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三軍一江山島聯合登陸戰(15)(1 / 2)

來自上海的4名舵工、輪機工和帆纜工,戰前夜以繼日地搶修輪機。一個50多歲的老舵工,四天四夜幾乎沒合眼,一直蹲在機艙裏。戰鬥發起前,他們和戰士們緊緊戰鬥在一起,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負傷不下火線,堅持把登陸部隊送上一江山島。

浙江黃岩縣廣大民兵和群眾,為這次戰役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戰鬥期間,他們為部隊偵察敵情、運送傷員和彈藥物資且不在話下,他們還開展對敵宣傳,看管俘虜,站崗巡邏,保衛港口、油庫,管製壞人,維護社會治安,做了大量工作。

在支前委員會的領導下,他們組織了漁民支前隊、運輸隊、消防隊、救護隊、洗衣隊、碼頭指揮站、物資供應組等。

戰鬥打響後,支前委員會緊急動員,一個上午,黃岩縣就組成了一支4000多人的支前大軍,緊張地戰鬥在各個崗位上。許多有經驗的漁民民兵當了“炮船”的向導,直接參加這次戰鬥。他們冒著敵機的轟炸,克服了各種困難,努力完成任務,為解放一江山島出大力、流大汗,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擔負接收傷員和烈士遺體的5條漁船上的民兵和船工,堅持兩天兩夜不休息,連續13次往返於海門港和一江山島之間,把全部傷員和烈士遺體迅速運抵海門。

浙江海門鎮人民直接配合了這次戰鬥。

1月18日,當我們戰鷹投下的炸彈和炮兵部隊發射的炮彈在敵人陣地開花的時候,海門各個崗位上正在緊張地勞動的工人們,放下了工具,立即在預定的地點集合起來。

一個工人正在理發,聽到要支援前線,頭剃了一半就跑向集合地點。機關工作人員也有秩序地把工作安排好,等待著任務。放假的學生,自動留校擔負起光榮的支前任務。各居民區的婦女積極做好支前的準備。這一天夜裏,沒有一個人睡覺。

1月19日,一江山島解放的第二天清晨,海門鎮5個大小碼頭密密麻麻地擠滿了人。

人群中有白發蒼蒼的老大爺、老大娘,有年輕的姑娘,有剛剛戴上紅領巾的兒童,也有呀呀學語的孩子。

當我5大隊2中隊(在此次戰鬥中,該中隊的任務艱巨,傷亡較大,完成任務較好受到大隊表揚),第一艘戰艦載著光榮負傷的同誌靠上碼頭時,擔架隊和救護隊員們馬上就迎上去,真正做到了快抬、穩抬、快包、包好。有的把自己心愛的綢被蓋在傷員身上,小心地把傷員抬到醫院治療。

此時,人們一個個爭先恐後,擠上前去慰問光榮負傷的勇士們。有人雙手提著棉衣領子,像是隨時給人穿上似的:有人一手提著個紅漆的籃子,那籃子裏應有盡有,或是盛有碗筷、杯子,或是裝白糖、雞蛋、藕粉、糕點。

最為顯眼的還是當地的特產——留著過年的黃岩蜜桔,有朱紅的,有金黃的,有橙中略青色的,籃中發出誘人的香氣。隻要一見凱旋歸來的傷員,他們便會打碎煮熟的雞蛋,獻上桔子,衝好藕粉端上前去慰問傷員。

也有頂著紅漆盆子的,盆子裏放著已經拆開了紙包的香煙。反正,凡是打了仗從島上下來的戰士所需要的,他們全想到了。

大概是群眾自己訂下的章程吧,他們依照到達時間先後,依次站下去,形成了一條條由人流組成的通道,有的足足有一裏多路長。

大街上又是另外的一種情景,一堆堆、一簇簇,全是化了裝的慰問隊。

他們穿著綠綠的彩衣,那長長的衣袖在寒冷的北風中飄拂著。老師一遍又一遍向慰問部隊中的同學懇求:“同學們,回到屋子裏去加點衣服,這樣要凍壞的”。說了不行,他們就拉。但是,拉了誰誰也不依。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冷?解放軍還泡在海水裏打仗哩!”

當時我聽說有這樣一個精彩場麵:從船上走下來一位受傷的戰士左肩掛著支卡賓槍,右手吊在繃帶上,人們異口同聲要他躺到擔架上去。他呢,急得額角上直冒汗,反反複複地說道:“我的傷不重,用不著坐擔架”。但是,不坐是過不了這個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