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1 / 3)

《五律 看山》最早披露於林克《憶毛澤東學英語》,後正式發表於《黨的文獻》1993年第6期。

這首登高覽勝的五律詩,極有層次地表達了作者登高賞景的愉悅心情。

第一聯寫曾多次登上北高峰,眺望杭州城。“三上”,表明登北高峰已不止一次。北高峰佳木蔥鬱,霧靄繚繞,恍若仙境。北高峰最高處海拔約400餘丈,站在峰頂,眺望杭州,空曠無阻,所以作者說“杭州一望空”。第二聯寫遊覽的具體景點。飛鳳亭、桃花嶺都是作者的足跡所到之處。飛鳳亭並非無風,桃花嶺也並非無樹,在這裏作者運用了互文見義的手法。一樹一風,各有特色,也足以展示詩人的遊覽興致。第三聯寫作者看見扇子嶺、美人峰後的聯想。作者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扇子嶺和美人峰寫得十分形象有趣。最後一聯寫下山時的所見。前麵都是寫的靜景,這一聯寫到雄鷹飛翔的動景。“一片飄飄下”,是說遠遠望去,靈鷲峰猶如雄鷹在空中展翅翱翔。“下”,從高空而下。作者十分善於聯想,把靈鷲峰想象為雄鷹,而這隻在空中飄然而下歸巢的晚鷹又被作者看作是來“歡迎”自己的。表現了作者觀察的細致,感受的細膩。

這首五律詩中間兩聯全用對仗,對仗工穩,用韻也較寬。語言自然曉暢,毫無雕琢之痕。首聯總起寫登高;二、三聯寫北高峰附近名勝;尾聯寫靈鷲峰,同時交代遊覽歸來的時間,寫得極有層次,極有風趣。作者輕鬆愉悅的心境,自然流露而出。

七絕 莫幹山1

一九五五年

翻身2複進七人房3,回首峰巒人莽蒼。

四十八盤4才走過,風馳又已到錢塘。

時代背景

七絕 莫幹山:此詩最早發表於《黨的文獻》1993年第6期。這首七絕是詩人1955年離開莫幹山時口占描寫杭州郊外德清縣境內的山巒景色,流露了作者遊覽後的愉快心情。

注釋

1莫幹山:在浙江省德清縣西北。相傳春秋時吳國在此鑄“莫邪”“幹將”二劍,故名。為浙北避暑、休養勝地。磨劍石四周的石崖有多處石刻,毛澤東喃喃自語:“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仿佛在吟那上麵的題刻。好一派大好河山,盡收眼底;好一方碧波蕩漾的心湖,映出舒坦清麗的河山。

2翻身:轉過身子。杜甫《哀江頭》:“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

3七人房:指作者使用的臥車,可坐七人。

4四十八盤:泛寫曲折盤旋的山間公路。

錢塘:舊縣名,這裏指杭州市。

譯文

轉身上了車,

回頭的時候發現群山已經越來越遠,

消失在眼簾之中了。

剛剛走過了曲折盤旋的環山公路,

汽車又以飛快的速度把我帶到了杭州城。

賞析

首句“翻身複進七人房”,通俗地講,就是坐進容納七個人的小汽車。作者這樣落筆,是因為莫幹山的地理條件如此,這也是與其他遊覽方式不同之處,即坐在汽車中觀賞莫幹山的優美景色。“回首峰巒入莽蒼”,莽莽蒼蒼,這是回首所見莫幹山的山體特征。因為車行駛疾速,所見景色隻能是一片迷茫。“四十八盤”寫出了山路蜿蜒曲折的情勢。“才走過”,是說汽車剛才還在山間公路上蜿蜒慢行。“風馳又已到錢塘”,下山後,汽車一改山行的速度,如風馳電掣一般行進,很快便到了杭州。“才”、“又”,均表示時間之短,車行之疾。

