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2 / 3)

雜言詩 意誌之鍛煉

1917年4月

夫力拔山氣蓋世1,猛烈而已;

不斬樓蘭2誓不還,不畏而已;

化家為國,敢為而已;

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耐久而已。

時代背景

青年毛澤東主張德、智、體全麵發展。1917年,針對當時輕視體育的傾向,他在《新青年》上發表了《體育之研究》,論述了體育運動的意義、功效、方法和注意事項等。他對體育運動之功效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體育運動除了“強筋骨”“增智識”之外,還能“調感情”“強意誌”。關於“強意誌”,他說:“夫體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為,若耐久,皆意誌之事。”他又寫下了這首雜言詩:“夫力拔山氣蓋世,猛烈而已;不斬樓蘭誓不還,不畏而已;化家為國,敢為而已;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耐久而已。要皆可於日常體育之小基之。意誌也者,固人生事業之先驅也。”毛澤東的這些精辟論述,說明了體育運動可以鍛煉意誌,說明了意誌之於成功人生的意義。

注釋

1夫力拔山氣蓋世:項羽名句,在此比喻力氣大,達到可以拔山,勇氣舉世無雙。

2樓蘭: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境內,後改名鄯善國。漢武帝元封三年(108)歸漢。據《漢書 傅介子傳》記載:漢昭帝時,樓蘭王勾結匈奴,屢屢反複,殺漢朝使臣。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派傅介子去征服,傅用計殺樓蘭王,樓蘭歸順。南北朝詩人庾信在《擬詠懷》(其十七)中曾有“都護樓蘭返”之句以詠頌將士征戰衛國。王昌齡在詩中則進一步有所發揮,以“不破樓蘭終不還”之向有力地表達了身經百戰、金甲磨穿的戰士誓死保衛國家的決心和豪情。“不破樓蘭終不還”因此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譯文

力氣大到可以拔山那樣的舉世無雙,這是猛烈的意誌。

不征服樓蘭發誓就不回朝,這是英勇無畏的精神意誌。

舍小家為國家,這是勇敢的意誌。

八年在外的時間裏3次經過家門而沒有進去,這是耐久的意誌。

賞析

毛澤東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家、哲學家、軍事家,而且是偉大的詩人。他的詩詞是20世紀中華民族為爭取獨立、自由、民主、文明、富強而英勇奮鬥的史詩,是中華民族詩詞寶庫中的璀璨珍品,具有極高的思想性、藝術性和審美價值。他的作品裏體現出來的“意誌”能給所有人以奮發向上的力量。

“詩言誌”,是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這裏的“誌”主要是指誌氣、誌向、理想和追求,當然其中也蘊含著意誌。意誌對人的思想和行動有著重要的作用。認識世界,探索創新,需要有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堅強意誌;改造世界,將觀念轉變為現實,更需要有衝破重重阻力、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頑強意誌和毅力。可以認為,人的生活,尤其是人的曆史活動離不開意誌。沒有人的意誌就沒有曆史活動,也就沒有人類曆史。沒有堅強意誌,成就不了偉業;沒有堅強意誌,成不了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革命家。毛澤東在青年學生時代就十分重視意誌。

在這首雜言詩中,毛澤東引用了盛唐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最後一句原詩為“不破樓蘭終不還”,毛澤東將此句改為“不斬樓蘭誓不還”,以激勵、鍛煉自己的意誌,更加強了殺敵衛國的決心和意誌。

五言詩 雲封橋鎖

一九一七年夏

雲封獅固樓1,

橋鎖玉潭舟2。

(殘句)

時代背景

1917年夏,毛澤東與蕭子升遊學來到寧鄉縣。一天傍晚,他們散步到縣城東北角的風景區獅固山,毛澤東和蕭子升在河邊小憩。他們一邊談天,一邊觀賞周圍的湖光山色。夕陽西下,天上彩雲遮月,晚霞絢爛,獅固山上的獅固樓在晚霞之中,披上了一層絢麗的金紗,眼前突兀而立的獅固樓高聳入雲,天上人間已經融為一體,蔚為壯觀,令人遐想翩翩。蕭子升觸景生情,於是以晚霞中的獅固樓為題脫口吟出上聯:“雲封獅固樓。”毛澤東望著遠處的玉潭舟,對出下聯:“橋鎖玉潭舟。”

注釋

1獅固樓:寧鄉縣縣城東北角的風景區獅固山上的一座樓。

2玉潭舟:寧鄉縣縣城城郊那裏有一條較寬的名為玉潭的河。

譯文

獅固樓被層層雲霧纏繞,

一座精致的小橋附近擠滿了穿梭於玉潭河的小船。

賞析

這首詩,毛澤東和蕭子升配合得極妙,無論風格、語言、情感上都猶出一人之手。他們抓住寧鄉有特色而又為人們所熟悉的景點來對答,尤其是用擬人的手法將“雲”與“橋”描繪得相得益彰。一個“封”字,寫出了彩雲的飄動。一個“鎖”字,則寫出了玉潭泊舟的寧靜。一動一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靜止的樓襯出了飄動的雲;流淌的水愈顯出玉潭泊舟的靜,真乃相映成趣。同時,此兩句詩對仗工整,平仄有韻。“雲”與“橋”,“樓”與“舟”,相映成趣;“封”與“鎖”,不但賦予“雲”與“橋”以人的意趣,且使幽靜的“樓”、停泊的“舟”更具動態美。

