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卜算子 詠梅》最早發表於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
這首詞表現了梅花堅強不屈,不畏寒冷,對春天充滿信心和謙虛的風格,塑造了新時代梅花全新的形象。
上闋主要寫梅花傲寒開放的美好身姿。起始二句敘季節的變換。第一句才說“春歸”,第二句就說“春到”。春歸是風雨所送,春到是飛雪所迎。很顯然,作者強調的是“春到”。這裏的春到,象征著當時政治形勢的變化發展。作者認為,自從革命運動開展以來,雖有“風雨送春歸”的曲折形勢,但“飛雪迎春到”畢竟是主流。“飛雪”是嚴冬之時,“飛雪迎春到”體現了作者對形勢發展的預測。“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承“飛雪”寫出,極力渲染梅花開放的冰雪環境,這是一種襯托的手法,在“百丈冰”的時節梅花開放,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這樣一來,“猶有花枝俏”一句就格外醒目。梅花不僅在如此嚴寒的環境中開放,而且開放得還特別俏麗。作者以冰雪襯托梅花,以梅花象征革命者。“俏”字用得很精彩,既表現梅花的俏麗,又象征革命者堅貞美好的情操。
下闋主要寫梅花的精神風貌。首句承“俏”字寫出。俏麗的梅花開放於寒冬之時,它是春天的信使,預報春天就要到來,當春天真正到來時她已經飄零了。這就是梅花的性格。所以作者說梅花是“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兩句,描寫春天降臨繁花似錦的時候,梅花那種高興的樣子。寫出了梅花不僅有俏麗的身姿,而且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詞前序中說的“反其意”是讀者進入這首詠梅詞藝術境界的極佳通道。陸遊當時主張北伐,皇帝不信任他,朝廷中主和的投降派又排擠、攻擊他,他難酬壯誌,傷感悲涼,便作了《卜算子 詠梅》。陸遊以梅自況,表示要堅持愛國情操,至死不向惡勢力屈服。但陸遊詞中的“梅”太孤寂了,要聽任群芳的嫉妒,沒有陽光相照,卻有風摧雨澆,最後“零落成泥碾作塵”,但終於保持了固有的芳香。毛澤東詞中的“梅”則完全相反。陸遊筆下的“梅花”是一個孤獨的愛國者形象,而毛澤東筆下的“梅花”是偉大的共產主義者,她是一個人,更代表了先進的無產階級群體。陸遊筆下的“梅花”生長在“驛外斷橋邊”,在淒風苦雨中支撐,而毛澤東筆下的“梅花”與飛雪為伍,在“懸崖百丈冰”時,傲霜鬥雪成長。陸遊筆下的“梅花”寂寞無主地開放,在黃昏中獨自發愁,頹唐哀傷,而毛澤東筆下的“梅花”在春天即將到來時綻放,自豪,樂觀。陸遊筆下的“梅花”“無意苦爭春”,與世無爭,明哲保身,而毛澤東筆下的“梅花”“隻把春來報”,要把春光迎到人間,無私奉獻。
陸遊筆下的“梅花”“一任群芳妒”,孤芳自賞,無可奈何,而毛澤東筆下的“梅花”在山花爛漫的叢中歡笑,永遠與百花在一起。陸遊筆下的“梅花”最終結局是“零落成泥碾作塵”,被人所遺忘,而毛澤東筆下的“梅花”迎來了百花盛開,在春天中得到永生。象征和擬人化手法的運用,也是這首詞的特點。
附:陸遊原詞
卜算子 詠梅
驛外斷橋邊1,寂寞開無主2。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3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4,一任群芳妒5。零落成泥碾作塵6,隻有香如故7。
注釋
1驛外斷橋邊:驛外,指驛站附近。驛:驛站,古代官府供來往官員和傳遞公文的人中途暫住和換馬的處所。斷橋:殘破的橋。
2開無主:獨自開放,沒有人栽培和欣賞。主:主人。
3著(zháo):同“著”,遭受,受到。
4無意苦爭春:無意,不願。苦:極力,竭力。
5一任群芳妒:一任,任憑,完全聽憑。群芳:百花,這裏作梅花的對立麵,當指朝廷中打擊自己的政敵。
6零落成泥碾作塵:零落,凋謝而飄零、墜落。成泥:變成泥土,與泥土混同。碾作塵:被車輪碾碎而化為塵埃。碾(niǎn):壓碎。
7香如故:香氣還像以前一樣,比喻節操不變。
七 律 冬雲1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雪壓冬雲白絮飛2,萬花紛謝3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急4,大地微微暖氣吹5。
獨有英雄驅虎豹6,更無豪傑怕熊羆7。
梅花歡喜漫天8雪,凍死蒼蠅未足奇9。
時代背景
此詩作於中共公開指責蘇共赫魯曉夫為修正主義。當時蘇聯撤出古巴導彈(受到中共的嘲笑);對中國加緊逼債,撕毀了所有互助合同。蔣介石在沿海一帶也加緊反攻大陸的活動。全詩描寫的是冬景,寄托的是時事。1962年冬,在國內,剛經曆了3年特大災荒;在國外,正鼓噪著一片反華叫囂。表麵上看,似乎處在困難時期,正是隆冬的樣子。軟弱的人經受不住這種嚴峻的考驗是不足奇怪的;真正的革命者則更加意氣風發,鬥誌昂揚,因為鬥爭就是最大的快樂。而且,假如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就是此詩的旨意。
