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 可持續旅遊與生態旅遊理論4(2 / 3)

①化石能源地,是指應該留出用於吸收由於化石能源的燃燒而放出的CO2的土地;

②可耕地,從生態分析來看,可耕地是所有生態生產性土地中生產能力最大的一類,生產人類大部分的生物量;

③牧草地,即適用於發展畜牧業的土地;

④森林,指可產出木材產品的人造林或天然林;

⑤建成地,包括各類人居設施及道路所占用的土地,由於人類定居在最肥沃的土壤上,因此建築麵積的增加意味著生物生產量的明顯降低;

⑥水域,包括海洋和內陸湖泊。

生態足跡分析的一個基本假設是各類土地在空間上是互斥的。比如,一塊地當它被用來修建公路時,它就不可能同時成為森林、耕地、牧草地等。這一“空間互斥性”使得我們能夠對各類生態生產性土地進行加總,從宏觀上認識自然係統的總供給能力和人類係統對自然係統的總需求。

生態足跡的計算主要基於兩個重要的理論假設:⑴人類能夠估計自身消費的大多數資源、能源及其所產生的廢棄物數量;⑵這些資源和廢棄物流能折算成生產和消納這些資源和廢棄物流的生態生產性麵積。

在上述假定下,生態足跡的計算應遵循以下五個步驟錯誤!未定義書簽。:①劃分消費項目,計算各主要消費項目的人均年消費量值;②利用生產力數據,計算為了生產各種消費項目人均占用的生態生產性土地麵積;③通過等價因子將不同類型的生態生產性土地轉化為在生態生產力上等價的係數,計算人均占用的各類生態生產性土地等價量,彙總計算生態足跡;④彙總各類生態生產性土地的麵積,通過生產力係數將各國各地區同類生態生產性土地轉化為可比麵積,計算生態容量;⑤計算生態盈餘(或赤字)和全球生態盈餘(或赤字)。

按照數據的獲取方式,計算一個地區的生態足跡的方法通常有兩種:第一種是自下而上法,即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查閱統計資料等方式先獲得人均的各種消費數據,適合於小尺度生態足跡的計算;第二種方法是自上而下法,根據地區性或全國性的統計資料查取地區各消費項目的有關總量數據,再結合人口數得到人均的消費量值,適合於大尺度生態足跡的計算。旅遊生態足跡的計算一般采用第一種方法。

(三)旅遊生態足跡帳戶簡介

旅遊生態足跡賬戶中,生物生產性土地同樣可以劃分為化石能源地、耕地、草地、林地、建成地和水域等六大基本類型。在旅遊生態足跡計算中,根據旅遊消費的特點,將旅遊活動的資源消耗和對環境的影響按旅遊活動的6要素“食、住、行、遊、購、娛”分為6類。

生態足跡帳戶

行: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耗及交通設施建成地麵積等;

吃:食物消耗、能源消耗和餐飲設施建成地麵積等;

住:能源消耗、旅館設施設備及客房用品消耗、住宿設施建成地麵積等;

遊:遊覽活動過程中能源、物質消耗以及觀光遊覽地相關設施的建成地麵積等;

購:旅遊商品製作中物質、能源消耗及旅遊購物場所建成地麵積等;

娛:娛樂活動過程中能源、物質消耗以及娛樂設施的建成地麵積等。

(四)旅遊生態足跡計算方法

由於旅遊消費活動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貫穿於整個旅遊活動之中,涉及遊客在旅遊過程中食、住、行、遊、購、娛等各個方麵,因此旅遊生態足跡的測度是基於以下個基本事實:①遊客在旅行遊覽過程中,為了滿足自身生理、心理和享受的需要而進行各種物質產品和服務的消費,同時產生旅遊廢棄物;②可以確定遊客消費的絕大多數自然資源及其所產生的廢棄物的數量;③這些自然資源和廢棄物能轉換成相應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麵積。

旅遊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可以借用生態足跡較為成熟的方法。相對於一般區域性生態足跡的計算,旅遊生態足跡有其特殊性,旅遊活動在時間上表現出高度的集中性,在空間上表現出高度的分散性,再加上現有的旅遊統計製度不完善,使數據獲取困難,難以有效地對旅遊生態足跡進行計算。

國內研究者根據旅遊活動的特性提出了不同的旅遊生態足跡計算分析方法。

楊桂華和李鵬在旅遊產品生態足跡計算中,將旅遊產品的資源消耗按旅遊活動的六要素——食、住、行、遊、購、娛,建立了六要素與建築、能源、生物消費的對應關係,即食、購——生物/能源,住、行、遊、娛——建築/能源,從而將旅遊消費轉換成生產性土地麵積來計算旅遊生態足跡。

其具體步驟為:

①計算生產性土地麵積,根據各個消費項目的人均建築占地和人均消費量後,將生物資源消費和能源消費轉換為生產性土地麵積

②生物資源消費轉換成生產性土地麵積,旅遊活動中消耗的生物資源包括農產品、動物產品、水果等幾類,計算方法為:

Si=Ci/Pi

式中,Si為i種生物所使用的土地;Ci為i種生物資源的消耗量;Pi為世界上i種生物資源的平均產量。

③能源消費轉換成生產性土地麵積,旅遊活動中的能源消費主要涉及煤、石油液化汽、汽油、柴油和電力,。化石能源用地是人類應該留出用於吸收CO2的土地:

式中,Si為i種能源用地;Ci為i種能源消耗量;f為i種能源的折算係數;GM為i種能源消耗量的全球平均能源係數。

④計算旅遊生態足跡,由於不同類型用地生物生產能力的差異,需用相應的均衡因子將計算結果轉化為可比較的生產土地麵積:

式中,ef為人均生態足跡,ei為均衡因子。

國內學者章錦河等根據旅遊活動的6大要素,構建了旅遊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娛樂、遊覽等6個旅遊生態足跡計算子模型,對於一個旅遊區域而言,其支持的地區人口包括地區常住人口和旅遊者,兩者均消費當地自然資源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前者生存與發展所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麵積,可稱為“區域本底生態足跡”計算模型即公式(1),後者則稱旅遊生態足跡,旅遊生態足跡通過與區域本底生態足跡的“疊加”效應,進而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產生影響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