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一時期毛澤東出於反修防變的考慮,將鬥爭的重點轉移到了國內和黨內,發動了“文化大革命”,他把詩詞當作了階級鬥爭的工具,“文化大革命”、評法批儒、批林批孔等成了他最後這一階段詩詞的主要內容,正如他接見外賓時所說:“你要寫詩,就要寫階級鬥爭。”詩詞創作的風格也產生了變化,在繼續保持雄壯和豪放的同時,隱約透露出淒涼和悲愴。數量大大減少,有些詩的質量也有所下降,進入了詩詞創作的衰退期。這一方麵表現了作者思想的執著和期待,詩藝的嫻熟和老到;另一方麵又顯現了作者詩思才華的枯竭,風格也趨向率直和粗放。當然對每一首詩還需作具體的分析,《有所思》對當時國內階級鬥爭形勢的估計,其內容當然是應當否定的,但卻有助於人們了解毛澤東晚年在勝利的豪情中,在筆下的雷聲中,也隱藏著某種沉鬱以至蒼涼的心境,有助於人們認識毛澤東晚年在“左”的思想指導下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曆史悲劇。
七 律 有所思1
一九六六年六月
正是神都有事2時,又來南國踏芳枝3。
青鬆怒4向蒼天5發,敗葉紛隨碧水馳6。
一陣風雷7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8。
憑闌靜聽瀟瀟雨9,故國10人民有所思。
時代背景
毛澤東寫這首詩的前後,正在南方巡視。1966年5月15日至6月15日,他在杭州;途經長沙於17日到韶山滴水洞,在滴水洞住了11天;28日赴武漢。本詩作於韶山滴水洞。
注釋
1有所思:漢樂府“鼓吹曲辭 鐃(náo)歌”舊題,多寫男女相思之事。這裏借用舊題作詩,與漢樂府完全不同,意思是有思考或思慮之處。
2神都有事:神都,古代指京城,這裏指首都北京。有事:指發動“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發出了《中共中央關於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這是一份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6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放手發動群眾,徹底打倒反革命黑幫》的社論。社論號召:“必須采取徹底革命的辦法,必須把一切牛鬼蛇神統統揪出來,把他們鬥臭、鬥垮、鬥倒。”
3南國踏芳枝:南國,中國南方的泛稱。踏芳枝:指毛澤東巡視南方諸省,時間為芳華時節。1966年5月15日至6月15日,作者從杭州動身,途經長沙,於5月17日到達韶山滴水洞,住了11天,5月28日赴武漢。本詩作於韶山滴水洞。踏:這裏有追賞的意思。芳枝:芳香的花枝或樹枝。
4怒:憤怒,惱怒。
5蒼天:上天。
6馳:奔馳,這裏有流走的意思。
7風雷:這裏喻指發動“文化大革命”。
8紅綠走旌旗:紅,指造反派舉的紅旗、戴的紅袖章、寫的紅色標語等。綠:指穿草綠色軍裝的紅衛兵。走旌(jīng)旗:指人民群眾揮舞旗幟上街遊行之事。旌旗:旗幟的總稱。
9憑闌靜聽瀟瀟雨:憑闌,同“憑欄”。倚靠欄杆。憑:倚靠。瀟瀟雨:驟急的雨聲。此句化用宋代嶽飛《滿江紅》詞:“憑闌處、瀟瀟雨歇。”
10故國:舊國,這裏指祖國。此句化用唐代杜甫《秋興八首》其四:“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譯文
正是北京發生了大事情的時候,
我來到了南方巡視。
文化大革命的浪潮讓革命派意誌彌堅,
也淘汰了那些反革命反人民的反動分子。
一場文化大革命,不僅震驚了中國,
也震驚了世界,無數紅紅綠綠的旌旗,
如同潮水一般湧向街頭。
我倚靠在闌幹上,聽著窗外的急風驟雨,心中不禁若有所思。
賞析
《有所思》為漢樂府曲辭古題,寫男女之間的愛情。多有以此題做詩的。如南朝陳叔寶有樂府《有所思》、唐李白有樂府《古有所思》、唐李賀有古風《有所思》、唐韋應物有五古《有所思》、宋葉茵有五絕《有所思》等,皆借以為題,但思想內容各有千秋。毛澤東這首七律也是借曆代詩人題吟新詩。
《七律 有所思》最早披露於1992年3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陳晉《毛澤東與文藝傳統》。該書引用了其中“青鬆怒向蒼天發”、“憑闌靜聽瀟瀟雨”兩句。後全詩正式發表於1996年9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集》。
這首七律,作於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初起之時,記錄了作者“文化大革命”之初的心路曆程。