注釋
1冬雲:毛澤東誕生於1893年12月26日,這首詩抒寫作者在69歲生日這一天的感受。
2雪壓冬雲白絮飛:雪壓:猶言雪厚、雪大。白絮(xù):白色的花絮。這裏比喻雪花。
3紛謝:紛紛凋謝。
4高天滾滾寒流急:比喻當時反華浪潮寒流滾滾。高天:遼闊曠遠的天空。寒流:寒冷的氣流。急:急驟,很快而且猛烈。
5大地微微暖氣吹:廣大的地麵上暖氣已經緩緩吹起(終將驅散寒流)。這年12月26日是冬至後的第四天,舊說“冬至一陽生”,所以詩中說“大地微微暖氣吹”,時令雖是冬至,大地並沒有完全被寒流控製。微微:緩緩。暖氣:喻指革命力量。
6獨有英雄驅虎豹:獨,唯獨。驅:趕。虎豹:比喻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
7更無豪傑怕熊羆:更,更加。熊羆:比喻蘇聯霸權主義。羆(pí):熊的一種,又叫馬熊或人熊。
8漫天:滿天。
9未足奇:不值得大驚小怪。
譯文
冬季的陰雲下,雪花像柳絮般飛舞,
無數花卉紛紛凋謝,隻剩僅有的幾枝。
麵對著來自外界的巨大壓力,
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鬥爭。
我們不僅能夠淘汰混進革命隊伍的投機分子,
更可以戰勝眼前的重重困難。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寓誌詩,是詩人六十九歲生日時所作。它寫景言誌,借自然景色的描繪以抒懷,反映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嚴峻形勢,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堅持原則、敢於鬥爭的立場,由衷地讚美真正的革命者像梅花一樣不畏嚴寒與風雪鬥爭的英雄氣概和必勝信心。
這首詩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表現出作者勇於鬥爭、樂於鬥爭的性格特點,揭示著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的偉人風範,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品。
首聯寫當時國際政治氣候的嚴峻險惡。詩以“冬雲”為題,借“冬雲”起興。起筆就切入正題。“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是說冬雲厚重低垂,白絮般的大雪飛揚,百花齊放的景象消失了,一時間仍然開放的花顯得相當的稀疏、冷清。這種“萬花紛謝”的局麵是“雪壓冬雲白絮飛”造成的。“壓”字寫出了形勢的沉重和壓抑。
頷聯寫當時的感受。“高天滾滾寒流急”,寒流從高天上滾滾而來,氣勢洶洶,“急”字,寫出了寒流的急速猛烈。“大地微微暖氣吹”,作者感到大地之上有股暖氣在微微吹拂。“暖氣吹”,也就是陽氣生。以上兩聯詩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雪壓冬雲白絮飛”、“高天滾滾寒流急”象征當時所稱蘇共現代修正主義所掀起的反華思潮以及國內暫時困難的經濟狀況。“一時稀”之中的花卉、微微的“暖氣”象征當時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處於少數地位卻堅持馬列原則的中國共產黨人。這些堅持開放的花卉,雖然稀少,但由於大地不斷吹出微微的暖氣,它們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
頸聯寫虎豹雖凶猛,但英雄能驅;熊羆雖惡狠,但豪傑不懼。“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兩句,用比喻的手法敘寫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決不害怕虎豹、熊羆這類野獸,決不害怕氣勢洶洶的反華勢力,表現了中國人民的英勇性格。
尾聯盛讚梅花的品格。梅花是上聯“英雄”、“豪傑”的象征,梅花同英雄豪傑一樣,無所畏懼,對於“雪壓冬雲白絮飛”的惡劣氣候和環境不僅不害怕,相反,還“歡喜漫天雪”,這在不怕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層。“凍死蒼蠅未足奇”,是相對梅花而言的,那些害怕惡劣形勢、害怕鬥爭的人,就像嚴冬時節幾隻蒼蠅被凍死一樣,是不值得大驚小怪的。梅花與蒼蠅對舉,更加突出了梅花傲雪盛開的可貴品質,這也象征了革命者堅強不屈的高尚品格。尾聯是全詩的緊要處,也是詩旨之所在。
