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後記(1 / 3)

教育,令我欲罷不能

江澤民總書記在今年2月1日《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發表時,正值我的“大學教育係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龍門圓夢--中國高考報告》收筆之時,在近4年的關注教育之後,回頭認真學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我的感受頗多。文學本來與教育各屬一個領域,但當我走過百餘所大中小學校,采訪數百人之後,使我深深地感到文學與教育之間有太多內涵外延的交叉聯係。其實這本身就是客觀存在的,隻是這些年來我們的文學創作者可能不同程度上

忽視和忘卻了文學原本的特殊功能而已。

我第一次寫教育是受命於團中央要搞“大學希望工程”而進行的一次有關大學貧困生生存現狀的調查采訪,就是後來發表的長篇報告文學《落淚是金》。這部作品在發表之後所引起的反響以及打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官司都是我沒有想到的,可以說都是在我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我不得不去接受了一方麵是社會性的讚譽和反響,另一方麵是一場莫名其妙的法律糾紛。這場本不該出現的官司整整打了一年多,給我個人心理和精力上造成的損害非當事人所能感受,最後還是北京市高院還了我和作品的清白,在此我不想對此多言。我想要說的是這幾年來當自己無意間把注意力投向中國的教育問題之後,想不到我從此再也拔不出身了。《落淚是金》用去了我斷斷續續的整整一年半的采訪和寫作時間,它讓我走了40多所大學,直接與300多名當事人進行了心靈上的對話。可以想象一下這其中的勞苦。令我想不到的是作品發表後,竟然又不得不走了40多所大學--這回是他們邀我去作報告,同時先後又為300多位貧困大學生牽線搭橋--好心人太多了,到現在我仍然經常接到那些讀了《落淚是金》後的好心人要求通過我給貧困大學生獻愛心的信函與電話。從《落淚是金》的最初采訪到發表之後引發的全社會的獻愛心熱潮至今,雖然花去了我很多時間與精力,但我深感欣慰的是親身感受到了作為一名作家寫了一部有益於社會的作品後所擁有的全部回報:全國數以萬計的貧困大學生因《落淚是金》而獲得了各界的幫助,僅北大、清華、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首都的十幾所高校先後收到社會捐助幾百萬元;更主要的是《落淚是金》使生活在今天的人們清醒地明白了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有為數不少的人仍過著非常艱難的日子,應當用熱情和真誠之心向那些有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們伸出援助之手,

這是其一。其二是因為這部作品,使我成了很多大學生、中學生,甚至是小學生們的好朋友了。現在和我有通訊聯係的人中,絕大多數是這些學生,今年元旦和春節期間,我接到最多的問候還是來自校園的大學生,人數之多叫我難以統計。直至今天,我的周末和星期天公休時間仍常常被學生們“搶”去。他們中有我作品中的主人公,更多的是《落淚是金》的讀者,我們彼此都成為很投機的朋友,他們在學習、愛情、家庭出現問題後都願意與我探討,甚至連打工、就業這一類事都成了我們交往的內容之一。我的第三個收獲,也就是他們使我深深地“陷進”了教育領域,有了“大學·教育”三部曲的創作打算,這一部長篇報告文學《龍門圓夢--中國高考報告》便是我最新的收獲之一。

與《落淚是金》很大不同的是,這部“高考報告”的產生過程,可以說是無數學生和家庭及老師們共同參與的集體成果,因為《落淚是金》的采訪對象幾乎都是相關組織和學校安排的,而此次寫高考問題時,幾乎沒有一個采訪對象是經哪個組織或單位指定的,在我所采訪的近百個家庭、幾十所學校和數百名學生中,差不多清一色是他們一聽說我要寫“高考”後就主動或者心甘情願擠出時間向我傾吐心聲。有些事我現在想起來仍感激動,比如在深圳,在北京,在南京,我就幾次碰到過一些學生和家長放棄了自己的工作與學習時間,坐下來向我訴說他們曾經或者正在經曆的高考過程及其對此的諸多見解。浙江、新疆、湖南等地有四五個中學生,在過去的一年多裏始終不斷地為我提供他們自己或家庭、學校經曆高考的一件件正在發生的鮮活材料。深圳的一位家長為了讓我更真切地了解、體味“可憐天下父母心”,把自己與正在念高中的女兒兩年間的通信都寄給我看。當我寫到恢複高考那一段時,許多如今已在各種重要崗位擔任領導職務或者已經成名成家的當年的考生們,都熱情坦誠地伸出了友誼之手……每每想到這些,我都會把全國人民對上大學的那份情緣,聯係在“圓夢”這個題目上。在這部“高考報告”形成小樣稿時,有幾位朋友說《龍門圓夢》的名字沒有《落淚是金》好,希望我換個題名,可是我堅持用它。為什麼?因為我覺得中國的千千萬萬學子和他們的父母親,包括無數學校的老師與校長們,為了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學生能上大學而表現出的那種強烈情懷與全身心的投入,使我覺得他們的追求,他們的付出,完全是一種超越現實和客觀世界的精神境界,是一種生死卜命、欲抑難控的夢境。這樣的夢境,不是普通力量所能輕易達到和進入得了的,它需要艱難的甚至是極其痛苦的,又常常是靠無望之中的一點一滴、一步一挪、一片一塊地連接拚湊而圓合的--圓夢的過程,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也是最艱難和最痛苦的過程。那些在千軍萬馬闖獨木橋的“高考大戰”中的成功者和失敗者,不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