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七古:七言古體詩的簡稱。古體詩產生較早,其名稱與唐代形成的今體詩(格律詩)相對。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詩體,而以五言、七言較為通行。古體詩押韻比較自由,通常偶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也不像格律詩那樣講究平仄和對偶。
2送縱宇一郎東行:縱宇一郎,羅章龍早年的化名。有以一人縱橫於宇宙之意。羅章龍(1896-1995年),湖南瀏陽人。新民學會的發起人之一,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中央委員等職,1931年被開除出黨。後曆任河南大學、西北聯合大學、湖南大學等校教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職。1918年4月,羅章龍將東去日本留學,臨行前,新民學會在長沙北門外的平浪宮聚餐,為羅章龍送行。同屬新民學會會員的毛澤東用“二十八畫生”的筆名寫了這首詩送行。後因日本政府警察毆打中國愛國留學生,迫使愛國留學生回國,羅章龍因此沒有去日本。
3衡嶽積陰:衡嶽,即衡山,位於湖南省中部,為五嶽之一,有72峰。這裏泛指湖南的山巒。積陰:指連日陰雨。
4天馬鳳凰:指嶽麓群山中的天馬山和鳳凰山,根據山勢形狀而命名。
5年少崢嶸屈賈才:崢嶸(zhēng róng),高峻的樣子。常用來比喻人的才能、品格超越尋常。屈賈:屈原和賈誼。屈原:戰國時楚國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賈誼:西漢時政治家、文學家,他年輕時就表現出傑出的才能,被漢文帝任為博士、大中大夫,參與朝政。後為奸臣們所嫉妒,被貶為長沙王太傅,33歲時,鬱鬱而死。
6山川奇氣曾鍾此:奇氣,靈異之氣。鍾:聚集。古人有人傑地靈之說,認為山川靈秀之氣所聚集,便產生傑出人物。
7君行吾為發浩歌:君,指羅章龍。發:唱。浩歌:高歌。
8鯤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魚和大鳥。《莊子 逍遙遊》:“北冥(míng)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這裏指大魚變成的大鵬鳥。
9艨艟巨艦:艨艟(méng chōng),戰船,此指大輪船。巨艦:大船。
10無端散出一天愁:無端,無緣無故。一天:滿天。
11東風吹萬裏:這裏指被春風吹得無影無蹤。東風:春風。
12宇宙看稊米:把世界看作一粒小小的米。稊(tí):一種形似稗(bài)子的草,結籽像小米。梯米,形容小。
13滄海橫流:大海之水四處漫流。常以之比喻天下混亂、社會動蕩不安寧。
14世事紛紜從君理:紛紜,雜亂。從君理:任憑你治理。
15卻:語氣助詞,無實義。
16日月:喻指懷有遠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
17名世於今五百年:語出《孟子 公孫醜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名世:聞名於世。
18諸公碌碌皆餘子:語出《後漢書 禰(mí)衡傳》:“餘子碌碌,莫足數也。”諸公:指當時的當權人物。碌碌:平庸。餘子:其餘的人。
19平浪宮:長沙北門外的道教宮觀。
20崇明對馬衣帶水:長江入口處的崇明島與日本的對馬島,相隔隻一衣帶寬的水。衣帶水:即一衣帶水。原指河道狹窄如一條衣帶,後比喻一水之隔,相距很近。
21東瀛濯劍:東瀛(yíng),東海,此指日本。濯(zhuó)劍:喻指留學磨煉革命意誌。
22我返自崖君去矣:化用《莊子 山木》之語:“君其涉於江而浮於海,望之而不見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矣!”崖:涯,岸。反:通“返”。返自崖:指送客後返回。
譯文
雲開霧散,衡山積累多日的陰寒之氣也開始散盡了,
天馬山鳳凰山也開始迸發出勃勃生機。
山河的靈異之氣孕育了這裏的傑出人才,
就讓我為你高歌一曲,
從這裏開始我們為了理想的拚搏奮鬥。
洞庭湖水高高漲起,與天相連,
大型的艦船開始向東方行進。
無緣無故生出的一懷愁緒型號已經被東風吹散得無影無蹤。
能有什麼事值得大丈夫牽腸掛肚呢,
我們應該把宇宙看得像米粒一樣渺小。
國家的憂患怎麼值得你去顧慮昵,
這些事情都在等待著你去打理。
隻要做人嚴於律己,心胸中的理想抱負就不會泯滅。
你的流芳百世就會讓其他庸碌無為的人成為多餘的人。
平浪宮見證了我們的友誼,
就好象崇明島和對馬島一衣帶水。
希望你在日本留學的日子裏多給我寫信,
而我會從別的江岸返回,你卻遠走了。
賞析
