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枕 上1
一九二一年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2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3。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時代背景
此詞作於1921年,詩人與夫人楊開慧是1920年冬結婚的,翌年春夏間外出考察,此詞寫新婚初別愁緒,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編者按:“為紀念毛澤東同誌誕辰101周年,特首次正式發表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校定的毛澤東詩詞《虞美人 枕上《七律 洪都》。”
注釋
1枕上:1920年冬天,毛澤東與楊開慧在湖南長沙結為夫妻,結婚後不久,二人因革命工作而離別。這是一首作者思念其夫人楊開慧的相思詞。楊開慧(1901-1930年),湖南長沙人。1920年和毛澤東結婚,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共湘區委員會負責機要兼交通聯絡工作。此後數年隨毛澤東在上海、韶山、武漢等地開展革命工作。1927年以後,在湖南長沙板倉一帶開展黨的地下工作。1930年10月,因叛徒出賣,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同年11月英勇就義,年僅29歲。
2曉:天亮。
3剩有離人影:剩有,隻有。離人:指作者夫人楊開慧。
譯文
夜半時分,枕邊的憂愁如同江海中的波浪,
洶湧澎湃於心中,孤枕難眠的時候,
更憂愁夜色漫長,隻好在獨守寂寞,
百無聊賴的時候披上衣服,坐著數天上的星星。
熬過漫漫長夜,依然不見離人,
隻有往昔的倩影還存留在心間。
此時隻有殘月如鉤,如此清寂孤廖,
怎麼能不叫人灑下眼淚呢。
賞析
《虞美人 枕上》最早披露於1983年5月22日《解放軍報》刊載的王瑾《從(虞美人)到(蝶戀花)》一文中,後正式發表於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
《虞美人 枕上》這首詞與後麵的《賀新郎 別友》不同,通篇寫的都是思念新婚妻子楊開慧的愁苦情狀,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因離別而產生的離愁別緒,表現了他們之間的熱烈戀情。
上闋寫相思難眠,寂寞難耐的情狀。“堆來枕上愁何狀”開篇就說愁成堆,這還不算,接著又用“江海翻波浪”比喻憂愁之多。後唐李煜(yù)《虞美人》有寫愁的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本來是無形難繪的情感,經李煜這麼一比喻。就化虛為實,使抽象的憂愁有了具體可感的形象。作者以“江海翻波浪”寫愁,與李煜詞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動詞“翻”字用得十分奇妙,愁在作者的頭腦中翻騰,使作者產生了“夜長天色總難明”之感。此時離人已去,倍感寂寞,相思難眠,隻得披衣起坐,數那天空中的寒星了。清代詩人黃景仁在其組詩《倚懷 其二》中敘寫兩人感情時說:“記得酒闌人散後,共搴(qiàn)珠箔數春星。”作者用“數寒星”來寫離人之情,襯托自己的寂寞愁緒。
下闋寫熬過漫漫黑夜之後,天亮時的情景。“曉來”二句,一寫自身,一寫離人。夜來的“百念”到“曉來”都灰飛煙滅,但離人的身影卻去不了,曆曆在眼前。這種對妻子的一往情深,此時正轉化為思念她的愁緒,從而使得詞的相思之苦變得更加深濃了。一鉤殘月已悄無聲息地向西天流去的景物描寫,更渲染了一種清寂的氛圍,最後作者傾訴衷腸:“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毛澤東與楊開慧於1920年冬在長沙結婚,幾個月後的1921年春夏之交,新婚的恩愛夫妻就分別了,其離愁是可想而知的。
這是人們所能看到的毛澤東最早的一首詞。該詞深受我國詞史上婉約派詞人的影響,詞中雖然飄逸著一縷陽剛之氣,但陰柔是其基本格調。
賀新郎 別友1
一九二三年2
揮手從茲去3。更那堪4淒然相向,苦情5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6,熱淚欲零還住7。知誤會前番書語8。過眼滔滔雲共霧9,算人間知己吾和汝10。人有病11,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12,照橫塘半天殘月13,淒清如許14。汽笛一聲腸已斷15,從此天涯孤旅16。憑割斷愁絲恨縷17。要似昆侖崩絕壁18,又恰像台風掃寰宇19。重比翼20,和雲翥。
時代背景
