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海洋意識——中國走向海洋強國之魂(二)(3 / 3)

第二,樹立正確的國土作用觀

陸地國土產金出銀,無可非議。同樣海洋、海洋國土也不遜色於陸地,也出金產銀。人類幾千年的利用海洋實踐和幾百年的開發海洋實踐已告訴我們並還在繼續不斷地告訴我們,海洋的作用、海洋的價值、海洋資源的價值,絲毫不遜色於陸地的作用和價值,而且將有可能超過陸地對人類生存發展作出的貢獻。有資料披露,現在人們知道的100多種元素,能在海水中找到的就達80多種。前麵講過,海水中的鈾資源含量,約達45億噸,相當於陸地儲量的4000多倍;銀總儲量為5億噸,相當於陸地總儲量的7000多倍。隨著海洋、海水養殖科學的飛速發展,1畝海麵的產值相當於陸地10畝耕地的產值,已沒有人感到意外或認為是天方夜談。

第三,樹立正確的海洋作用觀

“海洋誤國,還是海洋強國”,到底誰正確,已沒有必要去爭論,因為一部人類與海洋發展史和世界各國發展史已充分證明,海洋可以誤國、海洋也可以強國,其關健在於,怎麼去認識,怎麼去利用。據不完全統計,今天全世界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30多個屬於內陸國家,其他國家都屬於臨海或屬海島國家。縱觀這兩大“陣營”,我們均可明顯地看到內陸國家大都不發達,有許多還是相當不發達國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理條件不利,閉塞而不臨海,得不到海洋的恩惠。而臨海國家大都比較發達,甚至成為非常發達的國家。海洋成為許多國家強國的重要條件、甚至是決定性的條件。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是大家都已十分熟悉的海洋強國,如果他不臨海,可以肯定地說,英國的曆史將要重寫。當然,臨海的國家,也不完全一樣,盡管有的臨海國家同另一個臨海國家環境、條件、基礎都相近,但其發展情況相差懸殊,有的成為海洋強國,有的則不然。當然,這其中也有不可比的條件,如有的實行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等等,但得益於對海洋作用的最充分的認識,不能不說是成為海洋強國者一個極重要的因素。

曆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臨海的國家,認識了海洋、用好了海洋,其發展就快。反之,認識不到,甚至把“海”、“海洋”認為是“海妖”,是“魔鬼”、認為“吾國落後挨打,責之因靠海也”、頒布聖旨“片板不許下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這種心態,對待自己“身邊”的海洋,不落後、不挨打、不亡國豈不怪哉!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和國家在國防上注意加快海軍建設,經濟建設上注意開發利用海洋,已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尤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提出了改革開放、沿海開放的偉大方針。這一方針,已收到了巨大的成效,“中國正在走向海洋強國”!“中國正向海洋強國走來!”這一方針,受到人民熱烈擁護,原因也就在這裏。改革開放、沿海開放、走向海洋,是我們國家強大和強盛的唯一道路啊!

第四,樹立正確的國防觀

“國防”這一概念,同“國土”概念一樣,是隨著階級、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他也將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和變化。如奴隸製國家時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國防,就是一個邊界,邊防的問題。人類社會進入中世紀以後,直到19世紀初,由於“領海”概念的出現,臨海國家的國防除了過去的邊防外,又包括有海防,而海防主要是有一個領海問題。而今天臨海國家的國防的內容同以往又大不一樣了。他的國家的國防應包括有陸邊防、空防、海防,而海防除了有領海、還有領海以外的毗連區、專屬經濟區;有大陸架的國家,還應包括大陸架。同時還應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已明文規定的、國際管轄海域是“人類共同繼承的財產”、全世界各國均享有的利益和海洋權益的所屬一部分。

第五,樹立正確的海防觀和海軍作用觀

早在建國之初,毛澤東同誌就指出:“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時間裏,我們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也曾數次講到,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有18000公裏的海岸線,為了有效地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要建設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鬥力的海軍。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這些指示,不僅為我海軍建設指明了方向,而且在我海軍建設中將有長期的指導作用。因此,這一指示對於我們實現國防現代化仍然是適用的。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過去在貫徹這一指導方針的較長時期,是把重點放在“海防安全”、放在保衛“18000公裏的海岸線”的安全與安寧上,而對於如何維護國家的海洋資源和權益則認識不夠。這主要是受當時生產力還不很發達的條件限製的緣故吧。

然而,我國今天的海防已不單純是“18000公裏的海岸線”,我們海軍的主要任務也已不單純是個保衛祖國“海岸線”的海防安全,而更重要的是如何維護好“18000公裏的海岸線”以外,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鄰接這一線的300萬平方公裏的海洋國土和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國際管轄海域——人類共同繼承的財產》原則下,中國理應享有的海洋利益和海洋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