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3 / 3)

祖龍5魂死秦猶在,孔學6名高實秕糠7。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8”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9返文王10。

時代背景

《七律 讀

,呈郭老》是我們所見毛澤東的最後一首詩。作於“文化大革命”後期,有其特殊的思想背景與政治背景。  1973年8月5日,毛澤東對江青念出這首詩,要她當場手記。毛澤東呈詩郭沫若,主要是他不同意郭老研究政治思想史時表現出的揚儒抑法傾向,郭老的《十批判書》是其代表性言論,因而以詩提出批評探討意見。  注釋  1封建論:《封建論》是柳宗元的一篇曆史評論文章。“封建”是指自東周以來的對有功大臣貴族分疆封侯賜賞領地的製度,諸侯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在政治軍事上擁有絕對權力,往往形成對中央“尾大不掉”局麵,正是這個割據造成了春秋戰國的戰亂局麵。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之後以中央集權下的36個郡邑代替諸侯領地分封,經過漢代的平定藩鎮之亂實現權力集中後,可謂“百代都行秦政法”。  2郭老:指郭沫若。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兼曆史研究所所長。  3秦始皇:姓贏名政(前二五九——前二一O)。秦國莊襄王之子。公元前二四六年即位。自公元前二三O年起,先後滅韓、趙、魏、燕、楚、齊,於公元前二二一年統一中國,結束了紛爭割據的春秋戰國時期。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他廢分封製,初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多郡。  4焚坑事業:指秦始皇焚書坑儒史事。公元前二一三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統一前除《秦紀》以外的列國史書及民間所藏的《詩》、《書》及諸子百家書。翌年,又在京都鹹陽活埋儒生及方士四百六十多人。  5祖龍:指秦始皇。《史記 秦始皇本紀》:始皇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壁遮使者日:‘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日:‘今年祖龍死。”’第二年,始皇果死於巡視外地途中。  6孔學:指孔子所創立的儒學。  7秕糠:秕,空殼的穀。糠,穀皮。秕糠,比喻價值不大的東西。  8十批:指郭沫若於一九四三年下半年——一九四五年年初在重慶所寫的關於中國古代諸子研究的論文集《十批判書》。一九四五年出版,一九五O年修改補充後多次再版。  9子厚:柳宗元的字。河東解縣人(今山西省運城縣西南解州鎮)。貞元進士,授校書郎、藍田尉,繼任監察禦史。永貞年間,參與王叔文、王侄的改革,任禮部員外郎。革新運動失敗後,被貶為邵州刺史,再貶為永州司馬。元和十年,調柳州刺史,死於任上。  10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是中國曆史上開始推行分封製的國君,與其兒子周武王被曆代儒家奉為聖人。  譯文  我勸您還是不要總罵秦始皇有什麼過錯,  對於焚書坑儒這件事我們還是要全麵地看待。  秦始皇雖然死掉了,但是他所實行的法度卻沿用了上千年。  孔子名聲雖然響亮,但卻是名不副實。  從現代的角度來說,“十批”算不上是篇好文章,  您應該多讀一讀柳宗元的文章,  不要再回到頌揚文王時代實行分封製的儒家立場上去。  賞析  毛澤東的這首七律是頌揚秦始皇,為焚書坑儒事翻案,鄙視孔教儒學的詩作。“少罵”,言外之意,後人罵秦始皇錯了;“要商量”,言下之意,過去對焚書坑儒的否定應該否定。  首兩句,態度鮮明,措辭則婉轉有度。“業猶在”,出語平易,評價卻極高,言始皇雖死,其功績足耀百世;“實秕糠”,比喻學識紮實,言孔儒之學名不副實。次二句,對比強烈,愛憎分明。  第三聯緊承上聯,“百代都行秦政法”,是“業猶在”的實實在在的表現;“十批”不是好文章,批評為“秕糠”唱讚歌的《十批判書》。  末聯點題,以親切的口吻規勸郭沫若熟讀柳宗元的文章,不再回到頌揚文王時代實行分封製的儒家立場上去。  在緊張繁忙的“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讀起《封建論》來,想起要寫詩“呈郭老”,是有背景的。一九七三年七月三日,他在一次談話中說:“我正式勸同誌們讀一點書,免得受知識分子的騙,什麼郭老、範老、任繼愈、楊柳橋之類的爭論。郭老又說孔子是奴隸主義的聖人。郭老在《十批判書》裏頭自稱是人本主義,即人民本位主義。孔夫子也是人本主義,跟他一樣。郭老不僅是尊孔,而且還反法。尊孔反法,國民黨也是一樣啊!林彪也是啊!”中共中央從一九七四年一月起開展了“批林批孔”運動。郭沫若是文化名人,又是毛澤東的詩友,毛澤東要治病救人,便耐心地寫了首詩,“勸君少罵秦始皇”,“莫從子厚返文王”。毛澤東在極理智時,對儒學的創始者態度是客觀的。  賀新郎 改張元千1詞悼董必武2  一九七五年四月  夢繞3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4,故宮5離黍6。  底事昆侖傾砥柱7,九地黃流8亂注9聚萬落10千村狐兔11。  