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8我欲因之夢寥廓:我,作者自稱。欲:想要。因之:憑借這些景象。之:指代前麵所寫的情景。夢:這裏有聯想的意思。寥廓(liáo kuò):廣大空閱,包括時間和空間。唐代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我欲因之夢吳越。”

9芙蓉國裏盡朝暉:芙蓉國,木芙蓉花到處盛開的地方,這裏指湖南省。湖南省自古盛產芙蓉,故有芙蓉國之稱。芙蓉:指木芙蓉,栽培供觀賞的落葉灌木。唐五代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詩:“秋風萬裏芙蓉國。”朝暉:清晨的陽光。暉:日光。

譯文

九嶷山上白雲飛渡,

仿佛堯帝的兩個女兒從天而降一般,

這裏的湘妃竹和彩霞讓我不禁懷念自己的亡妻。

芙蓉國裏的勞動人民精神飽滿正以空前的創造性

幹著驚天動地的事業,

我仿佛乘風看到中華大地都在煥發著勃勃的生機。

賞析

首聯寫湖南特有的環境。“九嶷山上白雲飛”,寫湖南的山巒(luán)。九嶷山是一座充滿哀怨而又動人的神話故事的山。相傳曆史上有名的帝舜,南巡時就死在湖南,葬在九嶷山。“帝子乘風下翠微”一句緊承“九嶷”而來,寫的也是一個與九嶷山有關的神話故事。傳說舜死後,帝堯的兩個女兒——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隨後追至,不及而自痛悼,投湘水而死,變為湘水女神。“翠微”,指九嶷山。這個美麗而又哀怨的神話故事,使作者筆下的湖南呈現出神奇瑰(guī)麗的美妙景象。頷聯緊承“帝子”寫出。作者采用浪漫主義的象征手法描寫了湖南的不同時代。“斑竹一枝千滴淚”,寫帝子因當時追尋帝舜不及而相思痛苦流淚,以致滴竹成斑,這是何等的悲哀。這句詩象征了舊時代的湖南,那是一個充滿悲傷的時代。“紅霞萬朵百重衣”句,一反悲傷之狀,將天空中的萬朵紅霞化成了色彩斑斕的彩衣。這句詩象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湖南,是一個色彩絢(xuàn)麗的時代。頷聯的兩句詩在內容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頸聯寫今天的湖南:“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湖南全省正在開展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建設,廣大湖南人民為創造美好的生活,為更加美好的明天正在縱情歡唱著驚天動地的歌詩。“連天雪”描寫洞庭湖波浪湧起的情景,氣勢雄偉,境界遼闊。“長島人”在這樣一個遼闊而又氣勢磅礴的境地中,唱出了“動地詩”。“動地詩”描寫了湖南人民改造山河所形成的巨大聲勢。尾聯寫作者的感受。“我欲因之夢寥廓”,寫作者要依憑上麵所描寫的那些情景,而夢遊於廣闊的空間。作者因之的“夢”,表現了作者對故鄉濃重的思念之情。“芙蓉國裏盡朝暉”,描寫了湖南境內萬裏芙蓉盛開,紅霞萬裏的美麗境界。作者對湖南家鄉的讚美,對美好前景的展望,使讀者讀後油然而生羨慕之心,向往之情。

全詩把神話和現實融合在一起,構思新穎,意境高遠,氣勢雄渾,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博大的胸懷,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革命激情。空間有:仙境、人境、夢境;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整首詩重彩濃抹,壯麗輝煌,從一個特定的審美角度讚美了社會主義的現實,預示了故鄉乃至全國更加光輝燦爛的前景,是一首閃爍著革命浪漫主義光彩的詩篇。

這首詩的風格屬於典型的婉約詩風。在詩的意境上雖有些蒼涼,但詩章卻十分華美。

七絕二首 紀念魯迅1八十壽辰

一九六一年

其一

博大膽識2鐵石堅,刀光劍影3任翔旋4。

龍華喋血5不眠夜,猶製6小詩7賦管弦8。

其二

鑒湖越台9名士多,憂忡10為國痛斷腸11。

劍南歌12接13秋風吟14,一例氤氳15入詩囊16。

時代背景

1961年10月7日,毛澤東親抄魯迅《無題》一詩:“萬家墨麵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書贈日本訪華的朋友們。毛澤東為紀念魯迅八十壽辰而寫的這兩首七絕,立意角度特殊,高度論讚了革命家、詩人魯迅。

這兩首絕句當是在此期間寫的。

注釋

1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澤東高度評價魯迅,尊稱為中國“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英勇的旗手”。

