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蕭太盛椒蘭少”句,用兩個相對立的比喻寫屈原的遭遇:讒害屈原的奸佞之徒小人太多,而理解支持屈原的忠臣諫士太少。一方“太盛”,一方“少”,正義鬥不過邪惡,“殺人刀”也無法刈除太盛的“艾蕭”,那麼,最後的結果就是“賦楚騷”者“一躍衝向萬裏濤”。前人稱此壯舉為“不忍以清白久居濁世,遂赴淚淵自沈而死”。“一躍衝向”,表明屈原堅守正道,不屈服於惡勢力,義無反顧、以死抗爭的無畏形象。詩句中既包含了對屈原的讚譽,又包含了對屈原的憑吊之情。用淺白樸真的詩句和形象化的比喻來表達豐富深刻的內容,是這首詩的主要特色。
七 律 和郭沫若1同誌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一從大地起風雷2,便有精生白骨堆3。
僧是愚氓猶可訓4,妖為鬼蜮5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6,玉宇澄清萬裏埃7。
今日歡呼孫大聖8,隻緣妖霧又重來9。
時代背景
此詩作於中共與蘇共分裂公開化之時。
白骨精的故事,見《西遊記》第二十七回《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浙江省紹興劇團把它改編為戲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於1961年10月18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演出,郭沫若看過戲以後,寫了一首七律《看
》。在詩中對一度由於被欺騙、受蒙蔽而顛倒人妖、混淆是非的唐僧抱著偏激的看法,恨他“咒念金箍”,咒他“千刀當剮”。實際上是對在現實的階級鬥爭生活中、國際政治舞台上出現的投降主義者的性質沒有估計準確。他們就是白骨精,他們不是唐三藏。毛澤東的和詩便是這樣從事物的本質上,深一層地有分析地來看問題的。郭老於1962年1月6日讀過毛澤東和詩以後,受到很大啟發,當天就曾用毛澤東詩的原韻,又和了一首: 賴有晴空霹靂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霧,八十一番弭大災。僧受折磨知悔限,豬期振奮報涓埃。金睛火眼無容赦,哪怕妖精億度來。 據郭老說,這首詩再交給毛澤東看過後,曾得毛澤東回信說:“和詩好,不是千刀當剮唐僧肉了。對中間派采取了統一戰線政策,這就好了。”於此,郭老曾加以申說:毛澤東把唐僧作為“中間派”,是因為他站在白骨精與孫悟空之間,是受了白骨精蒙蔽的人。這種人是相當多的,經過事實的驗證,他們是可以轉變過來的。這些人倒是我們應該爭取的對象,不應該感情用事地加以深惡痛絕,認為“千刀當剮”。但是,如果是投降主義者,那就不是中間派,而是現了原形的妖精,我們不好把它和唐僧的形象混同起來。對於這樣的妖精,金睛火眼是能夠看透它的。一萬三千五百斤重的金箍棒必然會打中在它的頭上,而使妖霧澄清(“玉宇澄清萬裏埃”)。毛澤東的這首七律,正是在這些方麵作了精確深刻的剖析。 注釋 1郭沫若(1892—1978年),四川樂山人,現代著名的詩人、劇作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和曆史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國文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2一從大地起風雷:一從,自從,剛剛從。大地:廣闊的大地上,指全世界。風雷:風暴雷霆(tíng),這裏比喻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shì)風雷。” 3便有精生白骨堆:便,就,即。精:妖精,這裏指白骨精。白骨堆:指《西遊記》中描寫的白骨精在孫悟空金箍(gū)棒下化作的“一堆粉骷髏(kū 1óu)”。借以比喻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 4僧是愚氓猶可訓:僧,唐僧。愚氓(méng):愚蠢的人,這裏喻指政治上的糊塗人。猶:還。訓:教育,訓導。 5妖為鬼蜮:妖,妖魔,指白骨精。鬼蜮:即鬼怪,後來比喻陰險作惡的人。蜮:古代傳說中水裏一種暗害人的怪物,能噴沙害人,人被射中即發瘡,人的影子被射中也會害病。成語“含沙射影”即來源於此。 6金猴奮起千鈞棒:金猴,孫悟空的美稱。孫悟空大鬧天宮時被太上老君投入八卦煉丹爐中燒了49天,練就了銅臂鐵骨,煉成了一雙能識別一切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故稱金猴。奮起:鼓起勁來舉起。千鈞棒:指孫悟空所使的“如意金箍棒”。據《西遊記》說,重13500斤。鈞:古代重量單位,合現在的30斤。 7玉宇澄清萬裏埃:玉宇,古代傳說中天帝居住的地方,這裏指遼闊的天空。宋代蘇軾(shì)《水調歌頭》:“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澄清萬裏埃:這裏指清除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修正主義和各種反動勢力的謬論邪說。澄(chéng)清:把液體的雜質沉澱下去,使液體變清。