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 讀史》最早發表於《紅旗》1978年第9期。
本詩上闋概述了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的全部發展史。開頭三句為一個層次,寫人類的遠古時代。“人猿相揖別”,是說人是從猿發展而來,到了一定階段,人和猿便不同了。“相揖別”三字,十分幽默地把人與猿的分野說成好像朋友之間相互拱手致意告別。“隻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寫的是原始社會的石器時代,那時以打磨石頭作工具和武器用。“小兒時節”,是對那一時代的評價,就是指人類童年時期。接下來三句為第二層次,寫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銅鐵爐中翻火焰”,人類進入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就進入了階級社會。這句詞把奴隸社會廣泛使用的青銅製工具和封建社會使用的鐵製工具作為描寫對象,巧妙地寫出了兩個社會階段的不同特征。“為問何時猜得”,銅、鐵器時代分別起於何時,史學界說法不一。沒有充分的根據,所以隻能說“猜得”。“不過幾千寒熱”,是對這一爭論不休難以解決的問題予以化解,是說不管起於何時,不過是幾千年時間。以上兩層以石頭、銅鐵作為詞的描寫意象,分別寫出了人類社會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上闋的最後四句是第三層,寫人們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的活動情況。“人世難逢開口笑”,化用唐代杜牧詩句。“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三句,針對“人世難逢開口笑”進行解釋,人們為要解決尖銳的階級矛盾,隻有通過戰爭——人類相互殘殺的怪物,到戰場上去盡力拚殺,以至於鮮血流遍了郊野。“彎弓月”三個字,形象地寫出了相互殺鬥的情景。這一層體現了作者對在階級社會中人們所受的戰爭和苦難的同情。
下闋對中國史書、中國曆史作了唯物主義的深刻論評。前五句為一個層次,寫讀中國史書的感受。“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是說人類的曆史浩如煙海,終其一生都是讀不完的。在讀了前麵那一段曆史記載之後,滿頭變白,如同飛來的白雪。可是讀了之後,別的似乎都忘記了,隻記得斑斑點點的幾行字跡。“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是說史書大多為帝王將相等統治者宣傳,把五帝三皇的事跡說得極為神聖,作者認為這些史書“騙了無涯過客”。這對中國史書的唯心史觀作了個整體上的批評。後五句為第二層次。“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蹠莊屩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直書作者的曆史觀,高度讚揚了曆史上那些領導奴隸、農民起義的英雄人物,暗含著“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這一唯物史觀的真理。“有多少風流人物”一句既是對前一層次中“五帝三皇”的否定,意即那些帝王沒有多少可稱之為風流人物的,又是對後兩句內容的肯定,即那些奴隸和農民起義的領袖才是真正的風流人物。“流譽”二字表現了作者的讚頌之情,“陳王奮起揮黃鉞”則寫出了農民領袖叱吒風雲的雄姿。“歌未竟,東方白”,是說詩篇還沒寫完,天已經亮了。喻指曆史上英雄的讚歌還沒唱完,中國革命已經取得了勝利。
全詞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的深邃眼光來看待幾十萬年至今的人類發展史和社會發展史,貫今通古,氣魄之大,意境之深,是前無古人的。筆墨縱橫,氣象恢弘,但用語卻平易淺顯,是讀史、詠史類詩詞中的一篇空前的力作。
七 絕1 賈誼2
一九六四年
賈生才調世無倫3,哭泣情懷吊屈文4。
梁王墮5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6。
時代背景
賈誼初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遷為太中大夫。文帝想任為公卿,因遭大臣周勃、灌嬰等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梁懷王太傅。曾多次上書,建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勸農立本,使無業遊民轉歸農畝。其政論文有《過秦論》《陳政事書》(亦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因政治抱負無從施展,甚不得意,過湘水時曾作《吊屈原賦》,借悼惜屈原不幸遭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之感慨。年33歲,憂鬱而死,有《新書》。
注釋
