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3 / 3)

吹的“三無”(沒有武器、軍隊、戰爭)世界。

11訂了三家條約:指蘇、美、英三國於1963年8月5日在莫斯科簽訂的《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

12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1964年4月曾在一次演講中說“福利共產主義”是“一盤土豆燒牛肉的好菜”。

13天地翻覆:出喻變化巨大。

譯文

巨大的鯤魚變成大鵬鳥,

張開他那又長又寬的翅膀,

逍遙的翱翔於九萬裏的長空之上,

背朝著蔚藍的天空,向茫茫的大地觀望,

滿眼是滄桑的人世,村鎮城鄉,

連綿不斷的炮火,

在蓬鬆的中生存的小鳥啊,

驚慌的樣子!

怎麼的了?怎麼的了?

我要離開這裏!

借問一下,你要到哪裏去,

小鳥答到:

仙山上有美麗的閣樓,沒看到前年的秋天,

我和我的朋友簽約了,那有秋風清爽,

有秋月明亮,還有吃的東西,

真是有滋有味,土豆燒熱的,牛肉,

好了閉上你的臭嘴,好好看看吧,

人們正把天地翻轉過來啦!

賞析

這首詞運用從《莊子 逍遙遊》中借來的兩個意象,構建了一個類似寓言的形象生動的詩的審美圖景,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國際重大政治事件的意見。

上闋寫大鵬鳥與蓬間雀的不同情狀。“鯤鵬展翅”三句全從《莊子 逍遙遊》中化出,作者摘取《莊子 逍遙遊》中最能體現大鵬鳥展翅高飛磅礴氣勢的詞句入詞,塑造出大鵬鳥扶搖直上展翅九萬裏高空的巨大形象。大鵬鳥的形象在這裏比喻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戰士——中國共產黨人。“背負青天朝下看”兩句,顯示出大鵬鳥的視野因身在高空而極為廣闊,意在進一步突出大鵬鳥的形象。“都是人間城郭”,這是寫實,也寫出了世界的繁華。“炮火連天”三句寫人間的戰爭。戰爭曆來就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真正的革命者曆來反對非正義的戰爭,積極支持正義的戰爭。乘著旋風飛上九萬裏高空的大鵬鳥,觀察到了人間的革命形勢,欣喜地看到了亞、非、拉人民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戰爭蓬勃興起。“嚇倒蓬間雀”,蓬間雀與大鵬鳥相反,不分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卻被這人間的革命戰爭形勢嚇壞了。“嚇倒”二字表現出蓬間雀膽小卑瑣的情態。蓬間雀是作者所批判的對象,即赫魯曉夫的藝術變形。“怎麼得了,哎呀我要飛躍”,麵對世界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蓬間雀嚇壞了,驚呼“怎麼得了”,並且要逃之夭夭。

下闋通過問答的形式敘寫。“借問君去何方”,是大鵬鳥針對上闋蓬間雀驚呼逃跑時的喊叫而發出的問語。“雀兒答道:有仙山瓊閣。”蓬間雀回答說,它要去一個非常好的地方,那兒有“仙山瓊閣”。實際上世界是沒有“仙山瓊閣”的,蓬間雀這麼說,既是欺騙別人,也是安慰自己,為自己的“飛躍”逃跑尋找借口。為了證明它的“仙山瓊閣”確實存在,它還舉出了兩個事例。一是:“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前年”,指1963年。“秋月朗”,指八月間。“訂了三家條約”,指美、蘇、英於1963年8月5日在莫斯科簽訂的《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這個條約乍看對限製核武器發展,減少環境汙染有一定作用,但當時中國的核武器正處於研製階段,三家條約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講,實際上是搞核壟斷,這是中國人民所不能接受的。二是:“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1964年,赫魯曉夫在一次演講中說共產主義是“一盤土豆燒牛肉的好菜”。對於這種說法,當時引起了中國人民的非議和諷刺,也是中國共產黨人不能接受的。“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這是大鵬鳥針對蓬間雀的一番答話而說的。“不須放屁”一句,感情十分強烈,可見大鵬鳥對蓬間雀的胡說八道是決不能容忍的,對其言行進行了怒斥和譴責。最後一句“試看天地翻覆”,描繪了世界人民的革命鬥爭如火如荼,其勢若天地翻覆。

這首詞氣勢磅礴,旗幟鮮明,頗具政論色彩。對比手法的運用是這首詞的又一特點。上闋把大鵬鳥和蓬間雀的形態放在一起對比,下闋通過大鵬鳥和蓬間雀的一問一答,讓偉大與渺小、高尚與低下、豪壯與委瑣形成鮮明對比,從而襯托出大鵬鳥高大的形象和博大的胸懷。寓言式的對話描寫,使這首詞產生了幽默詼諧的藝術風格。此外,諷刺的尖銳辛辣也是這首詞的突出特點。

念奴嬌 井岡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參天1萬木,千百裏,飛上南天奇嶽2。故地重來何所見3,多了樓台亭閣。五井碑4前,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江山如畫5,古代曾雲海綠6。

