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第一次聽射雕的故事時還在上小學,鄰居,一個采購員,晚飯後會給我這們些小屁股們說書,有的時候講的是他在外麵跑采購的趣事。
江南的農村樹多,夏日,晚飯後,幾個小屁股拿著自家的凳子圍坐在一起,聽叔伯爺爺們講各種各樣的故事,鬼怪誌異。比如白胡子的老頭子,那可能是天仙配裏的土地爺,也有可能是某個鬼故事裏的老鬼。
采購員這是七八十年代做銷售做市場人員的統稱。我們村裏出過幾個采購員,我父親也是其中之一,鄰居中還有三人也是采購員。後來我才知,我父親本人是一個極好的采購員。他曾是我們村裏第一騎上自行車的,我們家也是第一個用上電風扇的。
“那銅屍鐵屍武功極高···。”
多年後流浪到南洋,結交了一幫當地的華人朋友,閑來無事常會和他們在一起喝酒閑聊。
男人酒桌上的話題,總是假大空為主,情色的內容個個歡迎。特別是當一幫參差不齊的人圍坐在一起時,不是自誇,便是罵娘。可罵遠在天邊的國際形勢,可罵高高在上的國內政要,等等等等。
作為華人,他們還對中國感興趣,不隻是當前的中國,還有古代的中國。
“Jim那你說,韋小寶那些老婆是怎麼回事···。”
說實話我真不知韋小寶那些老婆是怎麼回事,這得問金庸金大俠。
“那射雕呢,郭靖楊康可是水泊梁山好漢的後人,我聽說丘處機可不是假的,曆史上真的有的。”
水泊梁山是有的,古代中國多湖泊,到處有大澤,可惜的是,後來這些自然水係慢慢都沒了,淹沒在曆史長河中,除了自然因素還有人為的。後來的圍湖造田,填了不少。
至少丘真人,是有其人,不過,他是不是武功如此厲害,我就不知了。
“Jim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們那個時代,有華校和英校,當地還有一些人懂中國的曆史,後來華校越來越長,大家都隻能去讀英校了。”
是呀,南洋一帶能讀到大學的華人他們不學中國曆史,即使是學,也是英文的,也是選修的課程,除非那些曆史專業的,還得是專治中國曆史的人。
隨著中國的崛起,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是有一種自豪感,也有很多人對中國的曆史有點興趣,聽人講故事要比自己看書來的快,若是有影視作品那更好。於是,南洋一帶那些對中國曆史有興趣的人,他們的中國古代曆史知識主要來自於台灣、香港和中國的影視作品。
“Jim,金庸到過新加坡噢,他還在這裏辦過報紙呢。”
沒錯,金庸,原名查良鏞。那可不是查字典的查,而是讀胡子紮人的“紮”。南洋一帶華人的姓名在翻譯成中文的時候,並不是用中國大陸的那套拚音係統,更多的是你怎麼讀名字,就用字母去拚,當然他們是按著普通話發音來組織字母,而是按他們最習慣的方言。於是同一個姓,廣東人、福建人、客家人、海南人他們的拚寫方法都不兩隻。
金庸是個很有名的人物,他有很多頭銜,如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等,另外,金庸還可以說是中國的一位非正式的高級政府官員,他擔任著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在香港地位也不低,是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在金庸出任多個中國大學的名譽教授之後,曾任中國浙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又多了個教育家的帽子。
金庸出名的武俠小說共有十四部,他本人寫了個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另有一部短篇的沒有收進去,那就是《越女劍》。我讀書的時候隻知道金庸與古龍、梁羽生和溫瑞安也稱為武俠小說的四大天王。
“Jim呀,我們知道《四大名捕》那個古龍也知道,可梁羽生還真的不大熟悉呢。”
“金大俠和黃霑(已逝)、蔡瀾、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又一位補充。
金庸祖籍為江西省婺源縣,本人出生在浙江海寧。查家為當地名門望族,後來簡單查過一下金大俠的家底,很吃驚的發現,他居然是查慎行的後代。查慎行是康熙年間的人物,隻記得他是個出名的詩人,應該是上學那會學過他的詩作,嗬嗬,可惜的很,現在隻記得個名字,背不出那些詩篇了。
我查到金庸家史裏說,查家最鼎盛時期就是在清朝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為首查家一門叔侄共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
中國古代人要做官就要讀書還要參加四個級別的考試,在中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製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大約有十一萬人,也就是說每年考取進士的八十多人點,當然了,古代科舉並不是年年都考。查家居然同時出了七個進士,還有叔侄兩人當上翰林學士,由此可見,查家是個大家庭,人丁不少。翰林在清朝是負責編修國史,記錄皇帝言行,給皇帝講課,以及幫著草擬重要文件,可算是做大官的搖籃。
“古代人上學考試出名還真不容易呀。”有人調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