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1 / 3)

全詩語言明快,感情激憤,表達了作為時代學子強烈的愛國之心與報國之誌。

五律 朱張渡

1915年

共泛朱張渡1,層冰漲橘汀2。

鳥啼楓徑寂,木落翠微冥。

攀險呼儔侶,盤空識健翎。

赫曦3聯韻4在,千載德猶馨。

時代背景

毛澤東與羅章龍為好友,被稱譽為“管鮑之交,後無來者”。1915年的一天,毛澤東去長沙第一聯合中學邀羅章龍同遊嶽麓山。兩人登上山頂的嶽麓宮後,傍晚下山來到了赫曦台。他們輕聲念著刻在石碑上的聯句:“泛舟長沙渚,振策湘山岑。煙雲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誌,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這是朱熹與張栻登嶽麓山時聯的詩句。兩人討論朱張二人在湖南留下的思想影響,品評詩句,感慨議論,自己也情不自禁詩興勃發,當即聯成五律一首。隻可惜,羅章龍在記錄這首詩時,未注明哪幾句是他的,哪幾句是毛澤東的。這首詩很樸實,敘述了兩位登嶽麓山的所見、所感。

注釋

1朱張渡:湖南地名。因朱熹、張械兩位大學者而得名。南宋乾道三年(1167)八月,理學大師朱熹從福建崇安專程來潭州(長沙)造訪嶽麓書院主持張拭。以朱熹為代表的閩學和以張械為代表的湖湘學派,對理學中的一係列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史稱“朱張會講”。從湖南第一師範向西橫過書院路,便到了六鋪街(現為延建的湘江大道南端)著名渡口——朱張渡。現在在渡口原址處,已修建成約2000平方米的“朱張渡”廣場。廣場中央,高聳一座名日“文津”的門樓,為再現當年朱熹與張栻相約會講的情景,在“朱張渡”廣場南側,立有二人雕塑。

2橘汀:即桔子洲。

3赫曦:即赫曦台,在嶽麓書院。

4聯韻:指朱熹、張栻登嶽麓山的聯句。

譯文

一起泛舟在朱張渡上,

層層冰塊使的桔子洲的水漲了起來。

鳥的啼鳴讓楓林感覺更加空寂,

冥冥中樹的葉子落了下來。

登上險峻的山巒去找隱居的僧侶,

在半空中才能結識到矯健的人兒。

嶽麓書院的對聯今天還在那,

上年的道德底蘊仍然讓人感覺溫馨。

賞析

這首詩將曆史與現實、自然景色與人文遺跡、狀物與抒融為一體。因為嶽麓山是毛澤東精神的孕育地,在這裏,開啟了早期的革命實踐與理論探索,可以想象他當時登上此山,有一種“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曆史意識。此詩開頭和結尾“朱張渡”和“赫曦台”都體現了濃厚的曆史積澱,表達了作者對古聖賢的敬仰之情。讀全詩可以感受到作者當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寬廣胸襟。

第二聯“鳥啼楓徑寂,木落翠微冥”,是一種靜態描寫,表達了作者在“寂”和“冥”的狀態中,與天地融為一體的思考體驗與高妙境界。

第三聯“攀險呼儔侶,談空識健翎”,是一種動態描寫,表達了作者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革命意氣和戰勝險惡、大展宏圖的青雲之誌。

本詩的特點是不僅寫了景,而且主要襯托了人,寫出了詩人的精神和壯誌。這二者的有機結合,尤顯天衣無縫、渾然一體。

關於詩人與羅章龍是如何相識的?毛澤東後來回憶說:“我這時感到心情舒暢,需要結交一些親密的同伴。有一天我就在長沙一家報紙上登了一個廣告,邀請有誌愛國工作的青年和我聯係。我指明要結交能刻苦耐勞、意誌堅定、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青年。我從這個廣告得到的回答一共有三個半人。一個回答來自羅章龍,他後來參加了共產黨,接著又轉向了。兩個回答來自後來變成極端反動的青年。‘半’個回答來自一個沒有明白表示意見的青年,名叫李立三。”

雜言詩 遊泳啟事

一九一五年夏

鐵路之旁兮,水麵汪洋1。

深淺合度兮,生命無妨。

凡我同誌2兮,攜手同行。

晚餐之後兮,遊泳一場。

時代背景

這是1915年毛澤東在湖南一師發的遊泳啟事(源於王以平《走出韶山衝》)。遊泳是毛澤東一生中最喜歡的體育運動!湘江,江寬水深,是毛澤東當年遊泳的地方。他膽量大、耐力強,遊泳技術又好,不僅能自如地橫渡湘江,還能從猴子石遊到10華裏遠的牌樓口去。不僅在夏天遊泳,還能“直至隆冬,猶在江中”,能在別人穿棉衣的天氣遊上三四十分鍾。

新中國成立以後,他曾經多次暢遊長江,還寫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詩詞:《水調歌頭 遊泳》。

注釋

1汪洋:水麵寬闊的樣子。王襄《九懷 蓄英》:“臨淵兮汪洋,顧林兮勿荒。”

