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2 / 3)

6後浪推前浪:《增廣賢文》中:“長江後浪催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7江草江花:比喻新人新事。杜甫《哀江頭》,“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

譯文

經過了許多時日,我又來到了南昌,

當年祖逖中流擊水的傳說依然流傳著。

回想當年轉戰南北,而今隻留下一副老弱的身軀,

我們堅定的革命信念會長存於世間。

我們要用無產階級的新思想,

新文化,新風俗,新氣象來改變整個

社會的精神麵貌。

賞析

這是一首述懷明誌詩。其意境雄渾,氣象恢弘,用典精當,意蘊深長,格調高昂,是一首充滿生氣的詩作。作者述懷明誌,借典詠史,抒發報效祖國、改造社會的豪情壯誌,歌頌新中國日新月異、欣欣向榮的建設事業,寄托對祖國未來的熱切展望,體現了作者豪邁而樂觀的英雄氣概,表達了對革命事業接繼者的殷切期望和熱情激勵。當時詩人正在滿懷著“重上井岡山”的“豪情”巡視大江南北,來到南昌,這個1927年“八一”起義、中國工農紅軍誕生的聖地。從而順理成章,聯想起曆史上祖逖擊楫,立誓報國的往事。這詩的首聯起得自然,而又極有氣勢,平平道出,如不經意,卻在精神上貫注全篇,並暗示南昌乃慣遊之地,且直接喚出下文。頷聯即徑由祖逖擊楫,說到祖逖和他的好友劉琨聞雞起舞的故事。出句化用“聞雞”這一為人熟知的舊典,輕巧地逗出“久聽江南雨”,這才重落到實處。久聽江南雨,是自述詩人在我國南方生活戰鬥曆有年所,經曆了風風雨雨。既有國家艱危的風雨,又有革命受挫的風雨。毛澤東早年就胸懷救國救民的大誌,後來投身中國革命洪流,在三十多歲時創建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特別是獨創性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凡此一切,當都包含在這“久聽江南雨”中。頷聯對句則寫詩人在我國北方的戎馬生涯。經過二萬五千裏長征,到了我國的北方。在抗日烽火中,領導八路軍、新四軍進行了驚天動地的民族解放戰爭,戰勝了日本侵略者;在解放戰爭中,又運籌帷幄,指揮人民解放軍進行了震驚中外的大戰,推翻了蔣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國。詩中“立馬”“揮鞭”,亦如《六言詩 給彭德懷同誌》的“誰敢橫刀立馬”?又如朱德《出征》詩“立馬太行側”,雄壯威武,大氣磅礴。頷聯生動形象地對詩人及其群體大半生革命生涯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它勢必會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

頸聯出句筆鋒陡轉,出人意料地自書兩鬢飛霜,年邁衰老,感到力氣不足了。實則,“廢料”雲雲,隻是在“久有淩雲誌”中近似乎自嘲的偶一閃念,絕非“顧影古稀徒自憐”也。絕非!勿寧乃是故作語氣跌宕,以詼諧的口氣,表達如曹操《龜雖壽》詩“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心情。這於對句的一片蔥蘢中就透露了消息:“彩雲長在有新天”,這豈不是說病樹前頭萬木春,革命自有後來人嗎?是的,馬克思主義真理和共產主義理想永葆革命的青春,在科學真理和革命理想的光輝照耀下,我國就會有社會主義以至共產主義的新天地。這些才是這頸聯的真意所在。並從而引向尾聯。末尾兩句,詩人寫對我國未來的展望和憧憬。後浪推前浪,寓有新陳代謝、一代勝過一代之意。宋代文王向《過苕溪》:“隻看後浪催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詩人於此,正是說的年年新人換舊人、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我國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前進。“江草江花處處鮮”,形象地描繪了我國欣欣向榮的錦繡前程。詩人移情於物,托景寄情,對我國未來殷殷期待,其情意是極為感人的。或謂:時當1965年夏,詩人南巡,在政治上是有具體奮鬥目標的,詩中意有所指,當可一一落實。我們說:事或當然,理實不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吾人讀詩,難道還非得測量出屈原的路到底走了多麼長嗎?詩是現實的反映,但詩不複製現實,無所明指的象征性可以長存,複製品卻不能。毛澤東此詩,正是以含蓄手法揭示主題,內涵豐富,寄慨遙深,富有象征意義,使詩篇的高度得到升華,增強了它的思想性和藝術魅力。

有的論者指出:這首詩同毛澤東的絕大多數詩詞一樣,繼承和發展了宋代的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風格。詩的意境雄渾,氣象恢弘,意蘊深長,格調高昂,是一首充滿生氣的好詩,能給人以力量、信心和希望。

