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1 / 3)

“三年困難時期”至“文化大革命”前。這一時期是毛澤東詩詞繼續發展並產生新的變革的時期。格律詩已成為毛澤東詩詞創作的主要形式,反帝、反霸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並出現了毛澤東詩詞創作的第四個高潮。詩詞創作在繼續保持雄奇瑰麗風格的同時,在部分詩詞中又增添了詼諧幽默的風格。這一時期的題材也是豐富多樣的。有在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國內經濟發生嚴重困難,社會主義中國麵臨嚴峻考驗的形勢下,表現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不屈不撓,奮發圖強,高舉馬列主義大旗,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對勝利充滿了信心的《為李進同誌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詠梅》、《冬雲》、兩首《和郭沫若同誌》以及《鳥兒問答》;也有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繼續取得新成就的《答友人》,謳歌婦女在建設祖國、保衛祖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為女民兵題照》;還有痛悼親密戰友的《吊羅榮恒同誌》;有重遊革命故地,撫今追昔的《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念奴嬌 井岡山》,此外尚有表現詩人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審視曆史的詠史之作《讀史》。值得注意的是,《鳥兒問答》形似寓言,幽默風趣,語言大雅不俗,犀利尖銳,溶入了散曲的風格;《讀史》更是顯示了詩人的大手筆,高屋建瓴,遊刃有餘,堪稱區別於所有古今詠史詩的力作。

七 絕 為女民兵題照1

一九六零年十二月

颯爽英姿五尺槍2,曙光初照演兵場3。

中華兒女多奇誌4,不愛紅裝愛武裝5。

時代背景

民兵組織在中國革命史中具有著光榮傳統。我黨和毛澤東一貫重視建立和發展民兵的工作,這是由毛澤東關於人民戰爭的一係列理論和我黨政策所決定的。這首七絕,是為一張女民兵照片的題詞,通過對女民兵的讚美,集中地揭示出中華兒女嶄新的精神麵貌,更深深地表現出毛澤東對青年一代的熱愛、期望和親切教導。

注釋

1為女民兵題照:為女民兵的照片題詩。民兵:不脫離生產勞動的群眾性的人民武裝組織。題照:在照片上題字或題詩,這裏指題詩。題:書寫,署名。1960年,毛澤東的機要員小李在一次參加民兵訓練時持槍留影,毛澤東看到這張照片後即寫下了這首詩。

2颯爽英姿五尺槍:颯(sà)爽,敏捷勇健、神采奕奕(yì yì)的樣子。莢姿:英武的姿態。唐代杜甫《丹青引》詩:“英姿颯爽來酣戰。”五尺槍:步槍。

3曙光初照演兵場:曙光,清晨的陽光。初照:剛剛開始照射。演兵場:演練部隊的場所。

4兒女多奇誌:兒女,這裏為偏義複詞,單指女子。多:富有。奇誌:不同凡俗的誌向。

5不愛紅裝愛武裝:愛,喜歡,喜愛。紅裝:女子漂亮的裝束。武裝:這裏指戰士的裝束。

譯文

在清晨陽光初照的時候,

練兵場上就出現了身配五尺鋼槍的矯健英武的身姿。

我們中華大地上的女子都有著不同凡響的偉大誌向,

她們不愛女子漂亮的裝束,

卻隻喜歡穿上軍裝來到保衛祖國的第一線。

賞析

《七絕 為女民兵題照》最早發表於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

第一句描繪女民兵身背鋼槍的英氣勃勃的美麗身姿。“颯爽”,形容英姿,神采飛揚的樣子。“颯爽英姿”是由“五尺槍”決定的,是背著五尺鋼槍的颯爽英姿。第二句“曙光初照演兵場”是“颯爽英姿五尺槍”的背景。原來女民兵背槍的英姿照片是在清晨陽光照耀下的練兵場上拍攝的。把女民兵置於朝陽映照之中,更增添一層富於生氣的豔麗色彩,使女民兵的形象更顯得光彩照人。“中華兒女多奇誌,不愛紅裝愛武裝”兩句,作者將詩思由個別提升到了一般,讚揚所有的中華兒女。“多奇誌”是對中華兒女的評讚,是說他們有不平凡的誌向。“不愛紅裝愛武裝”一句,內涵十分豐富,一是對照片中颯爽英姿的女民兵高度讚揚;二是毛澤東一向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其中女民兵又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三是當時蘇聯在我國北方邊境集結重兵,帝國主義又大肆反華,這句詩還意味著號召全體中華兒女參加民兵,保衛祖國。

此詩雖是小詩,但義旨卻很深刻,反映了毛主席對年輕一代的希望,從側麵提倡了一種無產階級的尚武精神。因國際上反華勢力當時亡我之心不死。麵對嚴峻的形勢,中國人民必須自強不息,全民武裝,隨時準備打擊侵略者。

