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生態旅遊理論
一、生態旅遊的產生
具有生態旅遊某些特征的實踐活動遠早於生態旅遊概念本身的出現曆史。Fennell認為,將保護與旅遊結合的觀念早在非洲人的遠征和19世紀國家公園的建設中就已經有所體現;Wilson也指出非洲野生動物旅遊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還有人認為羅馬時期人們就開始類似欣賞自然的旅遊活動。我國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曆史悠久,早期的山水旅遊活動中就包含樸素的生態旅遊思想,如《周易》和儒家宣揚的“天人合一”觀念,就是主張人和自然要和諧的發展。
生態旅遊的現代雛形是“生態性旅遊(anecologicaltourism)”,是1965年Hetzer在反思當時文化、教育和旅遊的基礎上提出的旅遊發展思路,他認為生態性旅遊有四個要點:減少環境影響,增強對當地文化的尊重,讓當地居民受益,滿足參加者的娛樂需求。在70年代中期加拿大政府對高速公路沿途進行生態功能分區,開展了“生態旅行”(ecotour)的實踐活動。而正式把生態旅遊(ecotourism)作為一個獨立術語是由IUCN生態旅遊特別顧問Ceballos-Lascuráin於1983年提出的,並在1986年召開的國際環境會議上得到確認。生態旅遊的概念一經提出,在全球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各國紛紛在生態旅遊的開發實踐中理解、豐富、發展生態旅遊的內涵[3]。其產生有深刻的社會、經濟及文化背景。
(一)環境問題不斷出現喚起了人們的環保意識
十八世紀以一係列發明和技術革新為標誌的工業革命在英國興起,並迅速向全世界蔓延,英國、歐洲和美國等地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裏先後進入工業化社會。工業革命的興起大大提高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使人類文明又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人類也開始以技術為倚靠,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開采和消耗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伴隨著工業化城市的迅速建立和資源的大量消耗,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並急劇蔓延,形成大麵積乃至全球性的危害。
進入1970年代後,人們對環境問題的界定變得更加廣泛和深刻。1973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由D·米都斯主持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明確地將環境問題及相關的社會經濟問題提高到“全球性問題”的高度來加以認識。該報告指出“人口、糧食生產、工業化、汙染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還在繼續增長,……但是地球是有限的,如果人類社會繼續追求物質生產方麵的既定目標,它最後會達到地球上的許多極限中的某一個極限,而後果將可能是人類社會的崩潰和毀滅。”同年6月,聯合國在“人類與環境會議”上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提出了“隻有一個地球”的口號。
隨著公眾環境意識的不斷提高,和環境問題的研究日趨增多,在20世紀60、70年代,發達國家普遍花大力氣著手治理現代城市的環境問題,並把汙染嚴重的工業搬到發展中國家,較好地解決了國內的環境汙染問題。然而,隨著發達國家環境狀況的改善,發展中國家卻開始步發達國家的後塵,重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老路,城市環境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並伴隨著生態的嚴重破壞。
(二)對傳統旅遊業重新審視,更注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
1950年代以來,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全球旅遊業經曆了一個大的發展,特別是進入199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機構都以各種形式向世人宣傳“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產業”。世界旅遊理事會(WTTC)的研究報告提出,旅遊業對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超過1/10,並成為世界最大的吸收就業的產業部門,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相當於全球總就業人數的1/12.5,旅遊活動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消費之一。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利用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優勢,如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群島依靠其生物多樣性,非洲肯尼亞以野生動物旅遊為吸引點,大力推崇旅遊業的發展,接待絡繹不絕的遊客,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並獲得了可觀的旅遊經濟效益。
盡管旅遊產業一直高舉“無煙工業”“無汙染工業”的旗幟,但隨著旅遊產業對當地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結構甚至觀點負麵影響的出現及深刻,人們開始質疑這種說法,甚而呼籲社會抵製各種形式的旅遊活動。
麵對旅遊業所呈現出的複雜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影響,人們開始尋找一種能夠將社會文化和環境責任與旅遊業自身的發展相結合的發展思路,一種能夠避免大眾旅遊諸多弊端的新的旅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