最後一句似乎沒有直接寫莫幹山,但“峰巒入莽蒼”卻給了讀者突出的印象。

這是一首“快”詩,取用李白《早發白帝城》一詩的意境。剛上汽車,回首望去,莫幹山已融入茫茫大地,才駛出山間公路,汽車就風馳電掣般的到了杭州。六十多公裏的路程,轉眼之間就走完了。此詩記錄遊覽的行程,說明空間轉換之快,頗有“千裏江陵一日還”的意境。莫幹山曆來有“清涼世界”之稱,山上有觀瀑亭、塔山、竹林等許多景點,風景優美宜人。

這首詩題為寫山,但隻著墨中間兩句,而且寫的是一片迷茫的遠景,很顯然,作者重點不是寫山,而是寫遊山後的愉悅心情。這首詩也是偉人的一則生活剪影,記錄了他在日理萬機之外的瀟灑曠達的情懷。

七絕 五雲山1

一九五五年

五雲山上五雲飛,遠接群峰近拂堤2;

若問杭州何處好,此中3聽得野鶯啼。

時代背景

毛澤東在杭州期間,興致勃勃地爬了玉皇山、北高峰、莫幹山、城隍山、北山、錢江果園、五雲山、獅子峰、天竺山等,幾乎把杭州市周圍所有的山都爬遍了,有的地方還去過多次,差不多每個星期出去一次。他對杭州秀美壯麗的自然風光讚歎不已。

注釋

1五雲山:是杭州西湖群山之一,臨近錢塘江。據傳囚有五色彩雲縈繞山頂經時不散而得名。

2堤:指錢塘江的江堤。

3此中:即五雲山中。

譯文

五雲山間有五色彩雲縈繞,

而五色彩雲遠與五雲群峰相接,近與西湖大堤相拂。

在五色彩雲的映襯下,西湖更加顯得美麗動人了。

如果要問杭州好在什麼地方,

那就是在這裏有鶯鳥婉轉的啼鳴之聲。

賞析

在中國當代的舊體詩人中,毛澤東是首屈一指的。毛澤東的一生,波瀾壯闊,驚天地、泣鬼神,他個人本身就構成了一篇氣吞山河的偉大史詩。他的詩品人格,和中華民族的英豪氣概一脈相承。袁枚說:“美人之光,可以養目;詩人之詩,可以養心。”讀毛澤東的詩,可以滋養我們的浩然正氣,可以塑造我們的非凡人格,可以陶冶我們美好的內心情操,可以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

首句從五雲山的傳說著筆,以山的名稱起興,寫五雲山上的五色彩雲舒卷飄飛,五雲山古有五色彩雲常年繚繞的傳說,詩借用傳說,實寫眼前所見景色。次句寫五色彩雲飄飛的情狀——遠與五雲群峰相接,近與西湖大堤相拂。五色彩雲彌漫在整個西湖風景區的上空,映襯西湖因之更加美麗了。三、四兩句意思更進一層。第三句輕鬆設問:“杭州何處好”,筆鋒跌宕搖曳,更便於拓展詩的意境。結句“此中聽得野鶯啼”,使全詩的審美意境顯得豐富而生機彌漫,在繚繞的彩雲中,嬌鶯婉轉地啼鳴,有色有聲,畫意與詩意融彙,使五雲山更加令人神往。

《七絕 五雲山》中毛澤東用詩歌讚美杭州自然風光,表達了對第二故鄉杭州的深情熱愛。整首詩語言自然暢達,清新恬靜,充分表現出作者當時的心境是多麼的輕鬆灑脫。

水調歌頭 遊泳1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2。萬裏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3。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4,今日得寬餘5。子在川上曰6: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7,龜蛇靜8,起宏圖9。一橋飛架南北10,天塹變通途11。更立西江石壁12,截斷巫山雲雨13,高峽出平湖14。神女應無恙15,當驚世界殊16。