在藝術上,這首詩也很有特點,前兩句寫照片上具體的女民兵形象及背景。首先是一個特寫鏡頭,一個英姿颯爽的女民兵手扶步槍迎麵站立,而背景是黎明的晨光灑在軍事訓練場地上。時間、地點、人物,在短短兩句詩中已一一俱在了,顯得妥帖、穩當而又突出。接著詩人立即上升了這一畫麵,筆鋒一轉,點出思想。中華兒女多有非凡的誌向,他們不愛塗脂抹粉而隻愛武裝。其間,以一、二句過渡到三、四句,跳躍很大,但極其老練、自然,詩的容量及意蘊也為之擴大了。中華兒女的新麵貌、新氣象、新思想一下就躍然於紙上。

總之,全詩用詞精確、飽滿,評讚突出博愛,充滿了熱情洋溢的時代感情。

七 絕 為李進同誌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1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蒼茫看勁鬆2,亂雲飛渡仍從容3。

天生4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5。

時代背景

這首詩是為李進(即江青)所攝廬山仙人洞照片的題詞。和《為女民兵題照》相同,也是一首題照絕句。李進的這張照片,曾在1964年1 1日《艾彙報》上發表過;郭沫若老先生說,李進另送他原照一張。老記載:“照片的左下部所顯出的是白鹿升仙台上的禦碑亭,岩身濃黑禦碑亭之外,高處低處都有蔥蘢的樹木。照片的上部是蒼勁的鬆枝,是近景,可能是罩覆在攝影者的頭上的。其餘大部分空白是一片雲海,在白色的曲折的雲濤之中有幾團黑色的稠雲,像海中的洲島。我估計:攝影者可能是站在石鬆上照的。石鬆離禦碑亭與仙人洞都不很遠,介在二者之間。石身上刻有‘縱覽雲飛’四字,石麵上刻有‘豁然貫通’四字。石旁有一株鬆樹。這也是廬山上適於縱目遠眺的一個名勝地點。”詩中所寫的風物景色,都可以從這記載中找到說明。至於詩中深遠的含義,當然不能隻從表麵上去了解。郭老說:“詩是1961年9月9日寫的,當時美帝國主義和國際反動派的反華大合唱,正甚囂塵上,國內又連年遭到特大的自然災害。因此,有個別人對於三麵紅旗失去信心,並主張對於帝國主義和國際反動派的反抗可以緩和一些,對於被壓迫民族的支援可以減少一些。主席在這樣的時候,題詩讚揚‘暮色蒼茫’中的‘勁鬆’。讚揚它在‘亂雲飛渡’中的‘從容’,這是寓有深意的。”這提示是扼要而中肯的。

注釋

1為李進同誌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李進,即江青,毛澤東的夫人。題:書寫。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屹(yì)立在長江和鄱(pó)陽湖之濱,江湖水汽鬱結,雲海彌漫,山上多境(chán)岩、峭壁、清泉、飛瀑,林木蔥蘢,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為休養、遊覽、避暑勝地。仙人洞照:是一幅背依仙人洞所攝的洞前景象的照片,而非仙人洞照。照片頂端有橫逸道(qiú)勁的鬆枝,中間大片空白,光色較為暗淡,似大片的暮雲,偏左下角,是飛簷狀的禦碑亭。仙人洞:在廬山牯(gǔ)嶺之西佛手岩下,天然生成,高約7米,深寬各14米。相傳唐代呂洞賓曾修仙於此,洞內有石建呂祖龕(kān),故名仙人洞。仙人洞為廬山一著名風景點。照:照片。毛澤東這首題照詩,不是對江青的攝影作品進行評價,而是觸景生情,借景抒懷,寓情於景,是一篇托物言誌之作。

2暮色蒼茫看勁鬆:暮色,傍晚時的天色。蒼茫:曠遠迷茫的樣子。勁鬆:挺拔的青鬆。潘嶽《西征賦》:“勁鬆彰於歲寒,貞臣見於國危。”

3亂雲飛渡仍從容:亂雲飛渡,厚密、湧動的雲陣飛快地飄過眼前的天空。仙人洞不遠處有懸崖絕壁,崖邊有橫石懸空向北伸展,叫蟾蜍(chán chú)石,石上有“縱覽雲飛”四個大字,是觀雲的絕好去處。從容:悠然自若的態勢。

4天生:天然生成。

5無限風光在險峰:仙人洞前的風光無限美好,正由於它在險峰。風光:風景,景色。險峰:地勢險峻,不容易攀登的山峰。

譯文

傍晚的天色曠遠迷茫,隻看到勁鬆傲然挺立,

即使是黑雲壓頂也仍然是從容不迫。

雖然仙人洞中美麗的景色渾然天成,

但真正迷人之處卻在於險峻的山峰。

賞析

《七絕 為李進同誌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最早發表於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毛澤東這首題照詩,不是對江青的攝影作品進行評價,而是觸景生情,借景抒懷,屬於一篇托物言誌之作。