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1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淩雲誌2,重上井岡山。千裏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

潺3流水,高路4入雲端。過了黃洋界5,險處不須看6。

風雷7動,旌旗奮8,是人寰9。三十八年過去10,彈指一揮間11。可上九天攬月12,可下五洋捉鱉13,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

時代背景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開辟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29年1月,他和朱德、陳毅等率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自此與井岡山闊別30多年之久。1965年5月22日至29日,毛澤東在巡視大江南的過程中重上井岡山。這期間,他居住在茨坪,視察和了解了井岡山地區的水利、公路建設和人民生活狀況,會見了老紅軍、烈士家屬、機關幹部和各界群眾。25日,賦此詞抒感寫懷。本篇首次公開發表於《詩刊》1976年1月號。

注釋

1重上井岡山:1965年5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岡山遊覽視察。5月22日,先後到黃洋界和茨坪(cí píng)。在茨坪居住期間,了解井岡山地區水利、公路建設和人民生活,會見了老紅軍、烈士家屬、機關幹部和群眾,同他們親切交談。5月25日寫了這首詞,5月29日下山。井岡山:位於江西、湖南兩省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在江西省寧岡、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líng)縣四縣交界的眾山叢中,山勢險峻陡峭,海拔近千米,中間多盆地,方圓有550多裏。井岡山上有五條出入的小路,被稱作五大哨口:即南麵的朱砂衝,東麵的桐木嶺,西麵的雙馬石,北麵的八麵山,西北麵的黃洋界。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在這裏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2淩雲誌:淩雲,升高至雲霄,這裏是登高之意。誌:心願,想法。

3潺潺(chán chán):形容水流的樣子或水流的聲音。

4高路:高山上的公路。

5黃洋界:也作望洋界或汪洋界。位於井岡山區西北部,海拔1342米,距井岡山的中心茨坪(cí píng)25裏,上下15裏,兩側是深穀、峭壁,無法攀援,形勢雄峻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通往井岡山五大哨口中最險要的一個。

6看:此處讀平聲。

7風雷:比喻巨大的力量。

8旌旗奮:旌(jīng)旗,旗幟的總稱。奮:奮飛,飛揚。

9人寰(huán):人世。

10三十八年過去:從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算起,到這次重來,已經過去了38年。

11彈指一揮間:彈一下指、揮一下手的時間。彈指:佛教用語,極言時間短暫。

12九天攬月:九天,天的極高處。攬月:摘取月亮。唐代李白《宣州謝眺(tiǎo)樓餞別校書叔雲》:“俱懷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13五洋捉鱉:五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這裏泛指世界。捉鱉:比喻擒拿敵人。

譯文

很久以來便又有了高遠的誌向,

離別多年的井岡山又重上,

從千裏以外到這裏尋找當年戰鬥的足跡。

舊日的麵貌不見了,眼前處處煥發容光。

所見所聞是黃鶯的清唱:是紫燕的曼舞:

是山中的水流,是雲間的路暢,

看過那五大哨口的黃洋界,

其他的險要處所,就全無必要在去觀賞了。

舞的紅旗獵獵,決的風雷激蕩,

把罪惡的人世,推向公平、純潔、高尚……

三十八年成為過去了,

就象彈弄揮動一下手指那樣,

能夠飛上九天之上摘取明月,

能夠深入五洋之中捉捕龜鱉,

輕鬆的聽勝利的歌聲。

世上沒有辦不到的事,

隻要有決心,有毅力。

賞析

這首詞“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兩句最早發表於1967年8月21日《解放軍報》的一篇文章中。全詞最早發表於《詩刊》1976年1月號,是毛澤東生前最後發表的兩首詞之一。

這首詞寫重上井岡山後所看到的情景以及由所見而生發的所感。

上闋寫重上井岡山之後的高興之情以及所看到的嶄新麵貌。起始兩句緊扣重上井岡山題意。“久有淩雲誌”,是說自己希望重登井岡山的心誌已經很久了。一個“久”字透露出作者對井岡山的一往深情,因為井岡山是作者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創建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重上井岡山”,今天真的上井岡山來了,夙願得償,該多高興啊!“千裏來尋故地”,出語親切,也可見作者用心之誠。“舊貌變新顏”,概寫井岡山的巨變。接下來三句,從三個方麵細寫井岡山的變化。“到處鶯歌燕舞”,寫如今的井岡山處處充滿勃勃生機;“更有潺潺流水”,寫環境的優美;“高路入雲端”,寫井岡山的建設成就。最後兩句寫黃洋界的險峻壯觀。“險處不須看”,是襯托黃洋界的,凝結著作者的深厚感情,同時還隱含著某種生活哲理:在中國革命與建設的道路上,隻要咬著牙衝過那最艱難的一段路程,前麵就沒有什麼不能克服的困難。