詞作於1923年11—12月間,調寄《賀新娘》,無副標題,是寫夫妻別情的。1920年冬,楊開慧與毛澤東在長沙結婚。翌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共湘區委會建立,毛澤東親任書記,楊開慧亦於這一年入黨,在湘區委協助工作。1922年10月生長子岸英。1923年4月毛澤東調中央工作,告別長沙,赴上海,是年夏楊開慧亦去上海。6月毛澤東去廣州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局委員、中央局秘書,會後複回上海。9月經武漢返長沙。楊開慧亦返長沙,11月生次子岸青。剛剛生產不久,毛澤東奉中央通知,由長沙到上海,再轉廣州,準備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此詞當即作於這次離開長沙的時候,是寫給夫人楊開慧的,革命激情與兒女柔情有機結合,一首真摯的革命愛情詩。這首詞最早發表於1978年9月9日《人民日報》。
注釋
1別友:告別朋友。友:指楊開慧。
2一九二三年:這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毛澤出席了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大會通過了《關於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同年9月至12月,毛澤東在湖南從事黨的工作,年底奉中央通知由長沙去上海轉廣州,準備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據此,本詞
可能作於這一年12月底離開長沙的時候。
3揮手從茲去:茲,此。去:離開。本於唐代李白《送友人》詩:“揮手自茲去。”
4更那堪:更,更兼之,更加上。那堪:哪能忍受。宋代柳永《雨霖鈴》詞:“多情自古傷別離,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5苦情:酸楚的心情或困苦的境況。
6恨:不滿意,遺憾。這裏指愁恨,兼有怨意。
7熱淚欲零還住:眼淚將要落下來又忍住。零:落下。
8知誤會前番書語:這裏是說意識到對方誤解了自己前一次寫的話。前番:前次。書語:寫下的話語。
9過眼滔滔雲共霧:意思是誤會再大也隻是過眼即逝的雲霧。過眼:經過眼前,比喻迅速短暫。滔滔:形容水勢盛大,這裏形容誤會很大。雲共霧:即雲霧,比喻前句的誤會。
10算人間知己吾和汝:在這個世界上相互最了解、誌同道合、情投意合的還是你和我。吾:第一人稱代詞,我。汝:第二人稱代詞,你。
11人有病:人,指作者和夫人。病:內心的隱痛,包括因誤會、夫妻離別而產生的心理上的淒苦和酸楚。
12霜重東門路:霜重,霜結得厚。唐代李賀《雁門太守行》詩:“霜重鼓寒聲不起。”東門:古代詩詞中常以此泛指送別之地。這裏指長沙火車站,在城東的小吳門。
13橫塘半天殘月:橫塘,本指三國時吳國都城建業沿秦淮河至長江口修築的長堤,在今南京市西南,因東西橫亙(gen),故稱橫塘。後在詩詞中多指婦女所居之地或情人送別的地方。這裏指長沙城東小吳門外的清水塘,火車站在清水塘附近。半天:半空中。殘月:指快要落下的月亮。宋代柳永《雨霖鈴》詞:“楊柳岸,曉風殘月。”
14淒清如許:淒清,淒涼冷清。如許:如此,像這樣。
15腸已斷:比喻極度悲傷。唐代白居易《長恨歌》詩:“夜雨聞鈴腸斷聲。
16從此天涯孤旅:天涯,天邊,極遠的地方。唐代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裏是說從此以後自己便孤身一人浪跡天涯。
17憑割斷愁思恨縷:憑,請,借以,包含兩方。愁絲恨縷:指相親相愛、難舍難離的兒女柔情。
18要似昆侖崩絕壁:要,須,應,表示推測。昆侖:昆侖山脈,是我國最大的山脈。位於新疆、西藏之間。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延入青海境內,東西約2500公裏。整個山係平均海拔5500--6000米。崩:倒塌。絕壁:峭壁。
19恰像台風掃寰宇:恰,正。寰(huán)宇:宇內,天下,指全世界。
20重比翼,和雲翥:這裏是說在將來的鬥爭中會晤時再在雲霄中比翼雙飛。重:重新。比翼:翅膀挨著翅膀。傳說比翼鳥一目一翼,不比不飛。和雲:攜帶雲朵。翥(zhù):鳥向上飛翔。
譯文
告別的手臂在這裏揚起來了。
更加讓人難以忍受的是在淒苦中相對,
重複訴說別緒離懷,
眼角到眉梢都漲滿了仇恨的憐愛,
以前的信中的言語,
使你產生不應有的誤會。
猶如眼前的飄過的霧靄,
人世間相知的心算來隻有你我二人呀,
你我內心的苦痛,隻有高高的蒼天知道。
現在東門外的道路被繁霜覆蓋,
一輪殘月照在清水塘上,
清冷的月光格外的慘白。
一聲汽笛的長鳴扯斷人的心腸,
從現在開始隻有離開你的我,
孤單的行程啊。
離別的心情就象昆侖山崩塌而下一樣,
好象漫天的台風橫掃而來,
就讓我們激烈的鬥爭中相會吧!