1七絕:七言絕句的簡稱。絕句是舊體詩的一種格式。整首詩兩聯四句。有五言、七言之分,每句五個字的叫五絕,每句七個字的叫七絕,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
2賈誼(公元前200-前168年):雒(luò)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西漢初期政論家、辭賦家,時稱賈生。被漢文帝征召為博士時,才20餘歲,不久又升遷為太中大夫。因他陸續向漢文帝提出政治改革建議,受到守舊權臣的嫉妒和排斥。漢文帝迫於壓力,疏遠了賈誼,將他貶為長沙王太傅。後又被漢文帝召回長安,拜為漢文帝小兒子梁懷王劉勝太傅。過了幾年,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自責沒有盡到作太傅的責任,憂鬱自傷,一年以後,離開了人世。
3賈生才調世無倫:賈生的才氣世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提並論。賈生:即賈誼。才調:人的才氣和風調。無倫:無與倫比。這句化用唐代李商隱《賈生》的詩句:“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4哭泣情懷吊屈文:有感於百餘年前楚國的屈原忠而被逐,自投汨(mì)羅一事,寫下了《吊屈原賦》。情懷:猶言心境,心情。吊屈文:即《吊屈原賦》。《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
5墮(duò):落,墜落。《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居數年,懷王騎,墮馬死,無後。”
6何用哀傷付一生:意思是不必因內疚(jiù)自傷而付出自己的生命。何用:何必,不用。哀傷付一生:因哀傷而付出了生命。《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賈誼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餘亦死。”作者在這裏為賈誼的早逝而感到深深的惋惜。
譯文
西漢時期的賈誼是一個才華蓋世的人,
他所作的《吊屈原賦》正是他當時
鬱鬱不得誌的真實寫照。
但是梁王從馬上掉下來摔死是件很平
常的事情,
你又何必為這件事讓自己悲傷過度
而死呢。
賞析
《七絕 賈誼》最早發表於1996年9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集》,是該書未署名寫作日期的兩首詩之一。
這首七絕高度讚揚了賈誼出眾的才華,對賈誼因自責和哀傷而死表示了無限的痛惜之情。賈誼是毛澤東在屈原之外心儀的另一曆史文人。
首句對賈誼的才華、識見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世無倫”,即在西漢文帝時代,沒有人能與他相比。“哭泣情懷吊屈文”,寫作者赴長沙過汨羅江時所作的《吊屈原賦》,表達了對屈原的敬仰、同情,“哭泣情懷”是長歌當哭之意。這句同時也讚頌了該賦情感真切,才氣橫溢。三、四兩句對賈誼的死不以為然,認為他為“梁王墮馬尋常事”而死,是大可不必的,“何用哀傷付一生”,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惋惜之情。
詩隻有四句,但感情起伏很大。第一句高度讚揚賈生的才能“世無倫”;第二句筆鋒突然一轉,寫這樣有才能的人竟然被貶,離開了能施展其抱負的朝廷,其隻能以“哭泣情懷”寫下了自傷自喻的“吊屈文”。三、四兩句又進了一層。第三句寫得較為平靜,因為作者認為“梁王墮馬”是件很平常的事,不應該引起什麼反應。第四句較有激情,“才調世無倫”的賈生竟然因此哀傷而死,實在令人難以接受。結尾一句有詩意未盡之效,它留給了讀者許多想象的餘地,假如這樣的事不發生,賈誼的“無倫”之才又該如何發揮呢?
“哭泣情懷吊屈文”,寫賈誼赴長沙過汨羅江時所作的《吊屈原賦》,表達了對屈原的敬仰、同情的心情,雖為哭泣之作,也才氣橫溢,賈誼哀屈原實哀自己的相似命運。這首詩語言明白流暢,化用前人詩句,灑脫自如,韻味深長。
七 律 詠賈誼1
一九六四年
少年倜儻廊廟才2,壯誌未酬事堪哀3。
胸羅文章兵百萬4,膽照華國樹千台5。
雄英無計傾聖主6,高節終竟7受疑猜。
千古同惜長沙傅8,空白汨羅步塵埃9。
時代背景
賈誼,見前詩《七絕 賈誼》。兩首詩都是根據抄件刊印,沒有記出寫作時日,很可能是同時寫的,先寫成《七絕 賈誼》,興猶未盡,繼而又寫了這首《七律 詠賈誼》。
注釋
1詠賈誼:用詩歌抒寫賈誼之事。
2少年倜儻廊廟才:賈誼年少有才,卓異灑脫,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倜儻(tì tǎng):卓異,灑脫不拘。廊廟才:指才能和才氣均能勝任朝廷要職的人。廊廟:指朝廷。
3壯誌未酬事堪哀:壯誌未酬,指賈誼修正律令、改訂曆法、改革政治等一係列的政治抱負沒能實現。堪哀:可哀,使人悲哀。
4胸羅文章兵百萬:胸中有錦繡文章,其作用就如百萬軍隊。胸羅文章:賈誼的《過秦論》、《論積貯疏》、《治安策》等政論文,提出了一係列治國策略和改革製度的主張,表現出一代傑出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羅:羅列,包括。兵百萬:比喻賈誼的文章有如百萬雄兵所起的作用。
