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對年輕的夫婦幹脆來了個動手不動口,兩個人一齊把戰士拉了過去,強迫他坐上了自己的擔架。擔架已經起步了,那個戰士的頭還是一伸一伸的似乎想要跳下來。
麵對此情此景,誰不熱淚盈眶!
1月20日,在海門港,有上萬人擁擠在碼頭和街道兩旁,熱烈歡迎凱旋歸來的張愛萍司令和解放一江山的人民解放軍的一部分陸、海軍部隊。當載著勝利歸來的勇土的登陸艇駛到岸邊時,碼頭上立即響起了震耳的歡呼聲。
廣播裏響起了海門文化館廣播員楊素菊同誌的宏亮聲音:“解放一江山島的英雄們,我們熱烈歡迎您們!祖國六億人民在歡迎您們,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民在歡迎您們!”在碼頭上的歡迎人群都脫下帽子向勝利歸來的陸、海軍指戰員揮舞著。
鞭炮聲、鑼鼓聲響徹了海港。有的海員鳴著船上的汽笛向陸海軍指戰員致敬。停泊在海門的漁民們把鮮魚舉在空中揮舞著,用他們特有的方式熱烈歡迎勝利歸來的親人解放軍。
人民群眾想得很細,安排得也很周全。婦女們為勝利歸來的戰士們燒好開水,做好稀飯,把房間打掃得幹幹淨淨。青年學生和工人們自動地組織看護隊,給傷員洗臉、喂飯。有的戰士頭部受傷睡不好,他們就用手抱著傷員的頭,讓傷員休息。他們還用自己心愛的手巾一點一點地擦去傷員身上的血跡。看到傷員流血過多,學生們就要求獻血救親人。臨海縣中學和師範學校就有57名學生把自己的鮮血獻給了重傷員。
海門婦聯主任陳日初和支前模範陳秀花兩位老大娘和20多名青年女民兵組成的洗衣隊,日夜為部隊洗血衣,縫補衣服,燒火做飯,護理傷病員。海門鎮到處洋溢著擁軍支前、軍民魚水情深的感人場麵。
海門婦女、教師、學生等350人日夜參加護理傷員,路橋婦女張招雲、王玉珠等兩天兩夜未休息堅持給傷員喂飯,154名幹部群眾給危重傷員獻血20000毫升。
黃岩、路橋、澤國、海門等地群眾自動捐獻400多具棺材安放烈士遺體,表達他們對人民子弟兵的尊敬和愛戴。
回顧一江山島登陸戰鬥勝利的史實,使我深深地感到,它既是陸、海、空三軍聯合協同作戰的勝利,也是黨政軍民、前方和後方密切協同的勝利。切實做好後勤保障和支前工作,是奪取這次戰鬥勝利的重要保證。一江山戰役的勝利是與廣大人民的支援分不開的。一江山戰役,是黨政軍民共同譜寫的一曲前後方結合、軍民結合、團結戰鬥的勝利凱歌!
我軍首次組織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由於組織嚴密,作戰指揮和協同關係處理得非常好,所以參戰部隊都井井有序、有條不紊地按計劃完成了作戰任務。
在這次作戰中,我第5戰勤大隊,有30多艘機帆船和登陸艇直接擔任運輸任務。
在第2梯隊登陸5分鍾,我大隊參謀長黃懷虎率1中隊長蔡風橋和3中隊長潘岩柱及由10多艘船艇組成的運輸隊,裝滿著彈藥和物資分別在黃岩礁和山嘴村登陸,不到30分鍾把彈藥等物資卸完,以保證作戰部隊需要。隨後由我和政委唐玉懷在海門又組織了2、4中隊的20多艘船艇(2中隊副中隊長董可祿、4中隊指導員滕超),將大批軍用物資源源不斷運往南北一江山島。我們就這樣晝夜不停地把各種急需軍需運上去,把傷員和繳獲的物資運下來,任務非常緊張,指戰員們不顧疲勞,連續作戰,圓滿完成任務,受到林維先副司令的表揚。因運輸船艇不足,後續動員的幾十艘漁船也參加運輸工作,共運輸傷員和烈士遺體幾百人,後來華東軍區從上海征來的客輪也投入其中,才將600多名重傷員送南京軍區總醫院和安徽省當塗縣86醫院,其他傷員分送臨海、路橋、黃岩等野戰醫院治療。由於采取了上述措施,較好地完成了戰勤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