2博大膽識:博大,廣大。膽識,膽力見識。

3刀光劍影:比喻百色恐怖。

4翔旋:飛翔周旋。比喻魯迅與敵人的鬥爭方式。

5龍華喋血: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深夜,國民黨反動派在上海龍華,秘密殺害包括“左聯”五作家柔石、胡也頻、李偉森、白莽、馮鏗在內的革命青年共二十三人。喋血,血流滿地。

6製:創作。

7小詩:指魯迅為紀念柔石等革命烈士寫的《七律 無題》詩:“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裏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8賦管弦:配上音樂歌唱,這裏指吟誦詩歌。賦,吟誦。管弦,樂器的總稱,這裏當動詞用,指配上音樂。鑒湖,在浙江省紹興市城西南兩公裏。這一帶出過許多名人,如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陸遊、清末革命黨人秋瑾女士等。

9越台:即越王台,在會稽(今紹興市)境內,春秋時越王勾踐為招賢納士而築。

10憂忡:即憂心忡忡。形容心中憂愁的樣子。

11斷腸:比喻極度傷心。唐代白居易《長恨歌》:“夜雨聞鈴腸斷聲。”

12劍南歌:指陸遊《劍南詩稿》中的愛國詩歌。劍南,南宋愛國詩人陸遊自號“劍南”,他的詩集名《劍南詩稿》,收入陸遊全部詩作九千多首,詩中充滿了報國殺敵的英雄氣概。

13接:連接,這裏有“從……到……”之意。

14秋風吟:指鑒湖女俠秋瑾的詩《秋風曲》和她在被清政府殺害前書寫的絕命詞“秋風秋雨愁煞人”。《秋風曲》作於一九一五年秋瑾自日本回國後,全文如下:“秋風起兮百草黃,秋風之性勁且剛。能使群花皆縮首,助他秋菊傲秋霜。秋菊枝枝本黃種,重樓疊瓣風雲湧。秋月如鏡照江明,一派清波敢搖動?昨夜風風雨雨秋,秋霜秋露盡含愁。青青有葉畏搖落,胡鳥悲鳴繞樹頭。自是秋來最蕭瑟,漢塞唐關秋思發。塞外秋高馬正肥,將軍怒索黃金甲。金甲披來戰胡拘,胡奴百萬回頭走。將軍大笑呼漢兒,痛飲黃龍自由酒。”

15氤氳:形容雲氣或煙霧濃鬱的樣子。這裏比喻陸遊、秋瑾與魯迅的詩歌內容豐富、富於濃鬱的愛國主義感情。

16入詩囊:放進裝詩稿的錦囊。比喻載入詩的史冊。詩囊,裝詩稿的袋子。唐代李商隱《李長吉小傳》說,李賀“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

譯文

一、魯迅為人具有廣博的胸襟,雄偉的膽略,

高遠的見識和如同鐵石一般堅保護可摧的剛強意誌,

即使是在白色恐怖的陰雲籠罩下,

他也仍然堅持進行英勇的鬥爭。

在戰友犧牲的不眠之夜,他仍然筆耕不輟,

用文學這一鬥爭工具繼續反抗暴政的摧殘。

二、魯迅的故鄉紹興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

自古以來就人才輩出。

他們心懷國家的內憂外患,

是接觸的愛國主義者他們前仆後繼,

相隔的時代雖然很久遠,

但愛國的思想承續延綿,都足以名留青史。

賞析

毛澤東一貫號召學習魯迅,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第一首七絕是正麵描寫魯迅,主要是讚賞魯迅勇敢的鬥爭精神。首句“博大膽識鐵石堅”,寫魯迅偉大的人格:廣博的胸襟、雄偉的膽略、高遠的見識和鐵石一般堅不可摧的剛強意誌、堅定立場。這是魯迅鬥爭精神的基礎。

“刀光劍影任翔旋”,形象地描述魯迅戰鬥的英姿與卓越的膽識。“刀光劍影”,喻指國民黨對左聯作家圍剿之凶狠和所製造的白色恐怖之嚴酷。毛澤東稱讚魯迅:“一點也不畏懼敵人對於他的威脅利誘與殘害,他一點不避鋒芒,把鋼刀一樣的筆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翔旋”描繪了魯迅在戰鬥中瀟灑、靈活、巧妙高超的鬥爭藝術。一個“任”字,讚揚魯迅在戰鬥中無往不勝,隨意進退,而敵人又奈何不得。

