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當毛澤東在周恩來把林彪叛逃的消息報告他時,他把李攀龍懷念被貶謫友人吳國倫的詩移來,改成了一首聲討林彪的詩作。
注釋
1李攀龍(一五一四—一五七O):字於麟,號滄溟。明山東曆城(今濟南)人。曆仕嘉靖、隆慶兩朝,官至河南按察使。繼承李夢陽、徐禎卿、何景明、邊貢、王九思、康海、王廷相等明代“前七子”遺說,在文學上主張複古,重摹擬,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與謝臻、宗臣、梁有譽、王世貞、吳國倫、徐中行等,合稱“後七子”。
2明卿:明代嘉靖年間兵部給事吳國倫。江西興國人。曆仕嘉靖、隆慶兩朝,官至河南左參政。王世貞死後,曾主明代文壇數十年。嘉靖三十二年,兵部員外郎楊繼盛彈劾宰相嚴嵩有五奸十罪,被嚴嵩黨徒投入監獄。嘉靖三十四年遇害。時任兵部給事中的吳國倫主持正義,倡議眾官為楊送葬,也被嚴嵩貶為江西按察司知事。當時,正辭官家居的李攀龍聞訊,聲援摯友吳國倫,因作《懷明卿》。
3豫章:郡名。轄今江西北部的部分縣市,治所在今南昌市。
4九疊山:又名九疊屏,為廬山諸峰之一。李白《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廬山秀出南鬥旁,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
5高臥:高枕而臥。比喻安心睡覺。《晉書 陶潛傳》:“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
6石鏡:山名。《水經注 廬江水》:廬山“有一圓石,懸崖明淨,照見人影,晨光初散,則延曜入石,毫細必察,故名石鏡焉”。李白《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譯文
豫章西方那片彩雲縈繞的地方,
就是九疊山,我們隻需高枕而臥,
不必去探察人間的美醜善惡。
而秋風正盛之時,
我們卻因叛徒的醜惡嘴臉而不能
抑製心中的憤慨。
賞析
這首改詩有一定的曆史背景。1971年9月13日,當毛澤東得知林彪叛逃的消息時,毛澤東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雖然他說得從容灑脫,但內心的憤慨是有史可鑒的。他究竟是詩人,又已病了,不能寫詩,卻可以借他人的詩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李攀龍,山東曆城人。明嘉靖23年(1544年)進士,曆事嘉靖、隆慶兩朝,官至河南按察使。他是明代著名文學家,“後七子”的領袖。李攀龍寫此詩時已謝病辭官家居。此詩是他因懷念遠在江西的吳國倫而作的。其原詩為:
豫章西望彩雲間,九派長江九疊山。
高臥不須窺石鏡,秋風憔悴侍臣顏。
毛主席對李攀龍這首詩最後一句做了改動。改為“秋風怒在叛徒顏”。而這裏的“叛徒”是明確地指林彪而言的。
此詩前兩句表麵是寫廬山的氣勢,其實是寫詩人內心“無限風光在險峰”的革命激情。以“九派長江九疊山”來回應1970年8月23日在廬山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九屆二中全會的情況。當時會議一開始,林彪就搶奪話語權力,堅持要設國家主席以及要稱毛澤東是天才,還在華北組散發第二號簡報。這份煽動性很大的簡報,立即在各組引起強烈反響,參加會議的絕大多數成員,聽說有人“否認毛澤東是天才”、“貶低毛澤東思想”、“不讚成毛澤東當國家主席”都表示極大的憤慨,要求把這種人“揪出來”。至此,廬山形成了一種緊張局麵。毛澤東覺察到了林彪集團的陰謀,於8月25日主持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立即停止討論林彪的講話,收回二號簡報,責令陳伯達作檢討。8月31日,毛澤東寫了《我的一點意見》,文中嚴厲批判了林彪集團,說他們“采取突然襲擊,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大有炸平廬山,停止地球轉動之勢。”接著全會按照毛主席的意見,對陳伯達展開了揭發批判。吳法憲等也受到了批評。
接下來形勢急轉直下,林彪一見自己國家主席當不成了,陰謀又被毛主席看穿,1971年3月,他趕緊製定《“571工程”紀要》,妄圖搞武裝政變。8月中旬,毛澤東巡視南方,並先後給各地黨政軍負責人打招呼。毛主席說:“有人急於想當國家主席,要分裂黨,急於奪權”、“這次廬山會議,又是兩個司令部的鬥爭”;“廬山這件事,還沒有完,還沒有解決”。當時住在北戴河的林彪得知毛主席這些講話要點後,大為驚慌。9月8日,林彪下達手令,想對毛澤東進行謀殺。同時還作了南逃廣州,另立中央的第二手準備。但毛澤東已有所洞察,決定立即乘火車於9月12日提前返回北京。林彪、葉群、林立果9月13日淩晨乘飛機倉皇出逃,飛經蒙古溫都爾汗上空時,飛機墜毀,機上人員全部死亡。
