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1 / 3)

2005年1月18日,是我軍解放一江山島渡海登陸作戰勝利50周年的紀念日。這是個值得祝賀的日子,因為,在50年前的這一天,我軍實現了陸、海、空諸軍(兵)種聯合渡海登陸作戰的首次實踐。這次戰鬥,在我軍發展史上占有嶄新的一頁,是我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裏程碑。在過去的戰爭年代裏,無論是打破蔣介石的五次圍剿,還是堅持八年抗戰,打敗日本侵略軍,以至三年解放戰爭,消滅了國民黨800多萬軍隊,解放了全中國,都是靠“小米加步槍”,以單一陸軍來戰勝強大敵人的。全國解放以後,我軍有了很大發展,於1949年11月至1950年4月,先後組建了空軍和海軍領導機關,從此,我軍正式有了空軍和海軍軍種。但是,陸、海、空諸軍(兵)種聯合作戰,一江山島之戰是我軍曆史上絕無僅有的。時值一江山島解放50周年之際,作為解放一江山島戰鬥的參加者,回顧一下這次具有曆史意義的戰鬥經過,對發揚我軍光榮傳統,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軍事家的組織才能和指揮藝術,狠抓我軍現代化建設,恐不無意義。

我陸、海、空三軍首次聯合作戰,解放一江山島的意義在哪裏呢?

大陳列島戰役的一江山登陸戰,是我軍首次實施的陸、海、空聯合渡海登陸作戰。它的成功,與浙江沿海其他島嶼的先後解放,關係密切。因此,為烘托三軍首次解放一江山戰役,再版時,對解放浙江沿海島嶼的一些戰例,作了簡要的敘述,用以展示我軍在渡海登陸作戰中向現代化進軍的步伐:開始由單一陸軍渡海作戰解放舟山群島;繼而由陸、海兩軍並肩作戰解放台州沿海島嶼;再以陸、海、空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解放一江山島。

曆史是—首時間寫在人類記憶上的回旋詩歌。

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誌領導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推動中華民族向前大步邁進。

在我國曆史上有過四大發明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由於近代反動政府的腐敗無能,使中華民族淪為“東亞病夫”。

正當全國人民奮起抗戰趕走了日本侵略軍,大好河山急待重建之際,國民黨反動集團又背曆史車輪而動,瘋狂地發動了全麵內戰,把苦難的中國人民重又推到了戰爭的深淵。盡管他們在軍事力量上數倍於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還在美國機械化的支持下,但國民黨不得人心,將驕兵逸,紀律敗壞,軍無鬥誌,注定了他們必然失敗的命運。

我人民解放軍轉入決戰階段的“淮海戰役”、“蔣氏引退”和“渡江戰役”,就好似蔣家王朝覆滅之前的三部曲,而1955年1月18日,我陸海空三軍首次聯合解放一江山島的渡海登陸戰,是對國民黨集團的又一次致命打擊。現分述如下:

淮海戰役是敵我雙方你死我活的決戰。1948年11月6日,我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集中22個縱隊及兩大解放區的一部分地方武裝,共60餘萬人,發起的規模空前的一次戰役。

為了統—指揮,中央軍委於11月16日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任書記,領導華東和中原兩大野戰軍的行動。

國民黨把淮海戰役叫作“徐蚌會戰”,投入3個綏靖區、5個兵團近30個軍和地方雜牌武裝,達80餘萬人,加上美械裝備和飛機、坦克、大炮,還有工程兵和化學兵等,真是下了最大賭注。

淮海戰役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月6日到22日,我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全殲國民黨第七兵團,兵團司令黃百韜負傷後自戕;國民黨第三綏靖區馮治安部所屬兩個軍(三個半師)的23000多人在台兒莊、棗莊地區起義,107軍軍長孫良減在睢寧率部向我華野二縱隊投降。第一階段共殲敵18萬人;中原野戰車主力把由平漢路東援敵的十二兵團阻止並包圍在宿縣西南的南坪集地區。

第二階段,從11月23日到12月15日,國民黨第十二兵團的12萬餘人,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被全殲,兵團司令黃維被俘。這時,蔣介石見淮海戰場大勢已去,急令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南逃,卻又被解放軍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青龍集、陳官莊一帶。

杜聿明率領的三個兵團30萬人,是蔣軍之精銳,可謂蔣介石的嫡係部隊,杜聿明等又是蔣介石的心腹將領。因之,當其被解放軍包圍在以陳官莊為中心的一個不到20華裏的圈子裏,危在旦夕時,蔣介石心急如焚,似熱鍋上的螞蟻,真謂“極日千裏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