前,記載東漢曆史的著述已有10餘種。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東漢的劉珍、李尤、伏天忌等人所撰寫的《東觀漢紀》,三國時期吳國的謝承所撰寫的《後漢書》、西晉司馬彪所撰寫的《繼漢書》、西晉的華嶠所撰寫的《後漢書》等。但範曄對這些史書都不滿意,因此當他被貶為宣城太守時,由於政治上不得誌,他便以《東觀漢紀》為主要依據,並參考謝承《後漢書》等眾家著述,斟酌取舍,刪繁補缺,開始撰寫《後漢書》。他原計劃寫本紀10卷、誌10卷、列傳80卷,合為100卷,並有序傳。經過10多年的努力,他在被處以死刑之前,已經完成了紀傳部分的寫作,但10誌卻最終沒能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