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一江山島登陸戰勝利後的反響(3)(1 / 2)

經張愛萍將軍回憶,這次答記者問,主要是根據記者提出的問題介紹了一江山戰役作戰的主要經過。大體分為以下幾個問題:

一一我係首次三軍聯合作戰缺乏經驗,隻能從自己實際出發,如先奪製空、製海權;

——在陡崖峭壁登陸戰鬥的特點,即與灘頭登陸之不同:

——在轟炸一江山的同時,轟炸大陳本島,摧毀敵一切有線、無線、雷達通信聯絡,截斷其與台灣的聯係,使登陸一江山戰鬥結束或基本結束,台灣才知我軍對一江山登陸作戰;

——氣象工作者作出了極大貢獻;

——戰前隱蔽準備等等。

此外,當記者要求去大陳本島和一江山參觀時,張司令員告其那裏遍布美製塑料小地雷,並將繳獲的原在大陳本島周圍布設的小地雷2個送記者。記者大大讚揚張司令員的高度指揮藝術和戰鬥大獲全勝,譏笑美軍驚慌不敢應戰……。

2月25日,駐守南麂島的蔣軍突擊第6大隊,在我人民空軍轟炸下,被迫棄島撤逃。至此,浙江沿海所有島嶼即告全部解放。

從此,我南北海運商船在浙江海域通行無阻,萬隻漁船安全出海作業,沿海及全國人民熱烈歡呼人民解放軍取得的重大軍事勝利。

2月26日,《人民日報》對蔣軍從南麂山列島撤逃時的狼狽相作了如下報道:“國民黨軍從南麂山列島撤逃時出現一幅可憎的狼狽相。大沙嶴是島上國民黨軍撤逃時的起航點。蔣軍在撤逃時,把這個有30多戶居民的村莊燒成一片焦黑色的灰燼。在大沙嶴西麵的廣場上堆積著國民黨軍來不及帶走的各種軍用物資:幾千袋水泥和幾百捆鉛絲及修築副防禦工事用的鐵蒺藜等。

廣場南麵堆滿了拉鐵絲網用的木樁和鐵樁,西南角上全部是標有美國標誌的汽油桶和白鐵皮、屋架、玻璃、螺絲釘,以及建築活動房子用的二三百箱材料。

還有敵人準備在路上吃的印有“攜帶口糧”字樣的好幾百箱幹糧。

在廣場東麵三四百公尺方圓的大沙灘上,散棄著白色的碎餅幹、被海水泡成了漿糊的紙筒裝的掛麵和軍用棉衣、棉被、鐵鍬、洋鎬以及各種罐頭、油瓶、酒瓶等。海麵上還漂浮著國民黨軍的軍帽。

在通向碼頭的公路上,狼藉著國民黨軍遺棄的各種炮彈、子彈、手榴彈。碼頭上還亂扔著睡覺用的草席和滅火機、收音機、收發報機、救生衣,以及炮兵瞄準用的標杆,觀察用的炮隊鏡等。一艘擱淺了的登陸艇,他們也不敢等到漲潮時開走,而急忙用炸藥把它炸毀了。附近還有好幾門機關炮的殘骸和四門高射炮,在一門炮身已被炸斷的高射炮上,放著準備炸毀其它部分的炸藥,雷管還沒有拉火。

國民黨軍狼狽逃命時還急促地破壞了許多物資。他們來不及帶走的汽油,有的把油桶炸毀了,有的把油桶鑽了洞,使汽油漏光了。國民黨軍還把大量的豆油全部傾倒在大沙嶴地麵,麵積約有30平方公尺的一個土坑裏”。

浙江沿海島嶼全部解放後,我軍重點逐步轉移到對福建沿海之敵鬥爭。

這次一江山島三軍聯合登陸作戰成功,實現了軍委關於解放浙、閩沿海島嶼“由北向南”的戰略意圖——即從小到大,從實踐中訓練和鍛煉部隊,為解放大陳、馬祖、金門及台灣創造條件。

戰後,為了及時總結我軍首次渡海登陸作戰的經驗,根據軍委指示,1955年3月6日,華東海軍在上海水電路1號召開了一江山島參戰的陸、海、空部隊團以上幹部(福建軍區軍以上幹部)經驗交流大會。華東海軍司令陶勇主持了會議。戰役總指揮張愛萍到會,並講了話:“……我軍解放沿海諸島,特別是解放一江山島的戰役,是第一次組織實施陸海空聯合登陸作戰,當時,我們沒有這方麵的經驗,這個仗怎麼打?我們沒有照套蘇軍的條條框框,也沒有按照歐美那一套,而是從實際情況出發,經過周密的籌劃、計算,確定了自己的打法,結果打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