彈指三十八年7,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8。猶記當時烽火9裏,九死一生10如昨。獨有豪情11,天際懸明月12,風雷磅礴13。一聲雞唱14,萬怪煙消雲落15。

時代背景

1965年5月25日賦《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此詞似當作於其後至29日離開井岡山前的數日間。之後21年才首次發表,收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中的副編。據該書《出版說明》稱:“副編諸作……作者寫成後都沒有最後定稿。其中雖可能間或

有因作者忘了,未及再看到和考慮修訂的,但一般是作者所不準備發表,有些還明確表示過拒絕發表的。可以推想,作者至少對這部分作品(盡管各篇情況不同)中的許多篇不認為滿意。”據此,可視此詞為初稿,尚待修訂,而未及動筆,或放置起來忘了。但我們仍可從中看到寄慨遙深,有著豐富的內涵,與《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參照研讀,益見其心潮逐浪,有風雷磅礴、真力彌漫的氣概。

注釋

1參天:直指向雲天。

2南天奇嶽:南天,南方天空,這裏指南方。奇嶽:奇偉的山峰,這裏指井岡山。

3何所見:見到了什麼。

4五井碑:井岡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明清以來立有紀修路為德的五井碑,在“文化大革命”中已毀。

5江山如畫:江河和山嶺像圖畫一樣美麗,指井岡山一帶風景美麗如畫。

6古代曾雲海綠:有人說,這一帶古代曾經是碧綠的海洋。雲:說。海綠:即綠海,為了押韻而倒置。

7彈指三十八年:彈指,佛教用語,喻時間短暫。三十八年:從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算起,到這次重來,前後相距38年。

8似天淵翻覆:似,像。天淵翻覆:即天地翻覆,指變化極大。淵:深潭。

9猶記當年烽火:猶,還,尚且。烽火:原指古代邊境在高台上燃火,以此傳報敵人入侵的信號,後來泛指戰火,戰爭。這裏指當年的反“圍剿”戰爭、遊擊戰爭等。宋代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10九死一生:形容處境極其艱難危險。屈原《離騷》詩:“雖九死其未悔。”

11獨有豪情:獨有,唯有,隻有。豪情:豪邁的情感。

12天際懸明月:這裏是說心誌高遠、光明,如掛在天邊的明亮的月亮一樣。天際:天邊。懸:懸掛。

13風雷磅礴:喻指革命運動的氣勢像疾風迅雷一樣。風雷:指革命運動。磅礴:指雄偉,廣大。

14一聲雞唱:化用唐代李賀《致酒行》詩“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句,喻指革命取得了勝利。

15萬怪煙消雲落:萬怪,指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煙消雲落:即煙消雲散,比喻“萬怪”被消滅了。

譯文

高聳的萬年古樹,方圓千百裏,

好似飛上了這南國的天空,再次欣賞你,

多了不少得人煙和屋舍。

在五井碑前黃洋界上的車輛飛奔著。

美麗的祖國好似一幅畫,

在這片土地上又有多少故事和悲傷發生啊!

彈指間三十八年過去了,

原來的世界不複存在了,

但還有戰火的記憶在腦海裏浮現,

就象在昨天發生的一樣,

天邊的明月依舊在那懸掛著在那戰火紛飛的年月。

一聲雞鳴,所有的記憶消逝了,回到了現實!

賞析

這首詞是毛澤東一九六五年五月重上井岡山時所作。與《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寫的是同一時間的感受。

上闋主要寫井岡山的巨大變化。“參天萬木”三句,是從遠處眺望井岡山的景色。林海古木參天,廣袤(mao)“千百裏”,鬱鬱蔥蔥,井岡山真不愧南天奇嶽。“飛上”一詞,道出了作者此次上井岡山的行動之迅速,心情之急切,情緒之愉悅,洋溢著一種自得與愜意。“奇嶽”一詞不僅切詞題井岡山,也是讚美其有別於其他名山的誘人風光,同時還暗示井岡山是中國人民革命的發祥地。中國的名山有哪一座如井岡山這樣奇特?“故地重來何所見”一句將詞意導入另一層,描繪作者重上井岡山所見:增添了許多高樓大廈和教育後世人的革命紀念亭台;五井碑、黃洋界,車來車往,如躍似飛。“躍”字很有意味,賦予了飛速往來的車子以欣喜的神情。寫車子開得很快,實際上是指公路修得好,也表現了作者欣喜愉悅的心情。“江山如畫”是總寫,把所見到的景物予以概括。“古代曾雲海綠”句,初讀感到不容易理解,細細品味,意味甚濃,而且是作者的精彩之筆。整個井岡山古代還是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今日卻是如畫江山。其言外之意:大自然尚有如此巨大的滄桑之變,人類社會難道還不發生巨變嗎?

