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毛澤東評點詩、詞、散文(2)(3 / 3)

毛澤東讀過《新唐書》和《舊唐書》中的《王勃傳》。《新唐書·王勃傳》中寫到:“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麵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毛澤東讀這篇傳記時,在這段記載下用紅鉛筆畫著著重線。

毛澤東的這則批注,可分三部分:第一為考證;第二為評價;第三為議論。

毛澤東先考證了《秋日楚州郝司戶宅餞崔使君序》和《滕王閣詩序》的寫作時間和年齡。毛澤東認為“有人根據《唐摭言》、《太平廣記》二書斷定:在南昌作序時年十三歲,或十四歲”是不準確的,毛澤東通過多方麵的查證認為王勃在淮南、南昌作序時,應是二十四五六歲。這段考證文字是毛澤東讀作品時興之所至寫的批注,足見其驚人的記憶和平時博讀的功底。一路敘述,對王勃的行年蹤跡和創作曆程作了基本概括,精細嚴謹,一絲不苟,透露出一種近乎職業的研究精神。

第二部分是對王勃其人與文章的評價。王勃才華出眾,有建功立業的壯誌,卻屢受打擊和排斥。這使得他能夠有機會比較廣泛地接觸社會各階層,受到磨煉,在作品中反映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在內容上,能自覺地“反映當時封建盛世的社會動態”,擴大了詩歌題材,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在形式上致力於改變齊、梁以來浮華綺麗的形式主義文風,反對宮廷詩人上官儀等人歌功頌德的浮詞麗藻,崇尚清新流暢、樸實自然的文風,對唐朝的文學特別是詩歌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毛澤東引杜甫讚揚王勃等人的詩:“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長江萬古流”,同時,也表達了他自己的看法。毛澤東讚揚王勃“高才博學,為文光昌流麗,反映當時封建盛世的社會動態,很可以讀。”另外毛澤東還聯係作者的命運遭際,認為除了“光昌流麗”之外,由於王勃一生倒黴,到處受懲,他的文章還有“牢騷滿腹”的一麵,這確是知人之談。

毛澤東特別指出了王勃雖“為文尚駢”,但寫的是“新駢、活駢”,與六朝之“舊駢、死駢,相差十萬八千裏”。其差別所在,既在於文風(“光昌流麗”),又在於內容(“反映當時封建盛時的社會動態”)。這個評價,是恰當的。

第三部分是毛澤東由感歎王勃等人年少有為而發的議論。毛澤東認為:“青年人比老年人強”,原因是因為他們貧賤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較少、顧慮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說敢幹。

這一番議論既是他一時即興發揮,實際上也是他的一貫想法,即大膽地使用年輕人,相信年輕人。毛澤東說這種想法在1958年黨大會上曾吐了一次,是指1958年5月8日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的講話。在這次會議上,他主要講了“破除迷信”的問題,他特別強調:“從古以來,發明家創立新學派的,在開始時都是青年人,學問比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壓迫的人,這些發明家在後來才變成壯年、老年,變成有學問的人。這是不是一個普遍的規律?不能完全肯定,還要調查研究。但是,可以說多數是如此。為什麼?這是因為他們方向對,學問再多,方向不對,等於無用。”毛澤東說:

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學問少的人打倒學問多的人,這種例子多得很。

戰國時候,秦國有個甘羅,是甘茂的孫子,他十二歲為丞相,他才是個“紅領巾”!當時呂不韋是個大政治家,但沒有主意,甘羅卻有主意,他到趙國解決了一個問題。

漢朝有個賈誼,十七歲就被漢文帝找去了,一天升了三次官,後來貶到長沙,寫了兩篇賦,《吊屈原賦》和《鵬鳥賦》。後來又回到朝廷寫了兩本書叫做:《治安策》和《過秦論》。我看他是秦漢史專家。他寫了十幾篇作品,留下來的是兩篇文學作品(兩篇賦)和兩篇政治作品——《治安策》和《過秦論》。他死的時候隻有三十三歲。

劉邦的年齡比較大。項羽二十四歲起兵,三年到鹹陽。霸王別姬的時候,應當還是年輕的時候,現在舞台上唱《霸王別姬》的扮相不對,應當叫他扮小生。五年為諸侯長,二十八歲時自立西楚霸王,死時才三十二歲。

韓信也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人,他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受過“胯下之辱”。人家讓他鑽“胯襠”,他一看沒辦法,隻好鑽。

孔夫子當時也沒有什麼地位,他當過吹鼓手,後來教學。他雖然做過官,在魯國當過“司法部長”,相當於我們現在縣政府的司法科長。他還做過管錢的小官,相當於我們農業社的會計,可是他卻學會了許多本領。

顏淵是孔子的徒弟,他算“二等聖人”,他死的時候隻有三十二歲。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時候,也隻有十幾、二十歲,他是印度當時被壓迫民族的人。

《西廂記》裏的紅娘是一個是有名的人物,她是青年人,還是奴婢,但她很公正、勇敢,她幫助張生做那樣的事情,當時違反“婚姻法”的。她被拷打,可是她不屈服,反抗過,她把老夫子責備了一頓。你們說究竟紅娘學問好,還是老夫子學問好?紅娘是“發明家”,還是老夫子是“發明家”?

南北朝時的荀灌娘是個十三歲的孩子,河南臨潁人,頂多不過是一個初中一年級學生,她和父親被圍在襄陽的時候,帶領了幾十個人殺出重圍去搬救兵,你看她有多大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