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8日,上海宣告解放後的第二天,我軍三野司令部根據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和華東戰場形勢的發展情況,命令第七兵團做好準備,妥為布置,於絕對有把握時發起渡海登陸作戰,解放舟山群島。
一、陸軍舟山群島渡海作戰
舟山群島在浙江北部近海的錢塘江與長江口的交會處,它是由大小300多個島嶼組成的,其中舟山本島為最大,東西長約30公裏,南北寬為20公裏,定海縣城即在其上。另有岱山、金塘、六橫、登步、桃花、大榭等島,大的長寬均在二三十裏以上,小的才數裏乃至裏許。群島麵積1200平方公裏,人口約47萬。島上盛產漁鹽,東南之沈家門為遠東三大漁市之一,每年漁汛四期,放洋漁船本地客邦多時可達12000艘左右。
人們洞悉舟山群島,不僅因為它是中國著名的漁業經濟區,重要的還因為它是中國南北海上交通的要衝,滬、甬、杭地區的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顯要,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曾由舟山入侵鎮海、寧波等地。
八國聯軍入侵我國時,侵占舟山4個多月。
我國大陸基本上解放後,國民黨也將舟山群島作為挽救失敗厄運、東山再起的軍事重地來經營。
7月下旬,國民黨軍組建了“舟山防衛司令部”,以原上海防衛司令石覺為司令,原國民黨浙江省主席周岩為副司令。他們把島上的部隊整編為第75軍和第87軍及搜羅海匪和遊雜部隊,6萬多人,擴建岱山機場,增調作戰飛機,加緊封鎖、轟炸和襲擾沿海地區,嚴重危害滬、杭、甬地區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寧波市繁華的江廈大街就在這時被炸毀燒盡;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也先後因蔣軍的封鎖和轟炸破壞,一度造成70%左右的工廠陷於癱瘓。解放舟山群島,無疑已成為我駐浙部隊的當務之急。
7月24日,我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和政治委員吉洛(姬鵬飛)在寧波22軍駐地召開作戰會議,傳達中央軍委和三野陳毅司令員關於發起舟山戰役的指示,分析了舟山群島地理條件和敵我雙方的情況,研究作戰方案。決定由第22軍並指揮第21軍第61師完成解放舟山群島的任務,由22軍“包打”大榭、多塘及舟山本島,61師“包打”舟山南部島嶼的戰鬥任務。
參戰部隊接到解放舟山群島的命令後,相繼進抵浙江鎮海至穿山半島和象山沿海地區,緊張進行戰前準備工作。
當時,參戰部隊絕大多數是北方人,不會遊泳,不熟悉水性的“旱鴨子”,有的連海是什麼樣子都沒見過。所以在征集船隻和水手的同時,參戰的指戰員爭分奪秒地組織進行艱苦緊張的戰前訓練,他們不僅突擊進行海上遊泳和救護訓練,還特別注重解決掌舵問題。對於渡海登陸作戰的戰術手段和指揮方法,經過演練後也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江南的酷暑季節,室外氣溫通常高達攝氏三十六七度,訓練場上更是熱不可耐,大家的衣服從早到晚都是濕漉漉的。
這期間,部隊的病號急劇增加,有30%左右的人得了夜盲症,50%左右的人患口腔炎,患陰囊炎的人也為數不少,患瘧疾的也很多。在內河練兵的部隊,血絲蟲病發病率高達50%~70%。但是,廣大指戰員憑著對人民解放事業的赤膽忠心,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困苦,冒著炎熱,不少人還忍著病痛,以頑強的毅力,堅持超強度訓練。
渡海登陸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在各級指揮員共同努力下,按渡海作戰計劃進行。參戰部隊經過一個月的日夜苦練,初步掌握了渡海登陸作戰的有關戰術、技術,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然而渡海船隻一時也難以籌劃齊全,吸取金門作戰的失利教訓,奉命任務順延,英雄一時無用武之地了。
這時,七兵團首長的決心報請三野和中央軍委批準後,下達了逐占外圍島嶼,然後攻占舟山本島的作戰方案。七兵團並於8月31日命令第21軍61師歸22軍指揮,共同遂行渡海作戰這個光榮的戰鬥任務。
第22軍軍長孫繼先、政治委員丁秋生決定暫在附近隱蔽待命,經過艱苦準備,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渡海登陸作戰的方案。
我22軍是一支擅長攻堅戰的英雄部隊,他們曾在華東和中原戰場上縱橫馳騁,屢建戰功,打得日本侵略軍和國民黨的王牌軍聞風喪膽。“洛陽營”、“開封模範突擊營”和當年的鐵道遊擊隊,都在這個部隊裏。61師是個紅軍師,戰鬥力很強的一支英雄部隊……。
首戰大榭島
大榭島位於穿山半島以南、舟山本島西南海域,是浙江陸地通向舟山本島的門戶。舟山戰役從這裏首先打響是不言而喻的。
據守大榭島的是國民黨軍第75軍19師所屬48和46團等1400多人。
大榭島與金塘島隔海相望。守軍自恃有大海作屏障,又有堅固的工事可防守,料定解放軍無法逾越。舟山防衛副司令周岩甚至狂妄宣稱:“共軍是不能從水上跑過來的”。
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從她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創造奇跡,這次也是硬從水上“跑”到了大榭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