這首詩運用了象征的手法。一、二兩聯以景物描寫作為詩的意象,象征當時國際上的反華勢力猖獗,其中又以蘇共赫魯曉夫集團反華最為賣力。對此,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給予了有理有節的反擊。第三聯的“獨有英雄驅虎豹”,喻指我們打敗了日本侵略者,趕走了美帝國主義在華的勢力。“更無豪傑怕熊羆”,是說中國人民也絕不怕“北極熊”,不怕蘇聯霸權主義搗亂和破壞。最後一聯,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敢於同帝、修、反作鬥爭的英雄氣概。借景抒懷,托物言誌,是這首詩的又一特色。除了象征手法外,還運用了比喻、對比、反襯等多種藝術手法,鮮明地表現了詩作的主題思想,顯示了詩人藝術手法的高超。
滿江紅 和郭沫若同誌1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小小寰球2,有幾個蒼蠅碰壁3。嗡嗡叫,幾聲淒厲4,幾聲抽泣5。螞蟻緣槐誇大國6,蚍蜉撼樹7談何易。正西風落葉下長安8,飛鳴鏑9。
多少事10,從來急;天地轉11,光陰迫12。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13。四海翻騰雲水怒14,五洲震蕩風雷激15。要掃除一切害人蟲16,全無敵17。
時代背景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世界局勢動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思想分歧不斷加劇、激化。以赫魯曉夫為首的前蘇聯共產黨領導集團在對外關係上奉行霸權主義,熱衷於和美國做政治買賣,而對堅持原則的中國共產黨采用陰謀手段,發動突然襲擊,並將蘇中兩黨的分歧擴大到國家關係方麵。他們撕毀合同,撤走專家,斷絕援助,挑起邊界糾紛,妄圖通過政治和經濟的巨大壓力,迫使中國共產黨放棄原則立場,順從其大國沙文主義的意誌。“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麵對來自西伯利亞的滾滾寒流,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馬列主義旗幟,同國際上的反共、反華、反社會主義的逆流進行了毫不妥協的堅決鬥爭。這首詞就寫於那場大規模的公開論戰前夕。
1963年1月間,正是螞蟻、蚍蜉之類,蠢蠢滾動,氣勢洶洶;有些紅頭蒼蠅,也在指揮棒下,經過精心策劃,嗡嗡亂叫。他們共同的作為,就是給帝國主義幫腔,進行反華叫囂。於此,我們記憶猶新,無須多加追述。在當時,郭沫若寫了一首《滿江紅》詞,對這股逆流作了正麵的揭露和批判。毛澤東此詞,便是為和郭沫若而作的。
注釋
1和郭沫若同誌:指和後麵所附的郭沫若同誌的《滿江紅 領袖頌》詞。20世紀60年代初,國際形勢動蕩,反華反共浪潮不斷襲來,國內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終於度過了三年困難時期,對此,郭沫若感到十分高興,於是填了一首《滿江紅》詞呈毛澤東。毛澤東讀後感慨良多,於是寫下了這首和詞。
2小小寰球:在廣闊無垠(yín)的宇宙中,地球隻是一個小小的星球。寰球:地球,指全世界。寰(huán):通“環”。
3蒼蠅碰壁:蒼蠅,喻指當時所稱的現代修正主義和一切敵對勢力。碰壁:撞牆。
4淒厲:淒慘悲哀的叫聲。
5抽泣(qì):抽搐(chù)地哭泣聲。
6螞蟻緣槐誇大國:典出唐代李公佐小說《南柯太守記》:有個叫淳於棼(fén)的人,一天醉酒後就寢,夢見自己在“大槐安國”做了駙馬,又在南柯郡當了20年的太守,“貴及祿位,權傾國都”。等到他妻子死後,官被解除,槐安國用車子送他回家。醒後,與友人追尋夢遊之處,原來是他家庭院前一株大槐樹,樹穴中聚著一大窩螞蟻。緣:爬,攀爬。這裏用以嘲笑諷刺反華反共反馬克思主義的反動勢力。
7蚍蜉撼樹:蚍蜉(pí fú),一種大螞蟻,身體褐色而發亮,生活在樹林裏。撼(hàn):搖動。唐代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這裏用以嘲笑諷刺那些妄圖撼動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敵對勢力。
8正西風落葉下長安:正,正當,正好。西風:秋風。下長安:落到長安。長安:唐朝都城,即今西安市。這句詩化用唐代賈島《憶江上吳處士》詩:“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意思是秋風已起,蟲子不好過了。這裏喻指反華反共的敵人日趨衰亡,正像落葉飄零一樣。
9鏑:古代一種射出去箭頭能發出聲音的箭,也叫響箭,是漢代匈奴創製的一種武器。這裏比喻革命力量對敵人的聲討、反擊。鏑(dí):箭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