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全賦,主要有二層內容,一是因為常年流離失所,在所居之地,好則好已,但畢竟不是自己的故鄉,登樓所見,對故鄉思念更切。一是因為國家內亂不安,自己的雄才難以發揮,憧憬國土統一,自己的才智也將得以發揮。
1975年,毛澤東同誌身體已經很衰弱了,但他在操心國家大事之餘,仍然念念不忘自己喜歡的古典詩詞登樓賦,毛澤東評點道:這篇賦好,作者抒發了他擁護統一和願為統一事業作貢獻的思想,也含有故土之思。人對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鄉,過去的朋侶,感情總是很深的,很難忘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憶、懷念這些。
毛澤東點明了這篇賦的主旨,即擁護統一並願為統一作貢獻和對故鄉的懷念,關於第一個主題,毛澤東晚年曾說過,自己一生做了兩件事,一件是把蔣介石趕到一群小島上去了;一件是發動和領導了“文化大革命”。國民黨盤踞在台灣,祖國的統一還沒有實現,作為一個偉大的有抱負的政治家,這是他心中難以解開的鬱結,當大自然留給毛澤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的時候,企盼祖國早日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願望會更強烈,通過《登樓賦》來寄托自己的憂思,是情理之中的。
關於第二個主題,毛澤東在評述時說人到老年更容易回憶、懷念,可是寫作《登樓賦》的時候,王粲還隻有三十歲,完全談不上老年,這不過是毛澤東同誌借文章表露自己的心跡而已。在評點《登樓賦》以後,毛澤東接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寫《七律·到韶山》的時候,就深切想起了32年前許多往事,對故鄉是十分懷念的。《七律·答友人》中,“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就是懷念楊開慧的,楊開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現在有的解釋卻不是這樣,不符合我的意思。
實際上,晚年毛澤東的內心是孤獨的,滿腹心事,無人訴說,借古人的詩詞文賦,或許可以表露一些心跡。
六、《登池上樓》並沒有就詩論詩《登池上樓》一詩為南北朝詩人謝靈運所作,毛澤東評點這首著名的詩篇,並沒有就詩論詩,而是從中挖掘出作者的內心矛盾,以達知人論世的目的。
【簡介】
登池上樓
謝靈運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
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祿及窮海,臥屙對空林。
衾枕昧節侯,褰開暫窺臨。
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嵌。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幽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毛澤東評點】
通篇矛盾。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見矛盾所在。此人一輩子矛盾著。想做大官而不能,進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願意。一輩子生活在這個矛盾之中。晚節造反,矛盾達於極點。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
——毛澤東讀謝靈運《登池上樓》的批語(見《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3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鑒賞】
謝靈運(385—433年)是南北朝時的詩人。陳郡夏陽(今河南太康)人。襲封康樂公,因其“性豪侈,車服鮮麗,衣物多改舊形製,世共宗之”,世稱謝康樂。曾任永嘉太守、侍中、臨川內史等職。謝靈運一生崇尚奢侈,縱情山水,博覽群書,工詩善文。在政治上,他“自謂才能宜參權要”,但始終不被重用,遂不問政事,縱情山水之間,尋幽探奇,恣意遨遊。後以謀反罪流放廣州,被殺,年49歲。作品主要是山水詩,注意詩的形式美,詩的語言多姿多采,對山水景物觀察細致,捕捉入微,加之有琢句錘煉之功,長於精巧,富麗中,藝術地再現自然之美,給人以自然可愛之感,堪稱我國山水詩派的開創者,對中國山水詩的形成和發展起過較大作用。
毛澤東喜讀謝靈運的詩,也很關心謝靈運的個人命運。他曾仔細閱讀並圈點《南史·謝靈運列傳》中有關謝靈運及其家族的記載。毛澤東故居書房裏,有一本《古詩源》,此書由清朝沈德潛編選。選收自上古至隋代的古詩和歌謠,並有評釋。編者認為詩至唐代為極盛,唐以前詩是唐以來詩歌之源,故名《古詩源》。
《古詩源》收謝靈運詩24首,毛澤東做了圈畫的就有22首。對謝靈運那些刻畫自然風物的清麗詩句,如《鄰裏相送至方山》中的“解纜及流潮,懷舊不能發。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過始寧墅》中的“剖竹守滄海,枉帆過舊山。山行窮登頓,水涉盡洄沿。岩峭嶺稠疊,洲縈渚連綿”等等,毛澤東都在句旁劃著直線、曲線或曲線加直線,在句下還連劃兩三個圈。編者注釋中,評論謝靈運詩歌“一歸自然”、“匠心獨運”、“在新在俊”,以及“別緒低徊”,“觸景自得”等處,毛澤東都劃著曲線和圈。另他的矛盾是“想做大官而不能”,“做林下封君,又不願意”。而且這一矛盾支配了詩人的一生,最後導致詩人的自我毀滅。
毛澤東在批注中稱之為造反檄文的“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一詩,是謝靈運興兵叛逆時寫的一首詩。他以張良和魯仲連自喻,其實質,還是毛澤東批注中說的“想做大官而不能”、“做林下封君又不願意”的“矛盾達於極點”的集中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