七絕 呈劉翰林聯句

一九一七年夏

翻山渡水之1名郡2(毛),

竹杖草履謁學尊3(蕭)。

途見白雲如晶海4(蕭),

沾衣晨露浸餓身(毛)。

時代背景

1917年7月毛澤東和蕭子升到農村調查,他們利用這個辦法來遊曆鄉土,考察農民生活,了解各處風俗習慣。因為毛澤東一向反對死讀書,主張活讀書。他相信“周覽名山大川……襟懷日廣”。他很想周遊全國,但苦於沒有旅費,隻能決定先遊曆湖南。1917年7月假期中,毛澤東先回韶山看望了雙親,就邀請在楚怡小學教書的老同學蕭子升一起開始“遊學”。

7月的湖南鄉村,驕陽似火。毛澤東和蕭子升走在鄉村的小路上,滿目田野風光,心裏隻覺得很舒暢,很親切。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就和貧苦農民拉家常,甚或一起勞動。可是“遊學”時也有挨餓的時候,為了弄到吃的,他們倆也費了不少心思。他們一路就找富裕的讀書人家。經過打聽,附近有三戶讀書人家,聲望最高的是一位早已告老還鄉的劉翰林。於是兩人就決定去拜謁了一位隱居山間的劉翰林。去之前,兩人做了這首七絕。

注釋

1之:到,到達。

2名郡:著名的郡縣。這裏指湖南寧鄉縣。

3學尊:學界的尊長,學界的名流。

4晶海:如水晶般透明,似大海般寬廣。

譯文

我們翻越千山萬水來到了曆史名城,

拄著竹做的拐杖,穿著草鞋來拜見學術名流。

在路途中見到了晶瑩而寬廣的雲海。

清晨的露水打濕了身上的衣服,又冷又餓。

賞析

一九一七年七月,身無分文的毛澤東和蕭子升從長沙出發,開始了曆時一個多月、行程四百五十餘公裏的“遊學”。“遊學”,在舊社會,是窮知識分子靠到處為別人寫對聯、書信或其他應用文而混口飯吃、獲得紅包的一種辦法,湖南俗稱“打秋風”。他們腳穿草鞋,身背包袱雨傘,渡過湘江,便徒步到了寧鄉縣地界。邊走邊談,不知不覺已是下午兩點多鍾,疲憊不堪,又饑餓難耐。他們得知對麵劉家山莊住著一位姓劉的前清翰林,便決定以他為第一個“打秋風”的對象。毛、蕭二人的“見麵”禮是兩人合作的這首七絕。

詩的意旨,著落在末句“餓身”二字上,目的是很明確的。但詩又語意淺顯地反映了兩個熱血青年“翻山渡水”的艱苦行程,“竹杖草履”、“沾衣晨露”的灑脫形貌,以及“途見白雲如晶海”的樂趣。

後來,蕭子升解釋說:“詩中第二句的‘白雲’,暗指劉氏能擺脫俗事的糾纏,在山中別墅過隱居生活。”劉翰林看到他們呈送的這首詩後,稱讚說:“你們的詩很好,書法也不錯。”然後“從寬大的衣袖裏拿一個紅紙包,微笑地遞給我們,一句話也沒說”。他們辭別後,“便躲在一棵樹後,打開紙包”,非常興奮,仿佛“一下子富了起來,紙包裏包有四十枚銅元”。於是他們到一家小食店,花了八枚銅元,飽吃了一頓。

有行家評說:“從平仄而言,‘草履’出格,應為平聲(如‘芒鞋’為妥)。‘餓’字平仄亦不合,當是譯文之誤。”其實,這首詩本是兩個年輕人的口占之作,雖寫成後“細讀了幾遍”,但終因時間倉促,未必經過反複推敲。再則,此詩最初由蕭子升翻譯成英文,收入他的回憶錄中,再由譯者由英文翻澤成中文。經過兩次翻譯,也許早已抹去了原詩的豐韻。

七 古1 送縱宇一郎東行2

一九一八年四月

雲開衡嶽積陰3止,天馬鳳凰4春樹裏。

年少崢嶸屈賈才5,山川奇氣曾鍾此6。

君行吾為發浩歌7,鯤鵬8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艨艟巨艦9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10,幸被東風吹萬裏11。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12。

滄海橫流13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14。

管卻15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16常新美。

名世於今五百年17,諸公碌碌皆餘子18。

平浪宮19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20。

東瀛濯劍21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22。

時代背景

縱宇一郎,是羅章龍在1915年同毛澤東初次通信時,就已用過的化名。羅章(1896-1995),湖南瀏陽人。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被開除出黨。後曆任河南大學、西北聯合大學、湖南大學等校教授。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18年4月,羅去日本留學。臨行前,新民學會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聚餐,為他餞行。毛澤東用“二十八畫生”的筆名寫了這首詩送行。但羅到上海恰好碰上5月7日(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凱政府提出最後通牒的日子,限期要袁答複承認日本旨在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當時日本政府警察侮辱、毆打中國的愛國留學生,迫使他們回國,羅因此沒有去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