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發展迅速的“綠色環球21”標準體係是當今全球旅行旅遊業公認的內容更廣泛的國際性標準體係,其涵蓋生態旅遊、旅遊地設計和建設、旅遊社區以及旅遊企業等四方麵的內容,實施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旅遊組織對環境和社會的責任感以及讓公眾了解該組織對環境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承諾。其中的生態旅遊標準是基於11項原則,製定了一係列的可測定的指標,以評定生態旅遊產品在環境管理方麵的表現和如何認識真正的生態旅遊。這11項原則是:生態旅遊經營者公開承諾遵循生態旅遊原則,並納入管理體係,以確保實施;生態旅遊要求遊客親身體驗大自然;給予旅遊者直接體驗自然的機會,提供遊客了解自然、欣賞自然和娛樂自然的途徑;在生態可持續和了解潛在環境影響的基礎上,確定合適的生態旅遊經營方式;生態旅遊產品在經營管理方麵采取生態可持續的實踐,保證經營活動不造成環境質量下降;要對自然區域的保護有直接貢獻;生態旅遊應該不斷為當地社區作出貢獻;應尊重當地文化、認識當地文化的敏感性;生態旅遊產品應滿足或超出遊客的期望;進行負責任的市場開拓與營銷;生態旅遊產品對自然、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影響達到最小化。
三、評述
作為旅遊的一個分支,生態旅遊對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從其產生起,就引起有關學者的關注,但是真正得到重視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事,從那時起,生態旅遊成了許多學科研究人員共同關心的課題,並出版了相當數量的論文與專著。據Weaver統計,截止2006年底,全世界用英語出版的生態旅遊期刊文獻超過400多篇。我國有關生態旅遊的文獻2000年以後也頻頻出現,經中國期刊網(www.cnki.net)檢索顯示,2000~2007年我國發表以生態旅遊為關鍵詞的中文核心期刊文獻有829篇。
國外生態旅遊的定義較為嚴格,限定在自然區域中進行,而我國學者對生態旅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存在概念泛化的現象,給生態旅遊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帶來不便,現在比較傾向把生態旅遊作為一種特殊旅遊產品來培植與發展。研究的區域集中在欠發達國家與地區,主要原因是這些區域生態環境原始性相對較好,文化也有地方特色,經濟上相對貧困,地方政府把生態旅遊作為扶貧的重要手段,而且這些區域旅遊與環境的矛盾相對比較突出。
與理論研究相比,實證研究偏少,而且理論研究的成果常常缺乏操作性,很多的研究局限於生態旅遊概念的討論,而生態旅遊產品的開發研究上還較為匱乏,由於生態旅遊又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行業,所以生態旅遊的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同等重要。生態旅遊的規劃與管理是生態旅遊研究的重要內容,是生態旅遊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的橋梁,應當引起重視。目前在生態旅遊規劃與管理在國家、區域和景區層次上都有實踐的需求,相應地,在規劃的理論與方法、管理的內容與策略有不少的探索,但主要集中生態旅遊區這個層次,事實上,不同的規劃範圍其方法有所區別,考慮的著眼點也不一樣,而且對發展生態旅遊的作用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對國家、區域等層次上生態旅遊規劃進行專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