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1 / 3)

這首詩既是作者五十年代末詩歌創作的典範之作,也是重要的代表作。它集中體現了作者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的高度融合的文學創作理論。同時,這首詩不僅是作者所倡導的民歌與古典相結合的具體實踐,而且是這一結合的經典之作。從傳統的格律看,其音韻、對偶均屬正體。

在內容上,詩人將華佗治病的曆史故事,牛郎的神話傳說,後人對堯、舜的讚美,以及自然科學(天文學)方麵的地球自轉、銀河等老百姓再熟悉不過的事情,與消滅血吸蟲、人民戰天鬥地改造山河的現實緊密聯係在一起,使其形象生動、貼切、易於理解,尤其是詩中所透露出的喜怒哀樂反映了人民大眾的共同感受。

第一首寫血吸蟲被消滅前的情況。小蟲的危害以及對這種危害的無可奈何是貫穿這首詩的主線。首聯寫血吸蟲病的猖獗。“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是說祖國的山河雖然美好,可是在這山河大地上生活的人們卻受血吸蟲病的危害,連曆代的名醫都束手無策。一個“枉”字,表明綠水青山再多也隻是枉然的這一令人悲傷的現實。“無奈小蟲何”,說明血吸蟲的確是非常頑固、非常厲害的致病小蟲。頷聯的“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兩句,狀寫十分嚴重、悲慘的血吸蟲之禍。因為血吸蟲病的危害,許多村莊荒蕪,滿是野藤斷榛,人口大量死亡,農戶稀稀落落,隨處可見荒墳飛磷,幾乎成了鬼的“樂園”。頸聯“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寫利用地球自轉日行八萬裏,圍繞太陽公轉遨遊太空,看見許多星河。因為巡天,自然就聯想到“牛郎欲問瘟神事”一句。關切人間疾苦的牛郎若要問起血吸蟲病的事,他所得到的回答是,人民悲哀,瘟神得意的情形,仍然和過去一樣,像東去的流水不斷流逝著,“一樣悲歡逐逝波”。

“其二”,即第二首,寫消滅了血吸蟲後的情景。首聯“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兩句,前一句寫景,後一句寫人。讚美春意盎然、如詩如畫的新中國和高尚智慧的全國人民。頷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兩句,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方式,描繪了大自然的多情,紅花隨著人的心意飛舞,青山隨著人的心願化作美麗的橋梁,作者筆下的景物都加入了中國人民改天換地的勞動行列。頸聯描繪了一幅氣勢宏大壯美的社會主義建設圖景。“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戰天鬥地,改造自然,征服山河的英雄氣概,形象地塑造了人民群眾治山治水的英雄群像。正是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江西省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所以在詩的尾聯,作者高興而傲視地問:“借問瘟君欲何往?”緊接著又欣喜而自得地作答:“紙船明燭照天燒。”瘟君終於在新中國人民的麵前逃走了。尾聯照應題意,語含嘲諷,語氣輕快,作者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革命的功利性與生動的藝術性高度統一,是這兩首七律的特色。作者說:“我寫了兩首宣傳詩,略等於近來的招貼畫,聊為一臂之助。”前一首意在引起人們對血吸蟲危害的高度重視:後一首意在鼓舞人們徹底消滅血吸蟲的幹勁和信心。對比鮮明是這兩首詩的另一個突出特點。第一首詩主要寫小蟲的危害和人們的無可奈何,氣氛是悲哀的。第二首詩主要寫在新中國,由於黨組織、科學家、人民群眾的三結合,消滅血吸蟲病後的自豪喜悅之情,情調是明朗的。第一首詩對第二首詩具有襯托作用,在第一首詩的襯托下,六億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更加突出,更加令人感動。詩人的理想主義和人民群眾改天換地的雄偉氣魄完美統一,既有教育價值,又有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此外,比喻象征手法的運用,豐富奇特的想象,也是這兩首詩明顯的特征。

七律 讀報有感(之一)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

西海1如今出聖人2,

塗脂抹粉上豪門3。

一輛汽車幾間屋,

三頭黃犢半盤銀4。

舉世勞民同主子,

萬年宇宙絕紛爭5。

列寧火焰成灰燼,

人類從此入大同6。

時代背景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國際上和共產主義內部接連發生許多重大事件。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日,蘇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單方麵宣布廢除雙方簽訂的協議,中斷向中國提供製造原子彈的技術資料,拒絕提供原子彈樣品。八月二十六日,印度悍然挑起中印邊界衝突,九月六日,中國將事件真相通告了蘇聯,但塔斯社卻發表聲明,偏袒印度,指責中國。九月十五日一二十七日,赫魯曉夫訪問美國,最後三天在戴維營與艾森豪威爾總統會談。之後,赫魯曉夫鼓吹這次會談是“國際關係的新紀元”,是“曆史的轉折點”。

