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組織新民學會(1 / 1)

毛澤東在一師讀書期間,還積極參加了反對軍閥的護校鬥爭,但影響最大的是他發起成立新民學會。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第1卷第1號出版(自1916年9月第2卷起更名為《新青年》)。通過楊昌濟先生的介紹,毛澤東很快就成為熱心讀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先進知識分子的文章,給他的心扉中吹進了一股清新的風。

毛澤東覺得有必要建立一個新的、比較嚴密的組織來研討時事政治問題。於是,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的名義,發出《征友啟事》,邀請有誌於愛國的青年和他聯係,並指明要結交能吃苦耐勞、意誌堅定、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青年做朋友。《征友啟事》貼出後,很快就有人應征。羅章龍就是其中之一。

據羅章龍後來回憶,啟事是用八裁湘紙油印的,有幾百字,古典文體,書寫用蘭亭帖體,很像毛澤東後來寫詩詞的字體。啟事大意是要征求誌同道合的朋友,啟事原文有句雲:“願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

從此,一批青年學生團結在毛澤東的周圍,並逐漸形成了一個核心組織。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又與蔡和森、蕭子升發起組織新民學會。

1918年4月14日,晴空萬裏,風和日麗,微風拂動著湘江的碧波和江岸的青草。湘江對岸嶽麓山下的蔡和森家中,聚集著二三十個朝氣蓬勃的青年,他們在熱烈地討論著。經過討論,通過了會章,以“新民”為會名,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會章還規定了幾條紀律:“一、不虛偽;二、不懶惰;三、不浪費;四、不賭博;五、不狎妓。”會上選舉蕭子升為總幹事,毛澤東、陳書農為幹事。不久,蕭子升去法國,會務便由毛澤東主持。毛澤東親自發起和組織的新民學會於此正式成立了。

新民學會是五四時期最早的新型社團之一。它的會章重點強調個人修養,政治性還比較含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澤東和他的朋友們當時達到的思想水平。但它和毛澤東當時的實際想法也有些距離。對此,毛澤東後來曾有一個說明,他說:“會章係鼎丞、潤之起草,條文頗詳;子升不讚成將現在不見諸行事的條文加入,頗加刪削;討論結果,多數讚成子升。於是表決會章的條文如次……”

3個月後,他和蔡和森就突破了最初的會章宗旨。7月26日,他就新民學會的組織活動問題,寫了一封長信給蔡和森。

蔡在回信中說:“楊師東奔西走,走了十年,仍不過是能讀其書而已,其他究何所得!”又說:“兄對於會務,本有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的意趣,弟實極其同情,且尤不諱忌嫌疑於政黨社會黨及諸清流所不敢為者之間。以為清流既無望,心地不純潔者又不可,吾輩不努力為之,尚讓何人去做?此區區之意,相與共照也。”

蔡和森還表示,“三年之內,必使我輩團體,成為中國之重心點。”看來,他們已經不滿足於楊昌濟老師那種潛心學術和教育的道路,也不以清流自許而去回避政治了。這時,毛澤東正是和新民學會的會員們一道探求中國的出路的。

新民學會在湖南,乃至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都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後來學會有七八十名會員,其中郭亮、向警予、陳昌、羅學瓚、張昆弟、蔡和森、夏浮曦、何叔衡等許多人,後來都成了中國共產主義和中國革命史上的有名人物。

新民學會成立後,即決定派羅章龍等到日本學習。臨行前,學會會員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為他餞行。毛澤東特地寫了一首七言古詩:

雲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裏。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艨艟巨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裏。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何足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

平浪宮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

在詩中,毛澤東抒發了獻身革命的豪情壯誌,表達了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心,展示了“要將宇宙看米”的雄偉氣魄,反映了“胸中

日月常新美”的廣闊情懷。

1918年6月,毛澤東從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了。他結束了五年半修學儲能的師範生時代。這年他滿25歲。

此時的中國,一場急風暴雨就要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