埃:塵埃,這裏指反動勢力散布的各種謬論邪說。 8孫大聖:即孫悟空,他大鬧天宮後回花果山,自稱“齊天大聖”,與玉皇大帝對抗。 9隻緣妖霧又重來:緣,因為。妖霧:舊時傳說妖怪所發散的妖氛毒霧。這裏指當時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修正主義和各種反動勢力散布的各種謬論邪說。 譯文 大地上一旦響起革命的風雷, 就必然會出現反對革命的風潮和勢力。 雖然唐僧這類人愚昧無知, 但他們終究是可以教育過來,可以團結的力量。 而一切反動的思潮和勢力必然會帶來災難和嚴重的危害。 我們今天對“孫大聖”的熱情期待, 即對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正義力量的熱情期待, 就是因為我們的鬥爭是長期而艱巨的。 賞析 《七律 和郭沫若同誌》最早發表於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 毛澤東是政治家,要通過政治的途徑反擊現代修正主義;他同時又是詩人,要用詩詞這個工具進行戰鬥。進入六十年代,反對“現代修正主義”的問題,已成為毛澤東思慮的焦點問題。 麵對當時國際、國內的嚴峻局麵,詩人心潮澎湃,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雄奇豪邁、氣貫長虹的詩篇,表達了不畏強暴,奮勇抗爭的大無畏精神,歌頌了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像孫大聖那樣的真正的降魔英雄,號召人民起來,跟當時所稱的現代修正主義者作堅決的鬥爭首聯寫自從世界上有了革命運動,便會有危害革命的機會主義出現。“風雷”,比喻革命連動,或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白骨精,比喻機會主義,或曰當時所稱的現代修正主義。作者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概括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鬥爭曆史經驗,指出革命運動是在同各類機會主義、現代修正主義的鬥爭中向前發展的。郭沫若的詩也是以反對修正主義為主題的,但首聯把矛頭指向了唐僧。毛澤東的詩起始一聯則明確指出了白骨精才是我們真正的敵人以及它們的出現與革命運動之間的必然聯係。 頷聯寫唐僧隻是思想糊塗,人妖不分,這是可以教育的。妖是鬼蜮,一定要危害善良的人們,必須堅決打擊。毛澤東不同意郭沫若要“千刀當剮唐僧肉”的看法,以“猶可訓”的態度加以正確對待。用毛澤東關於兩類矛盾的分析來解釋,唐僧雖然愚蠢,但屬於內部矛盾。而現代修正主義者不是唐僧一類人,是白骨精這類的妖精,它們是鬼蜮,是會釀成災禍的。 頸聯讚美孫悟空的行動與功績。隻要“金猴奮起千鈞棒”,天空中的“萬裏埃”就會被“澄清”。“千鈞棒”與“萬裏埃”對舉,兩者均有比喻意義。“千鈞棒”,比喻馬克思列寧主義,“萬裏埃”,比喻當時所稱現代修正主義所散布的各種言論。 尾聯聯係當時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分歧,特別是赫魯曉夫背叛列寧主義這一形勢,點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現實借鑒意義。“孫大聖”比喻全世界真正堅持馬列主義的政黨和組織。“歡呼孫大聖”的原因是“隻緣妖霧又重來”。“妖霧”,比喻所稱現代修正主義的思潮和影響,與“萬裏埃”有相似之處。尾聯與首聯相照應,首聯敘有風雷產生“便有精生白骨堆”,尾聯敘“隻緣妖霧又重來”,因此就要“歡呼孫大聖”。詩人豪邁樂觀、笑傲世間的崇高氣節溢於言表。 整首詩境界宏闊,放眼世界,高屋建瓴,從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分歧與曲折著眼,又準確地把握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精神內涵。每聯中兩兩對舉,形成鮮明的對比也是其特色之一。作者的觀點在對比中得到了闡發。此外,貫穿全詩的比喻象征手法,使詞的政治主題,在形象具體的比喻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附:郭沫若原詩 七 律 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顛倒是非淆1,對敵慈悲對友刁2。 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4。 千刀當剮5唐僧肉,一拔何虧6大聖毛。 教育及時堪7讚賞,豬猶智慧勝愚曹8。 注釋 1淆:混淆,分不清。 2刁:狡猾。 3咒(zhòu)念金箍(gū):即念緊箍咒。《西遊記》記載:觀音菩薩給孫悟空頭上勒一圈金箍,每當唐僧念緊箍咒時,孫悟空就頭痛。唐僧就靠這個製服孫悟空,使他聽話。咒:舊時道士、方士等施行法術時的口訣。 4累三遭:接連三次。累:累積,連續。遭:量詞,次,遍。 5剮(guǎ):古代一種酷刑,也叫淩遲,即割肉離骨。 6何虧:何必虧耗、損失。 7堪:可,值得。 8豬猶智慧勝愚曹:豬,指豬八戒。猶:還。智慧:聰明。