國慶期間,赫魯曉夫來華訪問,通報他的美國之行的“成功”,在一些國際問題上與中共中央分歧頗大。十月三十一日,赫魯曉夫在最高蘇維埃會議上講演時,含沙射影地攻擊中國共產黨搞“冒險主義”,是“不戰不和的托洛茨基主義”。在此之前,一九五六年二月赫魯曉夫在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作秘密報告,全盤否定斯大林,還提出所謂“議會道路”、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問題。在其他公開場合,赫魯曉夫對中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及“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明確提出懷疑和指責。

與此同時,一九五八年——一九五九年期間,美國國務卿杜勒斯三次發表演講,要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杜勒斯的狼子野心與“蘇聯老大哥”的上述種種變化,使毛澤東憂心忡忡,時刻在思慮國際大勢。加上這年八月廬山會議期間,出現了所謂“右傾機會主義”的問題,並認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是同國際機會主義遙相呼應的。鑒於此,毛澤東縱觀時局,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提出了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反對修正主義,防止修正主義。毛澤東當時的舉措之一,是於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和十二月,在他多次住過的杭州劉莊別墅連續三次召開專門討論國際局勢的座談會,以逐漸統一全黨的思想。在此期間,毛澤東為表達對國際局勢和一些重大國際事件的看法,寫了被稱為《讀報有感》的幾首詩。

注釋

1西海:泛指西方。《禮記 祭義》:“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一”。

2聖人:這裏是褒義反說,諷刺赫魯曉夫。

3豪門:指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世界。

4一輛汽車幾間屋,三頭黃犢半盤銀:直接引用和濃縮赫魯曉夫的話。一九五九年國慶期間,赫魯曉夫訪問中國。十月二日,毛澤東等在中南海頤年堂與赫魯曉夫舉行正式會談。赫魯曉夫通報了他的美國之行,大肆宣講他在美國受到歡迎的盛況,說這位農場主送給他三頭良種牛,那位資本家送給他一盤古銀幣。還說,現在美國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汽車,都有好幾間房子,住別墅,吃美羹。他認為,我們隻能同美國在經濟上搞和平競賽,不能用武力來“試試它的穩定性”。當時,毛澤東等在如何看待國際問題和美國問題上,與赫魯曉夫分歧很大。

5宇宙絕紛爭:赫魯曉夫認為,實現“三和政策”和“三無世界”後,世界上便再無紛爭了。

6大同:一種理想社會。這裏是正話反說。

譯文

西方世界如今出了一位所謂的“聖人”,

將自己粉飾一新,跑到帝國主義那裏邀功討賞。

不僅對帝國主義毫無骨氣地傾倒和羨慕,

而且完全走上了修正主義的不正確道路。

如果按照這種修正主義的道路來走,

那麼馬列主義的革命火焰就會立即被撲滅,隻留下一堆灰燼。

賞析

“西海如今出聖人,塗脂抹粉上豪門。”“聖人”,指赫魯曉夫,用的是反語;“豪門”,指美國,特指戴維營。兩句點明赫魯曉夫訪美一事。“塗脂抹粉”,無非是為了博人一歡。諷刺其醜態,入骨三分。

“一輛汽車幾間屋,二頭黃犢半盤銀”,是直接引用赫魯曉夫介紹美國情況的話,間接鄙夷赫魯曉夫對帝國主義毫無骨氣的傾倒與羨慕。

“舉世勞民同主子,萬年宇宙絕紛爭”,描寫赫魯曉夫的理想世界一隻要尊帝國主義“匪盜”為主子,宇宙在一萬年之內都會消滅種種爭鬥,進入“三無”時代。這一幻想,在毛澤東看來,正是現代修正主義的實質所在。

因此,在末聯中,詩人立即筆鋒一轉,指出:如果走赫魯曉夫的路線,馬克思列寧主義所點燃的革命火焰立即會被撲滅,隻留下一堆灰燼。

在這首詩裏,詩人沒有正麵言誌說理,全是反麵刻畫,目的在充分暴露現代修正主義者的醜惡嘴臉,嚴正指出他們行徑將造成的惡劣影響。這類讀報詩,都是政治諷刺詩,或者可稱為以詩的形式寫成的“雜文”。它們不同於抒情詩,也不同於一般的敘事詩。它們有特殊風格,畫其醜態,揭其腐心,正話反說,諷刺尖刻,是這類詩的特色。毛澤東的這幾首讀報詩,未太注意格律。這不是詩人作詩不講究格律,而是將詩的形式高度服從於政治內涵的迫切需要。

七律 讀報有感(之二)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托洛茨基1到遠東,不和不戰2逞英雄。