5膽照華國樹千台:膽照,即肝膽相照,無限忠誠。華國:華夏,這裏指西漢王朝。樹千台:設置千台。台:古代官署名。賈誼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要“眾建諸侯”則勢必將設置“千台”。賈誼的用意在於用分封更多的諸侯國的辦法,來分散和削弱當時各大諸侯國的實權和勢力,最後達到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
6雄英無計傾聖主:雄英,雄俊英傑之人,即出類拔萃的人,這裏指賈誼。傾:傾倒,使……折服。聖主:聖明的君主,這裏指漢文帝。
7高節終竟:高節,高風亮節的縮語,指高尚的品德、誌節。終竟:始終。
8長沙傅:被貶為長沙王太傅的賈誼。
9空白汨羅步塵埃:空白,徒然說。空:徒然。白:告白,陳述。汨(mi)羅:即汨羅江,位於湖南省東北部,這裏指屈原自沉汨羅江之事。步塵埃:即步後塵。
譯文
想當年賈誼正值少年,風流倜儻,
但未能實現自己的抱負理想便殞沒了,
這是多麼值得讓人歎息的事情啊。
他的政治理想對於振興漢室有著重大的政治意義,
隻可惜當權者沒有能夠采納他的建議,
而且還受到了奸佞小人的猜忌和排擠。
雖然千古以來,人們對他的遭遇共同惋惜,
但最終隻是徒說他仿效屈原憂鬱而死。
賞析
《七律 詠賈誼》最早發表於1996年9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集》,是該書未署明寫作日期的兩首詩之一。這首七律與上一首七絕,是詠賈誼的姊妹篇。是毛澤東建國後的讀史之作。詩中沉痛地表達了對賈誼空有超凡才華徒然空耗殆盡的哀婉。本詩屬於《七絕 賈誼》的續篇。此詩首聯與《七絕 賈誼》一樣,讚揚賈誼的倜儻才華堪勝“廊廟”棟梁之任,卻英年早逝,“壯誌未酬”,實堪哀歎。
首聯概述賈誼一生的遭遇。“少年倜儻廊廟才,壯誌未酬事堪哀”,說賈誼是具有擔任朝廷宰輔一類大臣才能的人,但是他的才華未能得到施展,治國壯誌未能得到實現。作者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以下三聯,都是對首聯的具體分述。
頷聯寫賈誼的“廊廟才”。他胸中錦繡般的文章如雄師百萬,他光明磊落地為鞏固漢王朝加強中央集權而建議多分封諸侯王,王多則縮小了他們的領地,削弱了他們的勢力。
頸聯敘其始終不能使“聖主”聽從他的計謀,盡管胸懷“高節”,仍不免備受疑猜。這一聯與“壯誌未酬事堪哀”相呼應。
尾聯“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兩句,承頷聯詩意進一步生發,敘賈誼竟與屈原命運相同,自古以來令人惋惜。賈誼在《吊屈原賦》中,一方麵非常同情屈原的遭遇,一方麵又說屈原應像鳳凰那樣,發現危險就高飛遠去,“遠濁世而自藏”,何必投汨羅江呢?但賈誼隻是空說說而已,他自己還是因梁王墮馬一事哀傷而死,步了屈原的後塵。
以簡練的筆墨敘寫複雜的史實是這首詩的一個特色。賈誼的才華在西漢時是“世無倫”,他有“倜儻廊廟才”,不過,他在文章中表達的理想與政見,大部分未曾實現。“壯誌未酬”一句是根據賈誼一生的遭遇概括出來的。“胸羅文章兵百萬”是“廊廟才”的具體展開,“兵百萬”這一形象的比喻,生動地體現了賈誼文章的巨大作用。“膽照華國樹千台”,具體地寫出了賈誼《治安策》中對當時形勢的精辟分析,概述了複雜的曆史事件。“英雄無計傾聖主”二句是對賈誼一生的概寫,敘述了賈誼與漢文帝以及與排擠他的朝廷重臣之間的複雜關係。最後兩句寫出了包括作者在內的自古以來的許多人對賈誼的惋惜之情。詠史詩既要寫得概括,又要具體陳述史實、敘寫人事、表達觀點,才能鮮明、形象,這首詩成功地達到了這一要求。運用對比手法是本詩的又一特色。
七律 洪都1
一九六五年
到得洪都又一年2,祖生擊楫3至今傳。
聞雞久聽南天雨4,立馬曾揮北地鞭5。
鬢雪飛來成廢料,彩雲長在有新天。
年年後浪推前浪6,江草江花7處處鮮。
時代背景
1965年夏毛澤東在巡視江南過程中,曾於5月25日至29日在井岡山寫過《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 井岡山》兩詞,此詩當作於其前後,南昌正在往返井岡山途中。作為一首述懷明誌的政治詩,當年時勢,詩的政治背景,自與“重上井岡山”的豪情是相銜接的。此詩正式發表過程見前《虞美人 枕上》題解。
注釋
1洪都:舊南昌府的別稱。隋、唐、宋三代曾以南昌為洪州治所,又為東南都會,因而得名。這裏指南昌市。
2又一年:毛澤東於一九六四年曾到過南昌,此詩作於一九六五年。
3祖生擊楫:祖逖年輕時胸懷大誌,為自勉振作,因此聽到雞鳴就起床舞劍。後來,人們用“聞雞起舞”比喻有誌之士刻苦鍛煉,奮起行動。
4久聽南天雨:很長時間傾聽南方下雨的聲音。指作者自己在我國南方生活戰鬥了很長時間,經曆了大自然和革命鬥爭的風風雨雨。作者早年胸懷救國救民的大誌,投身中國革命的洪流,在三十多歲時創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特別是獨創性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曆史貢獻。
5曾揮北地鞭:曾經揮舞北方的鋼鞭。指作者自己在我國北方指揮軍事鬥爭。經過二萬五千裏長征,作者到了北方。在抗日的烽火中,他領導八路軍、新四軍進行了驚天動地的民族解放戰爭,迎來了抗戰的勝利。在解放戰爭中,他運籌帷幄,指揮人民解放軍進行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推翻了蔣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