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毛澤東評點詩、詞、散文(2)(2 / 3)

毛澤東評點《登池上樓》,並不是單純地就詩論詩,而是從作品中挖掘作者內心的矛盾,以達知人論世的目的,這是毛澤東讀詩評詩的一個特點。

七、《秋日楚州郝司戶宅餞崔使君序》預兆世界是青年人的對王勃的這篇幾百字的文章,毛澤東寫下了1000多字的評語。毛澤東惜作者死得太早,想到青年人生力旺盛、迷信少、顧慮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說敢幹,世界是青年人的,他永遠支持他們。

【簡介】

秋日楚州郝司戶宅餞崔使君序

王勃

上元二載,高明八月。人多汴北,地實淮南。海氣近而蒼山陰,天光秋而白雲晚。川塗所亙,郢路極於崤潼;風壤所交,荊門洎於吳越。憑勝地,列雄州,城池當要害之衝,寮盡鵷鸞之選。昌亭旅食,悲下走之窮愁;山曲淹留,屬群公之宴喜。披鶴霧,陟龍門。

故人握手,新知滿目。欽崔公之盛德,果遇攀輪;慕郝氏之高風,還逢解榻。接衣簪於座右,駐旌於城隅。臨風雲而解帶,眄江山以揮涕。岩楹左峙,俯映元潭;野徑斜開,傍連翠渚。青蘋布葉,亂荷芰而動秋風;朱草垂榮,雜芝蘭而涵晚液。艤仙舟於石岸,薦綺席於沙場。賓友盛而芳樽滿,林塘清而上筵肅。琴歌迭起,俎豆駢羅。煙霞充耳目之玩,魚鳥盡江湖之賞。情盤樂極,日暮途遙。思染翰以淩雲,願麾戈以留景。

嗟乎!素交為重,覺老幼之同歸;朱紱儻來,豈榮枯之足道。且欣風物,共悅濠梁。

齊天地於一指。混飛沉於一貫。嗟乎!此歡難再,殷勤北海之筵;相見何期,惆悵南溟之路。請揚文筆,共記良遊。人賦一言,俱成四韻雲爾。

【毛澤東評點】

是去交趾(安南)路上作的,地在淮南,或是壽州,或是江都。時在上元二年,勃年應有二十三四了。他到南昌作滕王閣詩序說:“等終軍之弱冠”。弱冠,據《曲禮》,是二十歲。勃死於去交趾路上的海中,《舊唐書》說年二十八,《新唐書》說二十九,在淮南、南昌作序時,應是二十四、五、六。《王子安集》百分之九十的詩文,都是在北方——絳州、長安、四川之梓州一帶,河南之虢州作的。在南方作的隻有少數幾首,淮南、南昌、廣州三地而已。廣州較多,亦隻數首。交趾一首也無,可見他並未到達交趾就翻船死在海裏了。有人根據《唐摭言》、《太平廣記》二書斷定:在南昌作序時年十三歲,或十四歲。據他作過沛王李賢的幕僚,官“修撰”,被高宗李治勒令驅逐,因為他為諸王鬥雞寫了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在虢州,因犯法,被判死,遇赦得免。這個人高才博學,為文光昌流麗,反映當時封建盛世的社會動態,很可以讀。這個人一生倒黴,到處受懲,在虢州幾乎死掉一條命。所以他的為文,光昌流麗之外,還有牢騷滿腹一方。杜甫說:“王楊盧駱當時體,……不廢江河萬古流”,是說得對的。為文尚駢,但是唐初王勃等人獨創的新駢、活駢,同六朝的舊駢、死駢,相差十萬八千裏。他是七世紀的人物,千餘年來,多數文人都是擁護初唐四傑的,反對的隻有少數。以一個二十八歲的人,寫了十六卷詩文作品,與王弼的哲學(主觀唯心主義),賈誼的曆史學和政治學,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發,賈誼死時三十幾,王弼死時二十四。還有李賀死時二十七,夏完淳死時十七。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青年人比老年人強,貧人、賤人、被人們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發明創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們幹的。

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而有千勁的,也有發明創造。這種三七開的比例,為什麼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結論就是因為他們貧賤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較少,顧慮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說敢幹。如果黨再對他們加以鼓勵,不怕失敗,不潑冷水,承認世界主要是他們的,那就會有很多的發明創造。我們近來全民性的四化運動(機械化、半機械化、自動化、半自動化),充分地證明我的這個論斷。由王勃在南昌時年齡的爭論,想及一大堆,實在是想把這一大堆吐出來。一九五八年黨大會上我曾吐了一次,現在又想吐,將來還要吐。

——摘自毛澤東讀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戶宅餞崔使君序》的批語(見《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7-13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鑒賞】

毛澤東的這個批語,是寫在清項家達編的《初唐四傑集》裏王勃的《秋日楚州郝司戶宅餞崔使君序》一文的旁邊,約1000多字。毛澤東還在該文的標題前畫了一個大圈,以示重視。這條批注有考證、有評價、有議論。從內容看,大約寫於1958、1959年。

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祖父王通為隋末學者,叔祖王績是唐初詩人。王勃6歲能文,才思敏捷。14歲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因戲作《檄英王雞》,觸怒唐太宗,斥逐王府。後“遠遊江漢,登降岷峨”,客居蜀中。後任虢州參軍。據《新唐書·文藝傳》載,王勃在任虢州參軍時,“倚才陵藉,為僚吏共嫉。官奴曹達抵罪,匿勃所。

懼事泄,輒殺之,事覺當誅,會赦除名。”高宗上元三年(676),王勃渡海省親,溺水驚悸而死,時年28歲。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同時與詩文著稱,被稱為“初唐四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