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階段是從1949年1月6日華東野戰軍向被圍困的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開始的。經過4天激戰,國民黨第二、第十三兩個兵團被全殲,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被俘,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被擊斃,唯有第十三兵團司令李彌隻身逃脫。至1月10日,規模巨大的淮海戰役全部結束。
在戰役中,我軍靠“小米加步槍”和“土飛機”“土坦克”,經過浴血奮戰,曆時66天,殲敵5個兵團的22個軍,計55.5萬餘多人,贏得了輝煌勝利,創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
蔣家王朝搖搖欲墜之勢已徹底暴露。這時,國民黨內部的派係矛盾和鬥爭已白熾化,其部下公開致電要求蔣介石“下野”,迫使他不得不再次拾起“以退為進”的慣用伎倆一一“引退”。
蔣介石在他統治的22年中,曾三次下野。這次也與前兩次—樣,仍是交官不交權,幕後指揮,伺機東山再起。
1949年1月23日,蔣介石宣布“歸裏”後的第二天,他住進了其母的墓廬“慈庵”。此時,溪口小鎮取代了南京,成為國民黨新的指揮中心。蔣介石成了世界上最忙的閑人。
這位“閑人”都忙些什麼呢?
一、忙於控製軍政大權。他雖身居鄉裏,但溪口已設立了7座無線電台,國民黨黨、政、軍要員奔赴溪口請示總裁麵諭的人,不絕於途。2月16日,李宗仁在總統府宴請留京高級軍政要員閻錫山、於佑任、顧祝同等人。這次宴會一席未終,顧祝同先後接了三次蔣介石由溪口打來的電話。與“引退”之前無異。
二、忙於控製金融大權。最露骨的是1949年2月初,蔣介石親下手令,將中央銀行庫存的92萬兩黃金,銀元3000萬元,全部轉運台灣。蔣介石此舉,其實是拆李宗仁的台。
三、忙於幕後操縱兩黨和談。沒有蔣介石的認可,任何協定也不能簽訂。
1949年3月3日,國民黨和談代表團的首席代表張治中,在與我黨正式談判前,先到溪口會見蔣介石。就和談問題,請示蔣介石。因為沒有蔣的同意任何問題都是通不過的。
4月15口,我黨擬定了8條24款的《國內和平協定》。我黨和談代表團同時正式宣布:南京方麵是否願意在協定上簽字,必須在4月20日以前表明態度。
我黨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於4月16日,由國民黨和談代表黃紹竤和顧問屈武帶回南京。何應欽立即將這個協定呈送給蔣介石。蔣看後,氣急敗壞,竟說出一句不倫不類的話:“文白無能”,喪權辱國”。結果,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絕了我黨的和平主張。
這樣,1949年4月21日,根據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向江南進軍的命令,在總前委的指揮下,我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二路,以排山倒海之勢,一夜間就突破了長江天塹。被殘餘的國民黨勢力宣傳為“固若金湯”的長江防線,一夕間竟土崩寸解。
4月22日,蔣介石急忙飛抵杭州與李宗仁、何應欽、湯恩伯、白崇禧、張瑋等人討論如何應對危急。這時,滬寧線已被我解放軍切斷,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千裏戰線上,“國軍”不是被圍,就是後撤,南京危在旦夕。蔣介石為持久堅持鬆滬,伺機反攻,他命令把所有的部隊都撤到滬杭一帶,等待美國支援。
4月23日,虎踞龍盤的金陵古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風雨蒼茫,蔣家王朝終於作了古。
人民解放軍勝利突破長江天險後,我二野三兵團、三野第七兵團等繼續沿皖南的銅陵、宣城,和浙江地區向杭州、金華等城市進軍。
我21軍3個師直進杭州,部隊經過深入的政治動員:“敵人大崩潰”、“我們大進軍”、“江南人民大翻身”的口號鼓舞了廣大指戰員奮勇人踏步地前進,國民黨軍即土崩瓦解,潰不成軍四處逃竄。
大家滿懷高昂的戰鬥豪情,冒著高溫炎熱,沒有經過大的激烈戰鬥我軍勝利到達“天堂”時,那國民黨軍即驚慌地各奔南北,南過錢塘江和北竄上海,有些小股部隊幹脆就地等我軍受降。
5月3日,杭州這座以其湖光山色名聞遐爾的城市,在軍民響徹雲霄的歡呼聲中宣告解放。由於我軍進展神速和地下黨組織卓有成效的工作,這座美麗的城市完整地、未受大的破壞就回到人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