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中求變、求新,其內在依據是什麼呢?毛澤東當時特別重視兩個概念。一個是“差別”。他說:“人世一切事,皆由差別比較而現”,如陰陽、上下、大小、彼此、好惡、美醜、是非、正反、明暗、勝負等等。“無此差別相,即不能構成曆史生活。進化者,差別陳迭之狀況也。”另一個概念是“抵抗”,即各種差別引起的壓力和反抗。毛澤東特別讚同泡爾生提出的世界一切事業和文明“無不起於抵抗決勝”的觀點,稱其“無抵抗則無動力”的論述,是“至真之理,至徹之言”。他熱情洋溢地寫道:“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聖人者,抵抗極大之惡而成者也。”他過去那種向往社會“大同”境界的想法也發生了變化,覺得即使人們真的進入了“大同”社會,“亦必生出許多競爭抵抗之波瀾來,而不能安處於大同之境”。把“差別”、“抵抗”這兩個概念,和“動”、“變”及“成毀”聯係起來,表明毛澤東當時的認識已接近矛盾構成事物並實現轉化的辯證法觀點,還多少同社會曆史發展有所聯係。
歸國謠
一九一九年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徹1,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卻向青灘泄,雞聲歇,馬嘶2人語長亭白。
時代背景
1918年4月,毛澤東等人籌劃成立了新民學會。學會成立不到3個月,毛澤東就從湖南第一師範畢業了。此後,他和學會的主要負責人全力投入留法勤工儉學的運動中。以後他積極開展愛國運動,抗議巴黎和會,繼而主編《湘江評論》,開展驅逐張敬堯(湖南督軍,北洋軍閥頭子段祺瑞在湖南的爪牙)的秘密活動,第二年,張被迫離開了湖南。在如此繁忙的革命活動中,毛澤東麵對“良宵夜月”寫下了這首動人的詩篇。
注釋
1照徹:照遍。
2馬嘶:馬的嘶鳴,喻將踏上征程。
譯文
今宵的月色,照徹廣闊無涯、平和的世界,目光所及的是一座座青山。
清澈的溪水流向碧綠的水灘,明月下雄雞停止了啼鳴,曙光初露,馬嘶人語。
賞析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徹。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卻向青灘泄,雞聲歇,馬嘶人語長亭白。”這首詩采用含蓄的表達方法,以對緊密相連的兩個境界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第一個境界:“今宵月”的清輝照徹廣闊無涯、平和的世界,目光所及的是一座座青山,沒有被夜色淹沒。清澈的溪水流向碧綠的水灘。這是非常具體的形象描寫。第二個境界:明月下雄雞停止了啼鳴,曙光初露,馬嘶人語。這也是很形象的描述,有靜有動,前靜後動,既不單調又真實自然,是一首表達驅張運動成功後,詩人優美、開朗心情的極富有韻味的詩歌。
五言詩 大沽觀海
一九一九年
蒼山辭祖國,弱水1望鄰封2。(殘句)
時代背景
查閱《毛澤東年譜》和其他有關毛澤東行蹤的史料,可看到其中記載毛澤東在1918年8月19日至1919年3月12日,曾與蕭三、羅章龍到天津大沽口觀海、看要塞炮台等。
據資料查實,毛澤東從湖南一師畢業後,與準備赴法國的學友乘火車到北京,再到天津,送別學友赴法國留學。毛澤東作此詩作別。當時的中國出國勤工儉學非常流行,應該有政府的政策性支持,但當時的毛澤東並沒有出國。據毛澤東自己回憶,說是自己並不了解國內的國情,還希望多了解中國,其實毛澤東內心深處更有隱情,因為此時,他的母親病危,他不想在此時離開自己的母親,隻身前往國外勤工儉學,對學友的請求也是婉拒,從詩詞看,表現得非常大氣,不改豪邁作風,對學友的離別也並無依依惜別之情。
毛澤東解放前後還曾兩次親臨大沽口炮台,體現了偉人對大沽口炮台的重視和關心。
注釋