首聯交代自己的行蹤,點明特殊的背景和南巡事宜。首句“正是神都有事時”,指首都正在發動一場“文化大革命”。“又來南國踏芳枝”,毛澤東寫這首詩的前後,正在祖國的南方視察工作。1966年5月15日至6月15日在杭州;後途經長沙,於6月17日到達韶山滴水洞,在這裏住了11天;6月28日又到了‘武漢。這句詩寫的正是這一行程。“踏芳枝”,表麵上顯得作者很輕鬆,好像是特意到江南遊覽秀麗風光的。其實,作者心頭的負荷是沉重的,這在下一聯就可以感受到。
頷聯寫“文革”之初的激烈鬥爭。“青鬆”,比喻剛被發動起來的“革命群眾”;“敗葉”,比喻所謂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反動學術權威”。一方是“怒向”,向所謂的“反革命黑幫”勇敢鬥爭,到處揪鬥;一方是被鬥臭、鬥垮、鬥倒,像敗葉一樣隨水流走。
頸聯寫“文革”初起時轟轟烈烈,沸沸揚揚的情景。“一陣風雷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把“文化大革命”說成是驚動世界的“一陣驚雷”,對群眾上街揪鬥所謂“反革命黑幫”、遊行等過激行動大加讚賞。二、三兩聯,充分表明作者對當時“文革”情況的肯定。但是,這樣的形勢將會怎樣發展?結局會是怎樣的?作者又似乎並不很自信。
尾聯“憑闌靜聽瀟瀟雨,故國人民有所思”兩句,作者的振奮情緒一下子平靜下來,在“靜聽”中“有所思”,而且是靜聽於憑闌時的瀟瀟雨之中。這一聯與二、三聯所描寫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出作者深入複雜的思考情狀。
熱烈的事件、情狀與靜聽深思的情境相襯托,形成了這首詩含蓄深沉的風格。首聯總寫“有事”,中間二聯是“有事”的展開與鋪陳。“青鬆”與“敗葉”對舉;“怒向蒼天發”與“紛隨碧水馳”對舉;“一陣風雷”與“滿街紅綠”對舉;在對舉中展現了當時“文化大革命”的熱烈緊張情景。尾聯寫的是一種沉靜的境地,聽瀟瀟雨聲,想人民在想些什麼。這不能不帶有蒼涼、悲壯的色彩了。這首詩顯示了作者高度嫻熟的詩藝。
七 絕 戲改杜甫《詠懷古跡》其三
一九七一年九月以後
群山萬壑1赴荊門2,
生長林彪尚3有村。
一去紫台4連朔漠5,
獨留青塚6向黃昏。
時代背景
1971年9月8日,林彪下達反革命武裝政變手令,企圖謀害毛澤東,另立中央。在其妄圖策劃反革命政變、謀害毛澤東的陰謀敗露後,於9月13日0時與妻子葉群、兒子林立果等從山海關機場強行乘飛機外逃,淩晨3時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肯特省貝爾赫礦區南10公裏處機毀人亡。事發後,毛澤東改詩諷刺,譏諷之意表露在這淒涼的景況描寫中。
注釋
1壑:(hè)山溝;大水坑:溝壑,丘壑,千溝萬壑。
2荊門:山名。在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江北岸的虎牙山對峙。
3尚有村:王昭君為湖北秭歸人,其出生的村落依然存在。林彪亦湖北人,祖籍黃岡縣。
4紫台:帝王宮殿。這裏借代京城長安。江淹《恨賦》:“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台稍遠,關山無極。”毛澤東的改詩,借“紫台”代北京。
5朔漠:北方沙漠地區。漢代時,匈奴主要活動在長城以北地區。毛澤東的改詩,以“朔漠”指代蒙古溫都爾汗地區。
6青塚: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市南。相傳,墓上青草常春,故名青塚。
譯文
群山萬壑都往來溝通於荊門山,
林彪出生的地方依然存在。
他逃離北京跑到了北方折戟沉沙,
隻剩下黃昏中的那座墳墓。
賞析
毛澤東的改詩,隻取杜詩的前四句。王昭君為湖北人,故杜詩中以“荊門”為辭。林彪也是湖北人,毛澤東利用這種巧合,首句“群山萬壑赴荊門”不改,也很切林彪。第二句,原詩為“生長明妃尚有村”,毛澤東隻改了兩個字,就全把改詩的寫作意圖講清了。有意寓的是末二句。原杜詩本是詠歎王昭君離開紫台(指漢帝宮殿)後,到達北方沙漠地帶,最後埋葬在今內蒙古這一史實的。毛澤東雖一字不改,因兩句正切合林彪逃離京城、折戟沉沙的可恥下場。“獨留青塚向黃昏”的淒涼,借而描狀林彪,最為巧合無痕,貼切至極!
附:杜甫原詩
詠懷古跡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麵,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改李攀龍《懷明卿》
一九一七年九月後
豫章西望彩雲間,
九派長江九疊山。
高臥不須窺石鏡,
秋風怒在叛徒顏。
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