這首詩一發表,就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和高度的評價。人們普遍認為,這首詩的主旨是讚揚“勁鬆”,而“暮色”、“亂雲”都是反麵形象,又以“天生一個仙人洞”結上轉下,得出“無限風光在險峰”的結論,寄寓了深刻的哲理。後來,毛澤東多次說:“是雲從容,不是鬆從容”,“我喜歡亂雲”。人們才改變了以往的思維方式,開始重新理解這首詩。認識到這首詩的表現手法並不是如前所述的那樣,而是一句一景,四句都是作者歌頌的對象,四句之間既有聯係,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而又形成一個整體,以此讚美仙人洞附近神奇美麗的自然景色,又從而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根據這一看法,這首詩可以這樣理解:一、二兩句詩寫仙人洞附近的景物。在蒼茫的暮色中,勁鬆傲然挺立,飛渡的亂雲從容不迫。第三句則寫仙人洞本身是一個天然生成的美妙的山洞。最後一句寫仙人洞所在的山峰,山勢峭拔,展示無限的風光。這句詩告訴人們,大凡名山,最險峻處,常常是風光最美處,奇絕處。驚險,正是大自然崇高美的最具魅力之點。這一句,還蘊涵著極深刻的人生哲理,表明在人生的旅途中,隻有那些在崎嶇小路上不畏勞苦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這句詩具有鼓勵人們去戰勝困難艱險實現崇高目標的巨大力量。

這首詩運用了相互襯托的手法。全詩是寫仙人洞所在之地的四種景物,卻給它們各具特點的情態和品格。在蒼茫暮色中的勁鬆剛毅挺拔,從容飛渡的亂雲安閑鎮定,仙人洞天然姣好,其所在的險峰,更加顯得風光無限了。

借景寓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誌是這首詩的另一特色。暮色蒼茫中的勁鬆,從容鎮定的亂雲,那立氣凜然、英勇不屈的姿態和風格,使人油然而生敬意,給人以啟示,給人以鼓舞。它們象征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並通過對它們的讚美,歌頌了真正的無產階級戰士和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及其革命精神。

七 律 答友人1

一九六一年

九嶷山2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3。

斑竹一枝千滴淚4,紅霞萬朵百重衣5。

洞庭波湧連天雪6,長島人歌動地詩7。

我欲因之夢寥廓8,芙蓉國裏盡朝暉9。

時代背景

1961年12月26日詩人給周世釗的信中,在引用“秋風萬裏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西南雲氣開衡嶽,日夜江聲下洞庭”兩聯後說:“同誌,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豈不妙哉?”(見《毛澤東書信選集》第588頁)。據此印證,此律所答之友人主要當指周世釗。周世釗(1897-1976)字悖元,又名敦元、東園,湖南寧鄉人。是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的同學,新民學會會員。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當時任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湖南省教育所副所長。

注釋

1答友人:即答贈朋友。友人:即周世釗。毛澤東寫這首詩時,周世釗任湖南省副省長。這首詩寫作者對湖南故鄉深深的懷念和美好的祝願。

2九嶷(yí)山:一作九疑山,又名蒼梧山,位於湖南省南部寧遠縣城南60裏,山上有九座峰,形狀都很相似,故名九嶷山。這裏指代湖南省。《史記 五帝本紀》載: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

3帝子乘風下翠微:帝子,指傳說中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她們是堯帝的女兒(古代女兒也可稱“子”),故稱帝子。屈原《九歌 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zhǔ)。”下:飄然而下,降下。翠微:輕淡青蔥的山色,這裏指代九嶷山。傳說舜南巡時死於九嶷山,娥皇、女英二妃追之未及,尋到湘水邊,相思慟(tòng)哭,遂自投湘水,後為湘水女神。

4斑竹一枝千滴淚:化用明代洪異詩“斑竹一枝千點淚”。斑竹:因竹上麵有關麗的紫色斑點,故稱之斑竹。相傳娥皇、女英二妃尋舜至湘江邊,遙望蒼梧,痛哭不已,眼淚滴在竹子上,留下了斑點,因而又稱湘妃竹。這種竹子盛產湖南、廣西等地。晉代張華《博物誌》:“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千滴淚:言眼淚之多。

5紅霞萬朵百重衣:紅霞,天上紅色的雲霞,這裏喻指娥皇、女英二妃身上用豔麗雲霞織成的衣飾。百重衣:言衣飾之盛。

6洞庭波湧連天雪:洞庭,即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湘、資、沅(yuán)、澧(lì)四大水係均彙集於此,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連天雪:形容白浪滔天。

7長島人歌動地詩:長島,湖南長沙湘江中的橘子洲。橘子洲,又名水陸洲,是一個狹長的小島,西麵靠近著名風景區嶽麓山。這裏代指湖南省。歌:歌唱。動地詩:驚天動地的詩歌,指湖南人民歌唱的聲震山河的社會主義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