比翼雙飛,搏擊天外!
賞析
《賀新郎 別友》最早發表於1978年9月9日《人民日報》。
詞寫作者與愛妻楊開慧離別時的情景,既抒寫了離愁別恨,兒女柔情,同時也揉進了高昂的革命激情,在情感上給了楊開慧以無限深情的安慰,在思想上給了楊開慧以巨大的力量和鼓舞。
上闋寫離愁,寫別恨,寫安慰,寫兒女柔情。起始一句開宗明義,點明了離別的主題。“更那堪”兩句具體寫離別時難分難舍,無限依戀的情狀,兩方淒然相向,重訴離別之苦情,實在是淒切動人。“眼角”以下三句專寫對方。“眼角眉梢都似恨”,這個“恨”,實際上是愛,“似恨”而實愛。愛極不足以言則寫為“恨”,比直書為愛更能表現出楊開慧對丈夫離家時,難分難舍之苦和欲留不能的複雜情感。“熱淚欲零還住”,寫出楊開慧此時此刻那豐富的情感與剛毅理智相撞擊的內心。熱淚“欲零”,寫出了青年夫妻情深,離別時難分難舍的情狀。但是他們在思想上是互相理解的,精神上是互相支持的,所以欲零的熱淚“還住”。一個“住”字,包含了多麼巨大的克製力量啊!接下來的五句寫作者對愛妻的安慰。“知誤會前番書語”,前番書信中的話語可能引起愛妻的誤會,但那隻是“過眼滔滔雲共霧”。誤會隻是過眼煙雲,因為兩人畢竟是知己的夫妻,“算人間知己吾和汝”,兩人的愛情是經過歲月風雨考驗的。“人有病,天知否”?可是,夫妻間愛篤情深,分別給雙方帶來極大的心理上的淒苦和酸楚,老天你知道嗎?
下闋借景物描寫離別之情。“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通過嚴霜、殘月照塘等景物描寫,渲染離愁別緒的氛圍。作者與妻子分別的場景:清晨,東門外嚴霜鋪地,殘月還掛在橫塘的上空。這些景物襯托了離別時“淒清如許”的境況。“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兩句,將離恨寫到了極點,“斷腸”、“孤旅”的描寫較之上片直接寫離愁更深了一層。接著詞人筆鋒突然一轉,“憑割斷愁思恨縷。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台風掃寰宇”三句,使全詞情緒陡然高昂起來,迸發出強烈的革命激情。作者以昆侖絕壁崩塌,台風掃過寰宇的磅礴氣勢為喻,表達了要堅決割斷愁思恨縷的兒女之情,勇猛地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思想境界,同時還預言不久的將來必將與自己的妻子在革命鬥爭中重新會合。“重比翼,和雲翥”,這自然是作者對未來的期許和展望。夫妻再次歡聚時,定會像大鵬鳥那樣,一同奮飛在革命的雲濤霧海中。
這首詞堪稱愛情題材詩詞中的千古絕唱。熔婉約與豪放於一爐是這首詩的顯著特色。寫離愁別恨,兒女親情是細柔;寫革命鬥爭的高昂激情是剛勁。從全詞文字看,細柔多於剛勁,從詞的整體基調看,剛勁能夠駕馭細柔,兩者互相依托,又互相補充,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從而使詞的境界大為開闊,使愛情得到升華。雖然詞中也有“恨”、“淚”、“愁”、“淒清”,“斷腸”、“孤旅”等字眼,但整首詞卻昂揚激越,一掃這類題材詩詞的那種哀怨愁絕之態。這首詞標誌著作者的詩詞創作漸臻於成熟,獨特的藝術風格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