列寧竟撇頭顱後,葉督該拘大鷲峰。

敢向鄰居試螳臂3,隻緣自己是狂蜂。

人人盡說西方好,獨惜神州出蠢蟲。

時代背景

此詩開篇起筆突兀,有一定曆史背景。一九五九年十月,赫魯曉夫談論中國對帝國主義陣營的政策時,特別提到了十月革命初期列寧與托洛茨基的分歧,意在類比今天他與中國在對待西方問題上的不同態度。毛澤東主席寫出此詩對其反譏。

注釋

1托洛茨基:曾是蘇共中央委員,列寧逝世後,他組織反黨聯盟,陰謀推翻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黨和國家的領導。這裏指當時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他曾在莫斯科攻擊中國在台灣海峽問題上是“不戰不和的托洛茨基”。

2不和不戰:一八五七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時,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葉名琛采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消極對策。結果,英法聯軍攻陷廣州,俘葉名琛。毛澤東詩中借用“不和不戰”四字,指赫魯曉夫對待當時所說的帝國主義陣營的態度。

3敢向鄰居試螳臂,隻緣自己是狂蜂:是譏刺和藐視當時印度擴張主義者和赫魯曉夫的。1959年8月印度入侵我西藏地區邊境,赫魯曉夫支持印度。這兩句也是對那些妄圖對中國動武的“狂蜂”們的一個警告。詩的最後兩句是模擬赫魯曉夫的語意寫出的,他“人人盡說西方好”,他們要“和平”,他們很“明智”等等,隻有中國不聽他的謊言,仍要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揭露帝國主義到處伸手掠奪的強盜行徑,指責他們到處挑起戰爭,真是“蠢蟲”。

譯文

以前托洛茨基到達遠東地區之後,

與赫魯曉夫搞的“不戰不和”根本與列寧主義背道而馳。

他的那一套理論,

隻能讓他落得和曆史上的葉名琛一樣的下場。

他們敢於不自量力,

不過證明他們是一群愚蠢狂妄的小蟲子罷了。

在這個人人都羨慕西方的時期,

隻有中國能夠繼續高舉馬列主義的旗幟,進行鬥爭。

賞析

故毛澤東詩的首句反唇相譏,說:“托洛茨基到遠東”,“不和不戰”四字,含沙射影,概括地批評赫魯曉夫既搞“和平共處”又搞軍備競賽。赫魯曉夫曾提出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和平競賽”以及資本主義“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三和路線”。毛澤東對此極為反感,認為這是赫魯曉夫“已經修了”的標誌。但赫魯曉夫並不真正致力於世界持久和平,而是不斷擴大核力量,增加軍事預算。赫魯曉夫的這些方針政策,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未曾如此係統地出現過的“新”事物,因而毛澤東在詩中諷刺他“逞英雄”,別有企圖。

第二聯進一步指出,赫魯曉夫“不和不戰”政策是與列寧主義背道而馳的,是把列寧“竟撇頭顱後”的結果。“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是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葉名琛在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極愚蠢言行。“葉督該拘大鷲峰”,一個“該”字,預示赫魯曉夫必將步葉名琛的後塵,會獲得同葉名琛一樣的可悲下場。

第三聯“敢向鄰居試螳臂,隻緣自己是狂蜂”中,“鄰居”指中國。是說赫魯曉夫輩敢於以螳臂當車,不過證明他們是一群狂嗡亂蜇的蜂蟲。表達了對他們所作所為的不屑一顧,嗤之以鼻。末聯借赫魯曉夫輩的口吻和語言,斥責他們崇拜西方,鄙視中華。語態輕鬆卻意蘊深刻。

毛澤東這首《讀報有感》,寓理於詩,比喻恰切,用語精當,可以說是一位政治家在寫政治詩。詩這時在他手裏,已成為一種形式、一種工具。他要直抒胸臆,袒露政治觀點,已難以太多地顧及形象和意境等了。毛澤東的詩寫成後,分送的人很有限,但他一有新作,在中央領導人之間肯定是傳誦的。故董必武“讀其繼作”之後,於一月十三日又有和詩。

附:董必武和詩

再為長句奉毛主席詩韻

董必武

陣營思想判鴻溝,

一入迷途未肯休。

越陷越深難拔足,

胡天胡帝怎回頭。

緩和局勢宜爭取,

遷就西方大可憂。

革命紅旗要擎緊,

責無旁貸是神州。

倒繃兒臂事非鮮,

吞卻糖衣錠欲仙。

投鼠必須思忌器,

得魚切莫喜忘筌。

自居右首嫌人左,

身立中間蔽己偏。

如此逆流須抗拒,

堅持原則黨能肩。

七律 讀報有感(之三)

一九六零年六月十三日

托洛茨基返故居1,不和不戰欲何如。

青空2飄落能言鳥3,黑海4翻騰憤怒魚5。

愛麗舍6富唇發紫,戴維營7裏麵施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