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黨人發動了武昌起義,以推翻清王朝、打倒封建專製、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的的辛亥革命爆發,全國各地紛紛響應。
湖南與湖北相鄰,是第一個起來響應的省份,形勢十分緊張。湖南巡撫餘誠格宣布長沙全城戒嚴,城門口,大街上,到處張貼著戒嚴的告示,荷槍實彈的士兵在街上橫衝直撞。但是革命黨人並沒有被嚇住,他們在城內城外秘密而頻繁地加緊活動著。
一天,一個革命黨人得到湘鄉駐省中學校長的許可,到學校作了一次激動人心的演講。他的演講,在這所中學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當場就有幾個學生站起來,表示擁護他的主張,猛烈抨擊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號召大家行動起來,推翻封建專製,建立中華民國。毛澤東聽了這次演講後,心情非常激動。
他決心投筆從戎,參加革命軍,直接奔赴推翻清王朝的第一線。對於這次演講,20多年後毛澤東仍記憶猶新:“當場有七八個學生站起來,支持他的主張,強烈抨擊清廷,號召大家行動起來,建立民國。”
投筆從戎的決心是下定了,但參加什麼樣的隊伍,參加誰的隊伍,還是一番頗費周折的事。當時,一些立誌革命的學生已經武裝起來,在長沙組織了學生軍。有的朋友來勸毛澤東一起參加學生軍,但毛澤東沒有同意。他覺得武昌起義剛剛爆發,反動勢力肯定要組織反撲,一場血戰迫在眉睫,既然要投軍報國,就應當到浴血奮戰的第一線,就要到正規部隊去打硬仗。於是,他決定到武昌去,到湖北都督黎元洪的部下去當革命軍。
毛澤東打定了主意,向同學籌集了路費,又與幾個朋友約定一起去武漢。但是一個偶然的變故使毛澤東改變了初衷。當大家做好一切準備,正要出發去武漢時,一個朋友告訴毛澤東,武漢街道十分潮濕,布鞋、草鞋幾天就得漚壞,非穿油鞋不可。而毛澤東卻從來沒有穿過油鞋,馬上去買,錢又不夠,再說商店也未必就有賣的。怎麼辦呢?他突然想到一個本鄉的朋友。這個本鄉朋友,現在新軍裏麵當兵,就駐在長沙城外。
毛澤東便風風火火地朝兵營奔去。當他急匆匆地趕到長沙城外的新軍駐地時,在兵營門口,哨兵攔住了他。
原來,同盟會和哥老會的人早就在新軍的四十九標(相當於現在的團)和五十標進行活動,運動這兩標人反正,響應武昌起義。毛澤東那個本鄉的朋友,正好在這兩個標裏從軍。毛澤東趕到兵營的時候,新軍已經領到子彈,大批地朝長沙城開進。毛澤東立即返回長沙城。毛澤東走到城門口時,守城的士兵正在關閉城門,兩個門扇已經合在一起,幸虧還沒有上閂。毛澤東趕忙擠了進去。
進城後,他找到一個高的地方觀看。那一天是星期天,農曆九月初一。早上,新軍從城外開來,到了小吳門,放了一排搶,然後兵分兩路,一小隊人前往荷花池去打軍械局;大隊人馬從小吳門蜂擁入城,直奔巡撫衙門。巡撫衙門的衛隊望風投降,沒作任何抵抗。平日威風十足的“撫台大人”餘誠格嚇得找了一塊很大的白布,在上麵用墨寫上一個大大的“漢”字,掛在衙門的大門口,表示投降,自己則在衙署的後牆上挖了一個洞,狼狽地逃跑了。於是長沙城裏各機關、商店和學校競相仿效,在門口掛上了或大或小,或寫“漢”字或不寫“漢”字的白旗。毛澤東回到湘鄉駐省中學的時候,學校大門上也掛上了寫有“漢”字的白旗,站上了持槍的士兵。
就這樣,湖南省宣布獨立了!光複了!毛澤東十分欣喜。然而,革命在湖北、湖南的勝利僅僅是初步的,清朝還沒有推翻,還在調兵遣將,大批清軍雲集長江北岸,戰爭一觸即發。光複後的長沙城裏熱氣騰騰,軍隊整裝待發,準備北上援助武漢;青年踴躍應征入伍,加入革命的鐵流。既然革命軍就在眼前,毛澤東就沒有必要舍近求遠去武漢了。
這時,毛澤東正好18歲,身材高大,體魄健壯。高大的身材曾給他招來了麻煩——當年上學時,他總是顯得年齡大了些,湘潭高小的校長為此將他拒之門外。現在,高大的身體卻成為他的有利條件。招兵的軍官一見這位前來報名的英俊青年,十分滿意。於是,毛澤東就穿上了軍服,成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名新兵。毛澤東參軍後,被編在湖南新軍二十五混成協五十標第一營左隊,駐在審判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