下闋側重抒發壯誌豪情。作者看到井岡山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興旺繁榮景象,很自然地想到了“昨天”。“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句,語句短促有力,寫得精煉生動。“風雷”比喻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革命鬥爭如風雷激蕩;“旌旗奮”是描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廣大人民群眾意氣風發的盛大場麵;“是人寰”點明這些萬馬奔騰的壯闊景象就出現在當今的世界上。“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兩句,語氣放緩了一些,對於人類曆史的長河來說,三十八年,隻是一段很短的時間。對於過去來講,這麼短暫的時間,中國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作者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中國人民在新的曆史時期的淩雲壯誌。由於中國人民具有戰無不勝,氣吞山河的勇氣和豪情壯誌,終於“談笑凱歌還”,這裏充分肯定了人民的鬥爭一定會勝利,理想一定會實現。最後兩句,作者感慨深沉地寫道:“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

這兩句詞既總結以往,又激勵後來,具有極為深邃的哲理意義,同時也照應全詞的開篇,使“淩雲誌”進到了一個嶄新的、更高的境界。

細細品讀這首詞,可以強烈感受到充溢於詞中的輕鬆愉悅情緒和滿懷自信的豪邁氣概。豪邁是這首詞的一個基調。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的巧妙結合,是該詞的第二個特點。上闋開頭四句是敘事,但其中也含有景和情的描寫。接下來五句寫景,而景中有情、有理。最後兩句揭示了一種生活哲理。下闋前三句敘事,也含有情和景。最後兩句則是在眼前景,往日事的基礎上生發出來的充滿哲理意味的總結。整首詞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善於用典和化用前人詩句是毛澤東詩詞的共同特點,當然也是這首詞的一個特點。

念奴嬌 鳥兒問答1

一九六五年五月

鯤鵬2展翅,九萬裏3,翻動扶搖羊角4。背負青天5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炮火連天6,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7。怎麼得了,哎呀我要飛躍8。

借問9君去何方,雀兒答道:有仙山瓊閣10。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11。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12。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13。

時代背景

此詞采用寓言的形式。通過大鵬鳥和蓬間雀的問答對話,批判國際上某些人在世界革命戰爭與和平等問題上的機會主義觀點。曆史背景是:“加勒比海危機”之後,赫魯曉夫集團被美帝核訛詐嚇破了膽。他們一方麵不惜犧牲原則向美帝乞求和平。一方麵到處散布核戰

爭恐怖論調,說自從核武器出現以後,人類生活在“一個裝滿熱核武器的火藥桶裏”。說“原子彈不遵循階級原則”,“不會辨別帝國主義者在什麼地方,而勞動人民又在什麼地方”。今天的人類處境“就像一個被處死刑的人頭上懸著斷頭台的鍘刀的情形,這個人隻好躺在那裏等著,不知什麼時候這把鍘刀會落下來把他的頭砍掉”。他們還害怕一切戰爭,說:“任何一個小小的局部戰爭,都會成為引起世界大戰的火災的星星之火。”還哀嚎!“腦袋掉了,原則有什麼用?”1963年6月14口中共中央致信蘇共中央,提出《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總路線的建議》,赫魯曉夫完全不能接受。《鳥兒問答》即以寓言形式概括反映了這場大辯論。

注釋

1鳥兒問答:這首詞采用寓言的形式,通過大鵬鳥與蓬間雀的問答,表達了作者對當時重大國際問題的看法。詞中的大鵬鳥和蓬間雀,分別是中國共產黨人和其所批判者的化身。

2鯤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魚和大鳥。《莊子 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這裏指大魚變成的大鳥。

3九萬裏:《莊子 逍遙遊》:“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tuán)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裏。”

4翻動抉搖羊角,翻動翅膀扇起。扶搖:盤旋而上的暴風。羊角:旋風名,義同扶搖。因其旋轉而上,形如羊角,故名。

5背負青天:《莊子 逍遙遊》:“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色)者。”青天:高空。夭閼:阻攔,意思是大鵬鳥到了高空其飛行無人阻攔。

6炮火連天,彈痕遍地:指世界各地都有革命的武裝鬥爭。

7蓬間雀:蓬草蒿草間飛行的小雀。蓬:蓬蒿,一種草。雀:飛起來隻有幾尺高的小雀。這裏喻指當時國際上某些企圖苟安的領導人。《莊子 逍遙遊》:“斥鸚(yan)笑之日:……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ren)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

8飛躍:這裏指飛離逃脫。

9借問:請問。

10瓊閣:樓閣的美稱,即瓊樓玉宇,仙人住處。這裏喻指當時世界上某些領導人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