下闋“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三句,仍承古今變化寫出,用回憶抒情的方式寫出僅僅彈指的時間,井岡山就發生了天淵翻覆之變。“猶記當時烽火裏,九死一生如昨。”作者往日在井岡山的鬥爭,此時一幕幕在腦際浮現:還記得當時戰爭的烽火中,曆盡艱險而九死一生,這種情景就像發生在昨天。接下來的“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雷磅礴”三句,緊承“如咋”,仍然是回憶。作者說,盡管當時歲月艱險,但豪情壯誌不減,像天上明月那樣朗潔、高尚,像風雷那樣氣勢磅礴。“一聲雞唱,萬怪煙消雲落。”雄雞一唱,太陽升起,光芒普照大地,許多魔怪都如煙消雲滅。

這首《念奴嬌 井岡山》與上一首《水調歌頭 重上井岡山》寫於同一時期,都是上乘之作。兩篇的結構框架基本一致,即都是上闋寫重上井岡山所見,下闋寫所感,前實後虛。所不同的是寫所見,《井岡山》重自然景觀,《重上井岡山》重人文景觀。寫所感,《井岡山》重回憶往昔,《重上井岡山》重抒寫豪情。

卜算子 悼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艾地同誌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

疏1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

奈何笑容難為久,春來反凋殘2。

殘固不堪殘,何須自尋煩?

花落自有花開日,蓄芳待來年。

時代背景

1965年9月30日,以蘇加諾總統警衛部隊第三營營長翁東中校為首的一批左翼軍官,采取行動以求挫敗右翼軍人集團的政變陰謀,但未告成功。10月1日,軍人集團終於篡奪了國家權力,並對印尼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進行了血腥的鎮壓。據印尼共產黨中央委員會1966年5月23日發表的文件披露,被殺害的印尼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不下20萬人,被捕者不下40萬人。艾地同誌也在這場大屠殺中犧牲了。  

當毛主席得知印尼所發生的一切以及他的國際戰友艾地不幸遇難的消息後,心情十分悲痛。而時間已值隆冬,寒梅怒放;詩人觸景生情,想到幾個月前還在北京會見了他,但轉眼間卻成了故人,禁不住吟詩一首以寄哀思。

注釋

1疏:稀疏,事物間距離大,空隙大,與“密”相對。

2凋殘:花葉衰敗脫落。衰落;殘敗;減損。

譯文

疏朗的梅枝斜立於寒窗,

它在百花開放之前歡笑。

隻可惜笑容難以持久,

春天裏反而凋謝了。

凋謝的總要凋謝,

人何必自尋愁煩?

花落花開自有它的時間,

蓄積的芬芳在等待明年。

賞析

詩人在這首詩中,以詠梅寄情的比興手法,悼念了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艾地同誌,同時也激勵了廣大無產階級革命者以及詩人自己對革命必勝的信心。

艾地(1923—1967)曾經是印度尼西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他所領導的印尼共產黨在當時的印尼有很大的影響力。連 當時的蘇加諾總統都於1959年公開在全國範圍內提出過“民族主義、宗教、共產主義三大思潮合作”的主張。然而,帝國主義和印尼國內的反動勢力卻並不甘心;他們在準備推翻蘇加諾政權,剿滅印尼共產黨。

上闋寫深冬的梅花橫斜傲岸於窗前;並以擬人手法,用一個“笑”字來形容梅花的無盡風采。梅花含笑盛開於“百花”之前,而“百花”當是指萬紫千紅的春日。寒梅頂著盛大的春天,但可惜這梅花的笑容難以持久,到了春天就凋零了。詩人在這裏,借梅花的開與落這一自然景觀,道出了內心的哀思。艾地同誌以及他所領導的印尼共產黨當時在印尼正如日中天,形勢一片大好,但沒想到情況陡地發生逆轉,眼見就要來臨的大好春光反而凋殘了,革命之火被撲滅了。但艾地同誌的音容笑貌卻不斷地浮現在詩人的眼前。

下闋,詩人表麵上仍是寫初春調殘的梅花總是會凋殘的,要凋殘就凋殘吧,賞花人何必自尋煩惱,花開花落有它自己的規律,花兒蓄積的芬芳在等待第二年盛開。

除了這表麵一層寫景外,詩人也在此寄寓了另一層深意。詩人將自己悲痛的感情作了一個調整,勉勵自己與勉勵其他同誌,不應一味沉湎於悲哀之中,為愁煩所困擾。該失去的自會失去,但隻要不懈奮鬥,總會有所得的。並從中升華出一個道理:共產主義戰士前赴後繼,是不可能被徹底摧毀的;失敗中也有教訓,也孕育著成功。我們不應為印尼共產黨短暫的挫折而深深憂愁、不能自拔。就像年複一年蓄積著芬香的梅花一樣,他們也正在蓄積著更大的力量,他們終會有得勝的一天。在全詩最後一句中,詩人引領我們向上升起,讓我們心中豁然明亮起來,而不是在悲哀中暗下去;使我們滿懷希望,再次充滿革命的鬥誌與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