天意12從來高難問,況人情易老悲難訴。  更南浦13,送君去。  涼生柳岸催殘暑,耿14斜河15,疏星淡月,斷雲微度。  萬裏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  目盡青天懷今古,肯16兒曹恩怨相爾汝17!  君且去,休回顧。  時代背景  毛澤東晚年患白內障,視力嚴重下降,但愛讀古詩詞的興趣未減。一九七四年,有關部門組織文藝界人士,特為毛澤東演唱並錄製了一些古詩詞的曲子,供他欣賞。  注釋  1張元千:字仲宗(1091-1175),號蘆川居士。南宋福建長樂人。因不願與秦檜為伍,棄官回鄉。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因創作這首《賀新郎》而觸怒了秦檜等人,遭到迫害。紹興二十一年被削籍下獄。  2董必武: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製的奠基者。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3繞:纏繞。這裏有徘徊、蹣跚的意思。  4畫角:繪了彩色的軍用號角。高適《送渾將軍出塞》:“城頭畫角三四聲,匣裏寶刀晝夜鳴。”  5故宮:指宋都城汴京的宮殿。  6離黍:菽黍茂盛的樣子。《詩經 王風 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本詩寫的是,西周東遷後,故都鎬京中的宗廟宮室毀壞,平為田地,長滿菽黍,周大夫過此,憂傷憑吊。  7昆侖傾砥柱:昆侖山上的撐天砥柱已傾斜。意謂“天”已崩潰,比喻北宋王朝已經覆沒。《神異記 中荒經》:“昆侖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  8黃流:黃河之水。韓愈《感二鳥賦》:“過潼關而坐息,窺黃流之奔猛。”  9亂注:橫流。“九地黃流亂注”,比喻金兵的猖狂進犯。  10落:鄉村。王維《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  11狐兔:借喻金兵。範雲《渡黃河》:“不睹行人跡,但見狐鬼興。”  12天意:這裏暗指朝廷的旨意。當時,南宋朝廷被投降派把持。杜甫《暮春江陵送馬大卿公恩命追赴闕下》:“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  13南浦:泛指南方的水邊。屈原《九歌 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14耿:明亮的樣子。屈原《離騷》:“跪敷衽以陳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15斜河:橫陳無際的星河。  16肯:豈肯,怎肯。杜甫《惜別行送劉仆射判官》:“向非戎事備征伐,君肯辛苦越江湖?”  17恩怨相爾汝:親昵地細談恩怨。韓愈《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譯文  富麗的江山在腦海裏浮現,  惆悵的秋風,各個營連的軍號,  昆侖山上的擎天砥柱已傾斜了,  九州的土地,黃河沿岸已被占領,  敵人聚集殘餘的兵力象一隻曠野上的孤獨的兔子一祥,  逃到南國的一個小島上。  冰涼的海水岸邊,柳樹葉早已落盡了,  明亮的無際的星河,稀疏的星星,  淡淡的月光,萬裏的江山在哪裏呀?  大雁沒來這裏,學那麼多知識有什麼用呀?  看著青天回想曆史的事件,  怎麼和曹操相比呢l  與你親昵地細談恩怨!  故人都已不在,不願再回到故地。  賞析  張元千的《賀新郎》,充滿愛國之心,惜別之情,意境含蓄,情感悲壯。《四庫全書提要》稱此詞“數百年後,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它是毛澤東晚年常讀、常聽的詞曲之一。  一九七五年四月二日,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之一、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逝世。毛澤東很悲傷,這天很少吃東西,也不說話,將這首《賀新郎》曲子放了一天,時而躺著聽,時而站起來手打拍子。他覺得該詞下闋的最後兩句太傷感,把“舉大白,聽《金縷》”改為“君且去,休回顧”,來寄托自己的哀悼之情。  從客觀上看董必武的逝世與張元千這首詞的具體內容,無任何聯係,毛澤東借這首詞表達自己的感情,僅取張元千詞的“送別”的意蘊和情調。當時,毛澤東已年老多病,已不能耗精力做詩悼友,權且采取這樣的方式來寄托哀思了。  四言詩 春日遊花園小吟  一九七六年春  今我來兮,楊柳依依1。  時代背景  一九七六年春天的一個早晨,重病在身的毛澤東,在臥室後麵的花園散步時順口吟出本詩。  注釋  1楊柳依依:《詩經 小雅 采薇》共六章,末章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譯文  今天我來到這裏,  看到了楊柳依依的樣子。  賞析  重病在身的毛澤東在一九七六年4月的一個早晨,由秘書和護士攙扶著,沿著臥室後麵的花園小徑散步,一邊欣賞著花草和漸吐鵝黃嫩葉的柳條,一邊順口吟道:“今我來兮,楊柳依依。”他麵對欣欣向榮的春天,詩興洋溢,反映了他時刻的舒坦心境。據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自此,再也沒有聽到毛澤東吟詠詩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