《七古 送縱宇一郎東行》最早披露於《黨史研究資料》1979年第10期刊載的羅章龍《回憶新民學會》一文中,後正式發表於1986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滿懷深情地狀寫了自己與即將東去日本求學的好友羅章龍之間的友誼,同時也抒發了自己“視宇宙如梯米,展鵬羽而擊浪”的豪氣與激情。
從結構方麵看,這首詩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山川奇氣曾鍾此”),點明送別的時間、地點和氣候及地理環境。首兩句寫出了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藝術氛圍,顯得大氣磅礴,意態縱橫。
第二部分(“君行吾為發浩歌”至“幸被東風吹萬裏”),表達作者對遠行者的良好祝願。浩歌壯行,鯤鵬勵誌,指出羅章龍東去日本求學是他今後漫長的壯闊的人生旅程的開始,體現了詩人和遠行者誠摯深厚的友誼。
第三部分(“丈夫何事足縈懷”至“諸公碌碌皆餘子”),寫作者對遠行者殷切的期望,是詩的主體部分。作者認為大丈夫就該有“將宇宙看梯米”的宏闊眼界,要在“滄海橫流”之際收拾、整飭(chi)紛紜世事。當然,加強心性修養,保持思想如日月那樣常美常新是非常重要的。詩人以崇高的曆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出發點,認為中國正處於需要產生曆史巨人的時代,可是那些執掌國民政府權柄的以及諸多聲名顯要的人們,都不過是碌碌無奇之輩,言外之意就是當今之世,舍我輩其誰?充分展示了作者浩氣如虹的偉大胸懷。
第四部分(“平浪宮前友誼多”至結束),回應開頭,叮嚀惜別。前三句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意,是說滔滔東海,一衣帶水而已,隔不斷同誌友誼與書信之往來。最後一句與詩的開頭呼應,再次點明題旨。全詩首尾呼應,結構完整。“我返自崖君去矣”的結句,化用《莊子 山木》語,別開生麵,一掃以往送別詩結尾那惆悵若失,不勝依依的傷感之情,顯得十分平靜、自然,真大丈夫氣概。
語言樸實暢達,而大量用典,幾乎句句有來曆。平易與典雅高度統一是這首詩的突出特點。全詩意象壯美,格調高昂,筆力雄健,境界宏闊,已初步顯示出作者詩詞創作的豪放風格特征。
雜言詩 河出潼關
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八年
河出潼關1,因有太華2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
風回三峽,因有巫山3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
時代背景
該詩出自毛澤東青年時代的日記中,大約寫於他為《倫理學原理》作批注時。
注釋
1潼關: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東端,居秦、晉、豫三省交界處。東接河南省靈寶縣,西連本省華陰市,南依秦嶺與本省洛南縣為鄰,北瀕黃河、渭河同本省大荔縣及山西省芮城縣隔水想望。潼關是陝西的東大門,是連接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戰略意義。
2太華:即華山,為我國五嶽之西嶽,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的華陰縣境內。華山奇峰聳立,絕壁巍峙,攝人魂魄。東、南、西、北、中五峰環峙,雄奇險峻,高擎天空,遠而望之狀若一朵盛開的蓮花,故名華山。華山向來以奇險冠絕天下,有“華山自古一條路”之說。
3巫山:位於重慶東北部,三峽腹心,素有“渝東門戶”之稱,地跨長江巫峽兩岸。東鄰湖北省巴東縣,西接奉節縣,南與湖北省建始縣毗連,北與巫溪縣及神農架接壤。
譯文
河水流出潼關,
因為有華山的阻擋,
使的水力猛然陡增,水勢變的更加凶猛奔騰。
風吹入三峽,
因為巫山的隔擋,
使得風力變的更加怒號狂躁。
賞析
這是青年毛澤東在閱讀一本西方哲學家的著作時寫下的,昂揚銳氣,直透字裏行間。一九一七年,他曾提出“天地蓋唯有動而已”的觀點。在《倫理學原理》的批語中,他寫道:“此世界中變化萬殊。”還把它運用到人類社會的考察當中,說曆史從來就是一個治亂交替的過程,聲稱特別喜歡戰國七雄、楚漢相爭、三國鼎立那些“事態百變,人才輩出”的時代。認為:“非好亂也,安逸寧靜之境,不能長處,非人生之所堪,而變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用這個觀點看當今中國,他說:“國家有變化,乃國家日新之機,社會進化所必要也。”對於中國社會,他的意思是“必須再造”,再造的辦法,是“由毀而成,如孩兒之從母腹胎生也。”因此,“吾人甚盼望其毀,蓋毀舊宇宙而得新宇宙”!字裏行間,洋溢著改造社會的樂觀激情。他後來從大亂求大治的想法,看來是早有伏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