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 可持續旅遊與生態旅遊理論4(1 / 3)

第三節旅遊生態足跡

一、理論起源與演變

旅遊生態足跡概念是生態足跡理論在旅遊研究中的應用。

(一)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WilliamRees(1992)提出,並賦予一個形象概念,即“一隻負載著人類與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的巨腳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腳印”。其後不同的學者對其進行了定義:生態足跡(Wackernagel,1999)是指能夠持續地提供資源或消納廢物的、具有生物生產力的地域空間,它從具體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資本消費的空間……;生態足跡是一種可以將全球關於人口、收入、資源應用和資源有效性彙總為一個簡單、通用的進行國家間比較的便利手段——一種賬戶工具。由以上定義可以看出生態足跡既反映了人類對地球環境的影響——人類消費資源和能源,同時產生廢棄物;也包含了可持續性機製——利用生態承載力和生態足跡的差值評價研究對象的可持續發展狀況。

(二)生態足跡分析方法

1996,WilliamRees的博士生Wackernagel在生態足跡概念的基礎上,從生態學角度,提出了生態足跡具體的分析方法——生態足跡模型,即一種利用“生態承載力——生態足跡”得差值來定量測度某尺度內人類對自然的生態消耗和可持續發展程度的生態經濟學新方法。

生態足跡分析法以“生態生產性土地”(生物生產性土地)為各類自然資本提供的統一度量基礎,“生態生產”是指生態係統中的生物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生命過程所必需的物質和能量轉化新的物質,從而實現物質和能量的積累;生態生產性土地是指具有生態生產能力的土地或水體,因此,任何特定人口(從單一個人到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人口)的生態足跡,就是其占用的用於生產所消費的資源與服務以及利用現有技術同化其所產生的廢棄物的生物生產土地或海洋的總麵積,同時生態承載力是指將一個地區所能提供給人類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的麵積總和。

因而,生態足跡模型就是比較生態足跡(人類對自然資源生態消費的需求)與生態承載力(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態供給)之間是否平衡的模型,它從生態角度判斷人類活動是否處於生態係統的承載力範圍之內進而判定可持續發展狀態。

當一個地區的生態承載力小於生態足跡時,出現生態赤字,其大小等於生態承載力減去生態足跡的差數,表明該地區的人類負荷超過了其生態容量,處於不可持續發展狀態,要滿足其人口在現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費需求,該地區要麼從地區之外進口欠缺的資源以平衡生態足跡,要麼通過消耗自然資本來彌補收入供給流量的不足;反之,當生態承載力大於生態足跡時,出現生態盈餘,表明該地區的生態容量足以支持其人類負荷,該區處於可持續發展狀態。

(三)旅遊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模型提出後應用到了土地利用、水資源、旅遊業、區域貿易、環境評價、生活消費等眾多領域,而旅遊生態足跡(Touristicecologicalfootprint,TEF)就是生態足跡概念在旅遊研究中的應用,並成為一種測度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法。

隨著旅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日漸關注,如何度量旅遊可持續發展逐步成為旅遊研究的重點,卻也是難點。各國學者借鑒了許多其他學科較為成熟的方法,如環境承載力(TEBC)、環境影響評價(EIA)、可接受的變化極限(LAC)等,但這些方法在理念和具體計算時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理念上主要考慮旅遊活動對旅遊目的地、旅遊景區的生態環境的微觀影響,而沒有綜合考慮旅遊活動對整個生物圈和全球生態環境的宏觀影響;計算方法上也較為繁瑣。生態足跡分析方法(ecologicalfootprintanalyses,EFA)在理念和計算方法上均解決這一局限性,為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定量測度提供了另外一種新方法。

Wackernagel(2000)第一個對國際旅遊業的生態足跡作了初步分析,ColinHunter(2002)首先提出了旅遊生態足跡的定義,其後旅遊生態足跡分析方法以其可操作性強、應用性強和方法簡潔等優點引起了越來越多相關研究者的關注,並應用旅遊生態足跡對多處旅遊地進行了實證分析,定量測度了當地對自然的生態消耗和可持續發展程度。

綜觀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關於旅遊生態足跡的研究主要是側重對不同的研究對象,沿用生態足跡分析方法開展實證研究,而對該概念所蘊含的深刻理念研究不夠。

二、旅遊生態足跡基本內容

(一)旅遊生態足跡概念

ConlinHunter(2002)最早提出了生態旅遊足跡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時空範圍內,與旅遊活動有關的各種資源消耗以及吸收其產生的廢棄物所必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即把旅遊過程中旅遊者消耗的各種資源和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吸收用被人容易感知的麵積進行表述。這種麵積是全球統一的,沒有區域特性,而具有直接的可比性。

國內學者也對旅遊生態足跡的理論意義進行了探討,楊桂華在研究了旅遊生態足跡的特征(生態消耗性、主體確定性、標準統一性、時空有限性)和類型(旅遊產業生態足跡、旅遊部門生態足跡、旅遊目的地生態足跡、旅遊企業生態足跡、旅遊產品生態足跡)的基礎上,探討了旅遊生態足跡的四大功能意義:對旅遊主題——旅遊者的環境教育功能,對旅遊客體——旅遊目的地生態消耗的衡量功能,對旅遊媒體——旅遊業的生態效益的評價功能以及對旅遊載體——旅遊環境的測度功能。

此外,學者章錦河依據生態足跡的理念,將旅遊生態足跡簡要界定為:某區域支持一定數量旅遊者的旅遊活動所需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麵積。

(二)生態足跡模型計算方法

旅遊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可以借鑒生態足跡較為成熟的方法。生態足跡分析方法的指標基礎是生態生產性土地概念,即用生態生產性土地代表自然資本,使各種繁雜的自然資本項目之間容易建立等價關係,從而便於計算自然資本的總量。在生態足跡分析方法中,根據生產力大小的差異,將地球表麵的生態生產性土地分為6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