“龍華喋血不眠夜,猶製小詩賦管弦”兩句,實寫魯迅的偉大人格和戰鬥精神。魯迅因戰友犧牲而在不眠之夜裏沉痛悲傷,同時有“刀光劍影”的白色恐怖中,麵對敵人的血腥殺戮而無所畏懼。他“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他“站在戰士的血跡中堅韌的反抗著呼嘯著前進”。一個“猶”字,令人想見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句詩是把魯迅放在矛盾鬥爭中加以描寫的,突出魯迅在險惡環境中敢於戰鬥、善於戰鬥的精神。

第二首七絕是側麵描寫魯迅。首句“鑒湖越台名士多”,因以少概多的藝術手法,寫魯迅的故鄉紹興人傑地靈,“名士多”。第二句“憂忡為國痛斷腸”,寫紹興的名士富有愛國主義傳統。在紹興這樣的人文環境,定會孕育出偉大的人物。

“劍南歌接秋風吟”兩句,是前兩句詩的確證。南宋時紹興籍的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遊的詩集《劍南詩稿》,其中有許多篇章揭露南宋小朝廷君臣昏庸、將帥無能,很有戰鬥精神。清末紹興籍的現代女革命家、詩人、鑒湖女俠秋瑾,她的許多詩篇充滿了濃鬱的革命激情和愛國主義精神。他們前仆後繼,時代雖隔久遠,但愛國思想承續延綿,他們的名字,都已載入了中國“名士”的史冊。

這首詩並未直接寫魯迅,可詩題明明是為紀念魯迅八十壽辰而作的,這更說明作者深得詩的含蓄美的意境,暗暗地寫出了魯迅之所以成為文化巨匠的精神源泉。魯迅受這種久遠的愛國主義文化的熏陶,也是為國“憂忡”。他的詩與陸遊、秋瑾一脈相承,一樣均富有愛國主義情感和戰鬥精神。他和陸遊、秋瑾均載入了“鑒湖越台名士”的史冊。此首詩句句不從魯迅本人著筆,而句句在映襯魯迅,彰顯獨特的藝術特色。

這兩首七律,都寫得質樸平實。第二首從起句便平仄失調,可能是屬於寫作後忘記或手稿散佚而沒有再修訂的未定稿。

七絕 屈原1

一九六一年秋

屈子2當年賦3楚騷4,手中握有殺人刀5。

艾蕭太盛椒蘭少6,一躍衝向萬裏濤7。

時代背景

屈原是毛澤東最為崇敬的一位詩人,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楚辭》,是毛澤東終生喜愛閱讀的書籍之一。一九五八年一月十二日,他在一封信中說:“我今晚又讀了一遍《離騷》,有所領悟,心中喜悅。”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一年,他又兩次讀《楚辭》。這首《七絕 屈原》寫於作者一九六一年讀《楚辭》之時。

注釋

1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楚人,是我國最早的大詩人。曾輔佐楚懷王,官至左徒、三閭大夫,遭讒去職。楚頃襄王時被放逐。因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汨羅江,以個性的自我毀滅,來換取人格的自我完善,從而顯示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巍然存在。

2屈子:指屈原。

3賦:寫。

4楚騷:指楚辭《離騷》。

5殺人刀:指屈原用以向奸佞小人作鬥爭的“筆”。也喻指屈原作《離騷》所發揮的戰鬥作用。

6艾蕭太盛椒蘭少:艾蕭,即艾蒿,臭草。這裏比喻奸佞小人。椒蘭,申椒和蘭草,皆為芳香植物。這裏比喻賢德之士。《離騷》:“固時俗之流從今,又孰能無變化。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

7一躍衝向萬裏濤:指屈原在悲憤和絕望中投汨羅江而死。《九章 惜往日》:“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

譯文

當年屈原以一部楚辭《離騷》作為戰鬥的武器,

來和好佞的小人做鬥爭,但隻因為奸佞小人太多,

而支持理解屈原的正義之士太少,

所以屈原不願意再以清白之軀生活在那汙濁的塵世,

於是便投汨羅江自殺,以死抗爭。

賞析

“屈子當年賦楚騷”,起筆突兀直陳其事。《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毛澤東特別愛讀,所以起句就詠屈子賦騷。“手中握有殺人刀”一句,說明屈子能賦騷是因為他手中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筆。“殺人刀”,比喻具有殺傷作用的筆。這裏的“人”指以讒諂之言蒙蔽君王,危害國事的奸佞小人。屈原用他那威力無比的“殺人刀”般的諍言,書寫和捍衛自己的愛國思想、強國抱負、憂民感情,尖刻銳利地聲討腐朽勢力,“疾王聽之不聰,讒諂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