1弱水:《尚書 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弱水上遊,即今甘肅山丹河,下遊即山丹河與甘州河合流後的黑河,入內蒙古境內,稱額濟納河。《山海經》中,“弱水”凡五見。《西山經》:“北五十裏,日勞山,多茈草,弱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洛。”《海內南經》:“寞窳龍首,居弱水中”。《海內西經》:“弱水、青水出西南隅”。《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郭璞《山海經注》:“其水不能勝一鴻毛。”魯迅《古小說鉤沉》所輯《玄中記》雲:“天下之弱者,有昆侖之弱水焉,鴻毛不能起也。”連鴻毛都不能浮起,自然不能通舟楫。故後人將水淺地僻之處稱作“弱水”。此殘句中的“弱水”,則引申為交通艱難的地方。
2鄰封:鄰地、鄰縣。殘句中指鄰國的疆界。蘇軾《與人書》:“托庇鄰封,每荷存記。”
譯文
一群熱血男兒即將離開祖國,
遠涉重洋,
而我卻要留下,
但我們都是為了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
賞析
一九一九年三月,首批出國的湖南赴法留學青年集合在北京,毛澤東等前往送行,屆時,毛澤東因接到家信,知母親病重,便繞道上海回湘。三月十二日,他們一行順路到大沽口觀海,“登輪前,諸人分韻賦詩,作臨別贈言。潤之、讚周、文虎等各即席成詩,詩聯有‘蒼山辭祖國,弱水望鄰封’之句,頗有沉雄傲睨之思”。
羅章龍在文中沒有指明詩聯為誰所寫。但在此文發表之前的一九七九年七月二十五日,羅章龍對來訪者明確地說此聯是毛澤東所做詩的首二句,並詳細介紹說:“一九一九年三月,我和毛澤東同送赴法勤工儉學的留學生去上海。……我們十幾個青年人步行來到大沽口,時河口結冰,春寒冷風,我們特地選了背風朝陽的地方圍坐在一起,討論祖國的未來、個人的理想。有人提議以海為題,每人做一首詩。我們十幾個人都即興做了詩。我還記得毛澤東詩中頭兩句是……”
也許是蒼山大海觸動了青年毛澤東詩興,“蒼山辭祖國,弱水望鄰封”二句,氣勢雄渾,蘊藏著一代偉人寬廣的胸懷和宏偉的氣魄。此詩首句寫即將赴法的青年,故用“辭”;次句寫暫時尚留在國內的青年,故用“望”。詩寫熱血青年們辭別祖國的蒼山,在交通艱難、遠渡重洋的情況下,迫切地希望出國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八日
嗚呼1吾母,遽然2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餘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艱辛備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
今則欲言,隻有兩端。一則盛德,一則恨偏。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3。
愷惻慈祥,感動庶彙。愛力所及,原本真誠。
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詭。
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
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裏。
不染一塵,身心表裏。五德犖犖,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誌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
天乎人歟?傾地一角。次則兒輩,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
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
或屬素恩,或多勞瘁。大小親疏,均待報賚。
總茲所述,盛德所輝。必秉悃忱,則效不違。
致於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
養育深恩,春暉朝靄。報之何時?精禽大海。
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
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
今也言長,時則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淺。
此時家奠,盡此一觴4。後有言陳,與日俱長。
尚饗5!