時代背景

這首詞手稿中本題作《長江》,1957年1月交《詩刊》發表時改題作《遊泳》。1956年5月,毛澤東視察湖南以後,又到武昌視察。曾利用休息時間,在武漢江麵遊泳過三次:第一次,從武昌遊過長江,到達漢口;第二次,是從漢陽下水,穿過長江大橋的橋洞遊到武昌;第三次,也是從漢陽下水遊到武昌。這首詞是第一次到第二次遊過長江後寫的。通過遊泳的感受和聯想,寫了武漢長江大橋與三峽水利工程建設,熱情地歌頌了偉大祖國新麵貌。

注釋

1遊泳:1956年5月31日,作者以63歲的高齡第一次橫渡長江。他從漢口坐武康號輪船在武昌蛇山長江大橋八號墩附近下水,一直遊到漢口湛(zhàn)家礬登船休息,時間兩小時零四分鍾,遊程達28裏。此後,6月2日、6月3日又兩次暢遊長江。這首詞是作者橫渡長江後寫下的。

2武昌魚:指古代武昌樊口(今鄂城)出產的鯿(biān)魚,也稱團頭鯿或團頭魴。以鮮美著稱。《三國誌 吳書 陸凱傳》載:吳主孫皓(hào)要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市)遷到武昌,住慣了建業的貴族們都反對,老百姓也不願意,陸凱上疏引童謠日:“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這裏是化用。武昌:武漢三鎮之一。

3極目楚天舒:極目,盡眼力所及遠望。楚天:楚地的天空。武昌一帶春秋戰國時屬於楚國,所以稱這一帶的天空為楚天。舒:舒展,這裏指天空遼闊。1957年2月11日,毛澤東在致黃炎培的信中說:“遊長江二小時漂三十多裏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遊側遊,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宋代柳永《雨霖鈴》詞:“暮靄沉沉楚天闊。”

4勝似閑庭信步:勝似,勝過。閑庭:嫻靜的庭院。信步:隨意散步。

5得寬餘:得,一種十分稱心如意的感覺。寬餘:身體舒展、輕鬆,心情舒暢、怡悅。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在河岸上說:時間的逝去就像河水一樣不停地流去。語出《論語 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孔子。川:水道,河流。逝者:指流逝過去的光陰。斯:指示代詞,相當於“這”,指流水。夫:句末語氣助詞。

7風檣:帆船。檣(qiáng):船的桅杆,用以張帆乘風。

8龜蛇靜:龜山、蛇山靜靜地屹立在長江兩岸。龜蛇:龜山和蛇山,龜山在漢陽,蛇山在武昌,兩座山夾江對峙(zhì),武漢長江大橋的兩頭就建築在龜山和蛇山上。

9起宏圖:起,產生。宏圖:規模巨大的建設藍圖,即指下麵的“一橋飛架南北”。

10一橋飛架南北:指當時正在建造的飛跨長江兩岸的武漢長江大橋。該橋於1953年開工,1957年建成。

11天塹變通途:天塹,天然的險阻。塹(qiàn):壕溝。古人把長江看作“天塹”。《南史 孔範傳》:“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通途:四通八達的大道。

12更立西江石壁:將來還要在鄂西川東長江三峽一帶建立巨型水壩蓄水發電。更:再。立:豎立,建築起。西江:即長江。唐代杜牧《西江懷古》詩舊注雲:“楚人指蜀江為西江,謂從西而下也。”這裏指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一段長江。石壁:堅如岩壁的長江攔水大壩。這裏指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13截斷巫山雲雨:截斷,攔腰斬斷,攔住。巫山:在四川省巫山縣東巫峽兩岸。巫山有神女峰,巫峽有神女廟。雲雨:指雨水,巫山山脈是我國暴雨中心之一。這裏是指長江上遊的水。

