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 遊客凝視理論(3 / 3)

關於大量化旅遊對環境影響,社會品味可能對造成環境破壞的遊客產生社會優越感之意,這是階層、世代的政策或是種族、國籍的政策,也與浪漫式的凝視有關係(Urry2002)。專業的意見者(例如老師)大部分是中產階級人士,他們常常對於身份地位和物品有浪漫式需求,因此這浪漫式的態度(例如文章前述已討論過的孤立凝視)影響旅遊讚助商如何作廣告。另外,遊客對環境影響在於對旅遊鼓吹保育區建立。部分環境是人造的,所以不能單獨使用自然的概念去規範保育,保育態度應該包括有環境協調美感的美學保育、如何以科學方法保護具體環境的科學保育、以及保護某地區特殊生活形態不被外界幹擾的文化保育(Urry1995)。在大量遊客增加參觀環境的需求上,這些保育概念可能彼此有相抵觸,例如企圖為了無修飾的美學與文化保育所做自然過程的改變,這可能與科學保育的認知相反。

環境太平凡,每個地方看起來一樣,潛在的遊客在視覺上發現沒有明顯不同的場所,不同於平時生活的體驗,這是無吸引力的。文章前述已提過“遊客凝視”重要的現象在於尋常與不尋常的分割;所有的景物,包括知名的場所,明顯地可成為不尋常,但是沒有視覺差異的環境在某程度上是不太可能被遊客消費。雖然具體或人造的氣氛可令人歎為觀止,但是我們要了解遊客的知覺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有時候某些環境即使有截然不同的改建,還是無法改變他們的本質。

“遊客凝視”也漸漸地被標示化,因為有些市場業者辨認某些事物和場所是值得我們來凝視,這樣的標示化辨認鮮少呈現出遊客觀點,結果影響大部分遊客集中在非常有限的場所(Urry2002)。我們應該避免這樣的趨勢;設限遊客在少有選擇性的旅遊聖地,以及太多宗教式事物讓他們凝視,在近年來這趨勢已開始發生了,特別是關於文化遺產旅遊式的發展。但是另一方麵,標示化可以設計來幫助一般民眾會合旅遊景點,造成大量人潮凝視他們,這是文章前述已提過遊客會合某特定場所享有聚合性的凝視。

或許日後對“遊客凝視”理論可由下列幾個方向來分析:

1.所有“遊客凝視”仰賴可以界定它們成為不尋常的場所及事物,這界定的過程依靠旅遊政策來補足。

2.尋常與不尋常之間的界定是視覺與環境互動過程,視為不尋常的事物特別可能需要一些公認性,並且遊客對於凝視的關係更需要在細節與深思熟慮上作“視覺消費”分析。

3.科技已經侵入尋常與不尋常之間的界定,影響遊客對景觀場所取舍凝視的自然氣氛。旅遊不再是一個休息或是平時生活的逃離,而是提供了一個相反平時生活鎖事與追尋自然場所的活動。因此,恢複平時生活熟悉與規律成為愉快旅遊體驗後的必要結果。

4.旅遊動機中對真實性的要求已低落,可轉換一般民眾不同生活型態的事物漸漸視為旅遊資源。遊客活動需要持續前進不停的改變;訴求哪裏我們的視覺已消失,哪裏場所及事物呈現符號構造,以及在哪裏“視覺消費”可以得到最大的滿意程度。

5.文化本身將漸漸地成為凝視景物,例如文化遺產已經吸引了大量的遊客,然而城鄉景觀、偽擬旅遊景物、及轟動注目事件對遊客也可視為某種文化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