時代背景
1919年初,毛正在北大圖書館任管理員,接到目前病重的消息,曾回鄉服侍母親一段時間,後又把母親接到長沙治療。在這年10月初,毛在長沙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他馬上帶小弟澤覃奔回韶山,豈料,母親已經謝世,並入棺兩天。毛文氏享年隻有52歲。母親的離世,使毛澤東萬分悲痛,毛澤東的心情極為悲痛,一直守在靈前,席地而坐,對著孤燈,寫下這篇祭母文。在建國初,毛澤東的表兄文詠昌和堂兄毛宇居向檔案部門提供祭文和靈聯的抄件,並被收入《毛澤東早期文稿》。
注釋
1嗚呼:語氣助詞
2遽然:驟然,突然。《淮南子 道應訓》:“異日複見,曰:‘回坐忘矣。’仲尼遽然曰:‘何謂坐忘?’”宋蘇洵《幾策 審勢》:“如風雨雷電,遽然而至,截然而下。”周而複《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她那一隻抓著阿英的手已經鬆開了,但還壓在阿英的手上,好像不甘心遽然離開人間。”
3覆載:覆蓋與承載。謂覆育包容。《禮記 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4觴:盛酒的容器或進酒的意思。
5尚饗:尚:含有崇尚、希望、或許的意思。饗:祭祀或請人享用酒食的意思。
賞析
毛澤東的父母分別逝世於1920年1月23日和1919年10月5日,葬於距其故居不到1公裏的象鼻山上。
墓地左右兩側樹兩塊漢白玉石,上刻毛澤東撰寫的《祭母文》和《祭母靈聯》。
一代偉人的雙親墓葬亦很簡樸,到此憑吊,讓人不勝唏噓,頗為感懷。毛澤東的《祭母
文》,鐫刻在韶山衝他父母合葬墓的右側石碑上。毛澤東的這篇(傺母文》全篇記述了母親的養育深恩和盛德高風,字裏行間凝結著母慈子孝的真誠情義,也深深地追憶了母親平生對他的養育之恩,由衷地表達了他對母親的孝敬之情,更表現出了毛澤東麵對自己至親至愛的人的死亡的那種悲痛的心情。
毛澤東的母親,名叫文化妹,係湖南湘鄉棠佳閣人,嫁給湘潭韶山毛順生為妻,按當地習俗稱毛文氏。
1919年,毛文氏患肋腺炎。當時毛澤東在長沙讀書,得知消息,急忙趕回家把母親接到省城治療,可是由於其他病症並發,毛文氏還是離開了人世,終年53歲。母親去世,毛澤東萬分悲痛,用淚和墨寫下了《祭母文》和兩副靈聯。
其靈聯是:
其一日:
痰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
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
其二日:
春風南岸留暉遠,
秋雨韶山灑淚多。
毛澤東又致書同學兼好友的鄒蘊真,再次讚揚母親的美德。他在信中這樣寫道:
“世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又利人的人。我的母親該屬最後一種人。”
本詩雖用的是舊體四言韻文,但其中有新意。一方麵對母親頌揚,一方麵指出母親的隱痛是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造成的。而且文中敘述與抒情配合妥帖,讀來令人感到言真意切而又文情俱佳。全章文法也極考究,層層遞進,回腸蕩氣,同時也寫得端莊大方。
此詩前16句總略敘述母親生平及養育兒子們所備受的艱辛磨難。尤其是“中間萬萬,皆傷心史”這二句讀來令人聳然震動,母親一生所經曆的一切全都是一部傷心史,這些傷心事真是說不盡道不完的嗬!連詩人自己都不忍心全部將其寫出來,而是盡力使自己心裏平靜,待慢慢緩和地吐露。
接下來的30句是述說母親的“盛德”,對母親的博愛、慈祥、愛心以及對母親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些“盛德”予以高度讚美。
再接下來22句是第三層意思,講說母親的隱痛及抱恨方麵。劈頭二句:“偏所在,三綱之末。”已說得很明白了,母親的憾恨就是因為處於三綱的最後。我們知道在一個“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裏,母親(也可引申為廣大女性)一直都處於受壓迫、受統治的地位。處於如此地位,母親怎能施展她自身的抱負呢,這就是母親的“恨偏”,她精神上的痛苦在這一點上極為突出。母親除了有精神上的憾恨以外,還有對兒子及親朋好友們的千腸百結的牽掛,這也是一種憾恨,因為不能再撫育兒子們了,不能再報答好親至愛了,也不能關心那貧困的親戚鄰裏了,這一切她隻能交代家人去作。而其中她最關切的是兒子們今後一生定要好自為之,做好人,行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