14高峽出平湖:高峻的峽穀間狹窄洶湧的江麵將變為平靜的大湖。高峽:高峻的江峽,這裏指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峽自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至湖北省宜昌縣南津關,全長204公裏。峽穀兩岸主要高峰海拔達1000-1500米,垂直陡峭,故稱高峽。出:出現,變成。平湖:水平如鏡的人工湖,指長江三峽大水庫。

15神女應無恙:神女,巫山神女,傳說是炎帝的女兒,名瑤姬,曾在巫山助大禹治水。去世後葬在巫山,巫峽神女峰因此而得名。應:料想之詞,有大概的意思。無恙:現在和過去一樣安好,健在。恙(yàng):疾病,災禍。

16當驚世界殊:該驚歎世界真是大變樣了。當:應該。殊:改變,不同。

譯文

剛剛喝過清澈甘淳的長沙水,

又嚐到了細嫩鮮美的武昌魚,

橫遊過波濤浩瀚的萬裏長江,

放眼望去蔚藍的天空,多麼開闊無際。

微風吹拂細浪擊打無憂無慮:

何等輕鬆遠遠超過庭院散步悠然的情致;

何等舒適一直遊得周身通泰滿心暇意;

孔夫子得感慨:日新月異的人民共和國啊!

恰似奔騰的萬裏長江,晝夜不停歇。

江中的船隻啊,在風中破浪向前,

高高的龜山蛇山靜靜地聳立大江兩岸。

祖國的山原江河多麼壯美,

一幅幅宏偉的圖景正要在這遼闊大地上出現,

彩虹一樣的長江大橋啊!

跨越了阻隔南北的天塹。

西邊的三峽江段,

高聳的堅固的攔水大壩,

把巫山十二峰青雲細雨隔斷。

在那幽深的峽穀,

江出現一個平靜如鏡的湖麵,

亭亭玉立的群山上的神女,

你還是那儀態萬方,但是你看到,

我們的祖國發生巨大的

變化一定會感到極大的驚歎!

賞析

《水調歌頭 遊泳》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

這首詞通過遊泳中的感受和聯想,抒發了詩人偉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懷,歌頌了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描繪未來建設的宏偉藍圖,是一首社會主義建設和共產主義世界觀、人生觀的讚歌。

上闋寫遊泳兼及遊泳中產生的感想。起始兩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以工整的對仗寫明作者行蹤及行程之速,給全詞籠罩了一層心曠神怡的氛圍。“萬裏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兩句,正麵點“遊泳”題意,萬裏長江與遼闊的楚天構成了廣大無盡的景色,作者橫渡放目於其中,氣魄雄渾。“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餘”三句,寫遊泳中的感想。強調風吹浪打的生活比閑庭信步的生活要強,體現了毛澤東的共產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作者在數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經曆過無數次的艱難險阻,養成了迎著困難上的性格特點,因此表麵上看像是寫遊泳中的風吹浪打,實則反映了作者對困難的藐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作者借用孔子這句深蘊哲理的話,是告訴人們要珍惜時間,應該抓緊時間做我們應該做的事。

下闋極富想象力地描繪了一幅宏偉壯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藍圖。“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三句,寫萬裏長江上的宏圖。而在作者眼前的宏圖就是“一橋飛架南北”,從而使長江這個“天塹變通途”。當時的武漢長江大橋是古今長江第一橋,是亙(gèn)古未有的事,所以堪稱宏圖。接著,作者浮想聯翩,用一“更”字,托出了更為壯麗的宏圖。“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由眼前的景,作者聯想到要改造長江,利用長江,要建立三峽大壩,截斷長江流水,讓高峽出平湖。在三峽建立水庫曾經是幾代人夢寐(mèi)以求實現的事,作者把未來的三峽水庫寫得色彩紛呈,分外壯麗,更加令人神往。結尾兩句“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采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向人們展示了一幅令神女都為之驚歎的美好景象。作者把“起宏圖”這一巨大的變化與曆史上的神話相銜接,向世界展示出它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