2同誌:誌向或意趣、愛好相同。《國語 晉語》:“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誌”。

譯文

在鐵路旁邊,有水麵寬闊的湘江,

不深也不淺,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

凡是和我誌同道合的人都不妨來和我一起前往,

在晚餐之後,讓我們一同暢遊湘江。

賞析

這首“仿離騷體”詩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語句淺顯,但所含內容極其深厚,平淡中含千鈞之重,整體有撼天動地之感。賞讀之餘,感覺詩中有力的旋律在激蕩,令人頓感餘韻無窮。采用比喻的方式,更具號召力。

前四句寫明湘江的遊泳條件很理想:湖南第一師範學校麵臨湘江,相距不過五百米。左邊二百米則是貫穿南北的粵漢鐵路。學校前麵的這段湘江,叫南湖港,水麵寬廣,又“深淺合度”,既安全又便於遊泳,正是遊泳的最佳去處。

後四句則是動員同學們參加遊泳組一起去遊泳。“凡我同誌兮”,不寫“同學”而寫“同誌”,意在動員那些對遊泳有興趣,愛好遊泳或想遊泳的同學,而不是普遍的動員。“攜手同行”,暗示組織起來一起行動,但顯得十分親切、友好。

最後一句,寫明了“啟事”的宗旨和目的。“啟事”貼出之後,同學們紛紛踴躍報名,很快就組成了一支百餘人的遊泳大隊。

青年毛澤東刻苦學習,既關心國家大事,又重視鍛煉身體。一九一七年,他在一篇文章中還寫道:一個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毛澤東早期文稿》。遊泳,是他的諸多鍛煉項目中最喜愛的一項,直到七十以上高齡,猶能“萬裏長江橫渡”。

賞讀之餘,感覺整首詩語句暢達、輕快,透著輕鬆愉悅之情,令人頓感餘韻無窮。

七古 遊泳

1916年冬

自信1人生二百年,會當2擊水3三千裏。

時代背景

這是毛澤東早期所寫一首詩中的詩句,可惜隻剩下這麼兩句。1958年12月21日,毛澤東在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出版的大字本《毛澤東詩詞十九首》的書眉上有這樣的批注:“水擊:遊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一群人始終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是一篇詩,都忘記了,隻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裏。”

注釋

1自信:自認為,作者自己相信。

2會當:可以,應當。

3擊水:水擊,遊泳的意思。

譯文

我相信隻要人的壽命能夠達到二百年,

我就一定能夠劈波斬浪,

遊出三千裏那麼長的江水。

賞析

這兩句詩寫於何時,今不可考。毛澤東在批注中隻說“當時有篇詩”,“當時”指一九一四年春—一九一八年夏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期間。

他青年時代的摯友羅章龍回憶說:當時有不少同學稱毛澤東為“毛奇”。有位叫陳讚周的同學,曾如此評價道:“潤之氣質沉雄,確乎我校一奇士,但擇友甚嚴,居恒鶩高遠而卑流俗,有九天俯視之概。觀其所為詩文,戛戛獨選,言為心聲,非修養有素不克臻此!”

青年毛澤東善古體詩,是一“奇”;他的詩,語出驚人,是又一“奇”。“自信人生二百年”,便是寫照。“會當水擊三千裏”句,更是驚世駭俗,“會當水擊三千裏”,固然雄豪之極,但“盛夏水漲,幾死者數”,不奮鬥就不能“水擊三千裏”。

縱觀整詩,詩人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意思是,我很是相信人生會有二百年,如果我能活二百年的話,我可以水擊三千裏啊。人生活二百年在現代來說是不可能的,但是詩人的誇張是有限度的,也是在所允許的範圍內所作的藝術誇張,揭示了詩人的豪情。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生命的渴望、對生活的渴望、對未來鬥爭的渴望。

“會當水擊三千裏”既再現了青年毛澤東劈波斬浪的英姿,更顯示了青年毛澤東鯤鵬展翅的雄豪。雄豪與奮鬥要相得益彰。雄豪體現在不斷奮鬥之中,惟有奮鬥才能體現非凡的氣概,同時也體現詩人意誌的堅強、誌向的宏偉,作者誌在做世界、自然、社會的主宰的人生目標也透出紙背!

奮鬥1

一九一七年

與天奮鬥,

其樂無窮!

與地奮鬥,

其樂無窮!

與人奮鬥,

其樂無窮!

時代背景

毛澤東1917年寫的《與天奮鬥》詩。這首口號式抒情詩,是毛澤東青年時的人生箴言,曾激勵無數人英勇奮鬥。

注釋

1奮鬥:源於1954年第24期《中國青年》魏巍文章

譯文

與天和地來鬥爭,改造自然,其中的樂趣是無窮的:與人鬥爭,來改造不平等的世界和社會,其中的樂趣也是無窮的。

賞析

毛澤東不僅強調要的鬥爭精神還很看重堅強的意誌,並認為這是成事的基礎,他在《講堂錄》的筆記中就寫下“拿得定、見得透,事無不成。”“不為浮譽所惑,則所以養其力者厚;不與流俗相競,則所以製其氣者重”等心得。他認為鬥地戰天,改造自然界,或“翻天覆地”,“改造中國與世界”,是無窮的快樂,是幸福的源泉。馬克思的女兒問:“人生的幸福是什麼?”馬克思回答:“鬥爭。”對奮鬥則樂趣無窮的觀念,毛澤東終生身體力行。毛澤東光輝偉大的一生,是艱苦奮鬥、銳意拚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