此詩第三、四句就是寫叛徒林彪的。第三句是說林彪在廬山開九屆二中全會期間,隻宜高臥大睡,而不須窺照石鏡作深刻的自我反省。“窺石鏡”三字出於李白《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詩中一句:“閑窺石鏡清我心”。而林彪反黨集團卻暗中磨刀霍霍,哪會憑著黨性與良心去“窺石鏡”。
最後一句,詩人寫了叛徒林彪的下場,以比興手法說道:憤怒的秋風橫掃了叛徒的嘴臉。此句可引申為林彪一家人摔死在溫都爾汗,惡人最終不得善報,隻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的結果。毛主席最後一句改得極好,不僅將李攀龍原詩的意思全改了,而且將當時廬山會議的形勢、林彪一夥的表演,以及叛徒林彪最後的下場都濃縮在這首短短的七絕中了,它勾勒出了林彪的醜惡嘴臉,也道出了自己當時難以抑製的憤慨。真是古為今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七言詩 續李白詠“高陽酒徒”
一九七三年七月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
長揖山東隆準公。
入門不拜騁雄辯,
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
指揮楚漢如旋蓬。
不料韓信1不聽話,
十萬大軍下曆城2。
齊王火冒三千丈3,
抓了酒徒4付鼎烹。
時代背景
1973年7月,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因為外交部的一份評述美蘇關係的簡報,頗與自己的觀點不符,有些不悅而引發這首詩來的。談話中,他提出:“我正式勸同誌們讀一點書,免得受知識分子的騙。”
注釋
1韓信:漢初名將。淮陰人。與劉邦等共同建立了漢政權,被封為楚王。公元前一O一年,被人誣告謀反,降為淮陰侯。公元前一九六年,被呂後與蕭何設計縛斬於長樂宮。
2曆城:指曆下邑。在今山東濟南市郊。
齊王:指田廣。秦末漢初,其伯父田儋、父親田榮相繼自立為齊王。田榮被項羽擊殺後,田廣即齊王位。
3火冒三千丈:盛怒的樣子。火,怒火。三千丈,極言怒火之大。
4酒徒:指酈食其。陳留高陽鄉人。本為裏監門吏。初次去見劉邦時,劉邦正洗腳,通報的人說,來者戴著高山冠,穿著儒生服,劉邦說:“未暇見儒人也。”通報的人去回複鄙食其,酈按劍說:“走”複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複得見。酈食其入見後,向劉邦獻計,奪取了陳留,被劉邦稱為廣野君。後又自請去遊說齊王田廣歸漢。齊王輕信了他的話,放棄了對漢軍的防禦,並與酈每日縱酒取樂。劉邦於是派韓信趁機奪取了齊的許多郡縣。公元前二O三年,酈食其被齊王烹殺。
譯文
您難道沒看見出身貧寒的高陽酒徒酈食其,
前往山東去求見沛公劉邦,希望得到隆重的接待。
沛公劉邦正在洗腳,一時來不及迎接,
酈食其聞知以為劉邦怠慢他,
就對負責通報的人說:
“回去,告訴沛公,我不是什麼儒生,
我是來找他喝酒的高陽酒徒!”
酈食其見到劉邦之後,
向他獻計並表示願意為劉邦去遊說齊王田廣投降漢軍。
沒想到韓信撕毀停戰協議,
攻占了齊國許多城市,齊王大怒,
命令把酈食其下油鍋烹殺了。
賞析
李白在《梁甫吟》中八句是寫酈食其的故事。李白肯定“落拓”的酈食其“東下齊城七十二”,“壯士當群雄”的業績,意在寄托自己不得誌的情感。一九七三年七月四日毛澤東與人談話時,談到秦始皇的功績,說李白的《梁甫吟》也對秦始皇作了肯定,從而又談到《梁甫吟》對酈食其的故事說得不完全。他說:早幾十年中國的國文教科書就說秦始皇不錯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講秦始皇,開頭一大段也是講他了不起:“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一大篇,隻是屁股後頭搞了兩句:“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就是說他還是死了。你李白呢?盡想做官!結果充軍貴州,走到白帝城,普赦令下來了。於是乎,“朝辭白帝彩雲間”。其實,他盡想做官。《梁甫吟》說現在不行,將來有希望。“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指揮楚漢如旋蓬”。那時神氣十足。我加上幾句,比較完全:“不料韓信不聽話,十萬大軍下曆城。齊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了油鍋了。
毛澤東上麵這段話,一是對李白肯定秦始皇之後,又在“屁股後頭搞了兩句”很不滿意;二是續寫酈食其的故事,意在闡明李白“盡想做官”,關鍵要把握現實。毛澤東談史論詩,並非單純地討論學術問題。
七律 讀《封建論1》,呈郭老2
一九七三年八月
勸君少罵秦始皇3,焚坑事業4要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