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章 可持續旅遊與生態旅遊理論3(1 / 3)

(三)特點

國內多數學者認為生態旅遊具有自然性、保護性、參與性等特點。

(1)自然性

自然性主要表現在旅遊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原始自然性和生態旅遊者的自然性兩個方麵。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而言指旅遊者所到的旅遊區域具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地理位置偏僻,人口相對稀少,交通條件落後,工業化進程慢,保存了相對完整的自然生態環境係統;其次是指在生態旅遊區域內具有獨特的曆史和現實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著純自然原始狀態的係統,這對於旅遊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旅遊者選擇去某地旅遊的共同心理特征就是為了了解、觀察、體驗有別於他們本土文化模式的異域文化,差異越大旅遊吸引力就越大。生態旅遊者的自然性指的是其旅遊對象和旅遊服務的自然性。旅遊者傾向於體驗原汁原味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特色文化,並且在旅遊過程中的吃、住、遊、娛、購等環節,對接受的服務項目要求原汁原味、自然。

(2)保護性

保護性是生態旅遊區別於傳統旅遊活動的最大特點,也是生態旅遊的核心所在。生態旅遊在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強調保護曆史遺留下來的人類自然和文化遺產,生態旅遊保護性的實質是旅遊者和旅遊業行為要尊重保護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其保護性體現在現代旅遊係統的各個方麵。

對於旅遊開發規劃者而言,保護性體現生態旅遊產品開發中,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進行旅遊產品開發設計;對於旅遊開發商來說,保護性體現在充分認識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規劃開發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於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範圍內的旅遊利用,杜絕短期經濟行為,尋求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效益的持續協調發展;對於旅遊主體的旅遊者來說保護性則體現在環境保護意識和旅遊者自身素質上,珍視自然賦予人類的物質及精神價值,使保護生態旅遊資源及環境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對於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關係而言,保護性體現在對當地產業結構進行合理有效的規劃和布局,謀求當地持續長久的經濟效益。

(3)參與性

生態旅遊的參與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生態旅遊可以讓旅遊者親自參與到自然與文化的原始生態係統之中,置身於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切身體驗並領會生態旅遊的奧秘和神奇,培養熱愛自然、保護自然、探索自然的高尚情操,這有利於自然與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同時,通過參與來保證旅遊者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曆和充分的旅遊體驗;另一方麵,生態旅遊是旅遊者、旅遊地居民、旅遊經營者和政府、社團組織及研究人員廣泛參與的一種旅遊活動。所以,生態旅遊還要求上述這些人們廣泛參與生態旅遊開發的決策與管理,從而提高開發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民主性,有利於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此外還因為生態旅遊是與當地居民利益攸關的活動,具有“維係當地人民生活”的內涵,社區參與可使居民從旅遊業中直接受益,同時渲染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圍,增加了當地的吸引力。

此外,生態旅遊還具有高品位性與普及性:在生態旅遊開展初期,參與者多為特定族群,一般來說是具有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養的人。但近些年來,生態旅遊卻表現出正朝著普及化的方向發展,參加生態旅遊的遊客已不僅僅隻限於有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上層人士,越來越多的普通工人、職員、學生等都加入到生態旅遊的隊伍當中。

(三)原則

為進一步說明生態旅遊的概念內涵,在與傳統大眾旅遊比較的基礎上,許多學者對生態旅遊的原則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說明。如Wight認為,生態旅遊應遵循九條原則:·不使自然退化,並以環境負責任的方式予以開發;·提供參與性和有啟迪的體驗;·涉及到當地社區、政府、非政府機構、產業和旅遊者等利益相關方教育;·綜合各方麵對資源價值的認識;·建立資源有限的意識;·促進各方麵對生態旅遊的理解和支持;·促進各方麵的道德責任感與行為;·提供對資源、當地社區和行業的長期益處;⑨生態旅遊經營應該確保基本的、對環境負責任的實踐。國際生態旅遊協會則在其所確定的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了七項生態旅遊基本原則:·避免可能對目的地自然與文化環境特色和整體性造成的各種負麵影響;·教育旅遊者認識到保護的重要性;·將收入直接用於自然區域的保護;·為當地社會帶來經濟收益;·強調旅遊規劃和可持續增長的必要,努力確保旅遊不超出社會和環境的承載力;·通過強調使用當地所有的設施和服務,將較高比例的收入留在接待地;·要依賴於那些與環境相協調的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