愚曹:愚蠢之輩,指唐僧之類。曹:輩。 卜算子 詠梅1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讀陸遊2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3。 風雨送春歸4,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5,猶有花枝俏6。 俏也不爭春7,隻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8,她在叢中9笑。 時代背景 毛澤東寫出此詞,曾先在幹部中傳閱,用意在鼓勵大家敢於蔑視困難,敢於戰勝困難。這於寫作時間看,就可以推知其時代背景,體會其興寄所在。1961年冬,正是帝國主義和各國反動派聯合起來進行反華叫囂鬧得正凶的時候,也是我們遭受三年特大災荒經濟上遇到困難的時候。在這時候,毛澤東寫出了《詠梅》詞,詞中梅花的形象和風格,可以使我們聯 想到堅持真理英勇卓絕的革命者的高貴品質,它所表現的實際上是無產階級偉大革命家威武不屈的戰鬥意誌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毛澤東此詞的寫作,是“讀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我們知道,陸遊很愛梅花,在《劍南詩稿》和《劍南文集》中詠梅詩詞不下百首。他曾幻想:“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絕句》)他曾對梅花禮讚說:“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落梅》)又說:“高標逸韻君知否?正在層冰積雪時。”(《梅花絕句》)而陸遊所謂高堅,所謂高標逸韻,其實際內容則是孤傲,其詩的基本風調則是寄托孤芳。關於陸遊的《卜算子 詠梅》詞,近人朱東潤說:“此詞不知何年作。這首詞是詠物,同時也是言誌。作者把梅花自比,指出經過任何挫折,芬芳的本質是不可改變的。乾道九年(1173)陸遊《言懷》(《詩稿》卷四)自言:‘蘭碎作香塵,竹破成直紋,炎火熾昆岡,美玉不受焚。’這是乾道八年調出南鄭以後的作品,正符合那時陸遊的心境。可能這首詞是同一年作的。”(《陸遊選集》)按:乾道九年,陸遊49歲,詠梅詞是否作於這一年,雖未能定,而其情調與此年所作“蘭碎作香塵”的《言懷》詩確是一致的。郭沫若則以為作於淳熙四年(1177)、陸遊53歲時。他舉出這一年所作的《城南王氏莊尋梅》一詩作證。詩曰:“涸池積槁葉,茆屋圍疏籬。可憐庭中梅,開盡無人知。寂寞終自香,孤貞見幽姿。雪點滿綠苔,零落尚爾奇。我來不須晴,微雨正相宜。臨風兩愁絕,日暮倚筇枝。”詩與詞的意境完全相同,詞是從詩的基礎上提煉或者升華出來的(《待到山花爛漫時》)。所以毛澤東“讀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毛澤東詞的格調就高得多了。在毛澤東詞中樹立起了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的英雄形象,創造出了時代先驅者的崇高意境。文詞俏麗,意旨蘊藉,而又極天下之剛健,使人不厭百讀,越咀嚼,越有味。 注釋 1詠梅:歌頌梅花。詠,吟詠,用詩詞等文學樣式寫作。 2陸遊:陸遊(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大詩人。他生當封建統治階級向外來侵略勢力委屈求和的時代,主張抗金收複失地的愛國抱負不為時用,晚年退居家鄉,但報國信念始終不渝。一生留有9000多首詩歌,抒發政治抱負,關心社會命運,表現強烈的愛國情感。 3反其意而用之:陸遊寫作《詠梅》這首詞時正是他主張北伐失敗,受到投降派打擊,內心憤懣抑鬱,無可奈何的時候,所以詞中表現出一種孤芳自賞、淒涼消沉的情緒。作者這首詞用陸遊原調(卜算子)原題(詠梅),但表現的思想內容和情調完全相反,所以作者說“反其意而用之”。 4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前一句“春”指去春,後一句“春”指來春。宋代辛棄疾《摸魚兒》詞:“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風雨:指暮春風雨。飛雪:指冬天的飛雪。 5百丈冰:極言冰柱之高,寒冷之甚。唐代岑(cen)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瀚(hàn)海闌千百丈冰。” 6猶有花枝俏:還有梅花在枝頭怒放,豔麗而 俊美。猶:仍,還有。俏(qiào):俏麗,俊美。 7不爭春:不與百花在春天爭妍鬥麗。 8待到山花爛漫:待到,等到。山花爛漫:形容百花盛開,色彩鮮豔美麗。 9叢中:花叢之中。 譯文 一場又一場得風雨, 把花團錦簇的春天送走, 紛紛揚揚的漫天雪花, 又把姹紫嫣紅的 春天迎回著廣闊的大地。 在懸崖結滿晶亮的百丈寒冰時, 卻有火焰般的梅花, 開的挺拔而美麗。 它雖然美麗, 卻沒有向春天爭名邀功的意思, 隻把春天的喜訊報給人間, 當大地百花盛開的時候, 它默默含笑, 和盛開的百花共同感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