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邀參加了這次大會。記得,我們陸軍代表都住在上海大廈。會議開了11天。三軍參戰指揮員從不同角度,總結了首次三軍協同作戰的經驗,我們有不少同誌隻能做書麵發言。
與會同誌一致認為:此次戰役規模雖小,但參戰兵種齊全,組織指揮困難。戰鬥勝利後,我國人民揚眉吐氣,國際反響強烈,曆史與現實意義十分深遠。該戰役並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有明確的戰略意圖。我首次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是在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親自關注下的一次戰役行動,是根據當時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配合我國政治、外交對鬥爭——針對美、蔣《共同防禦條約》對一個“彈丸之地”一江山島小試“牛刀”。正如中央軍委電示第三條所指示的:“從小到大、從實踐中訓練和鍛煉部隊,為解放大陳、馬祖、金門及台灣創造條件”。
二、是個戰役的組織機構。他組織了華東軍區浙東前線指揮部並任命該軍區參謀長張愛萍為總指揮,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並下設“海前指”、“空前指”、“登陸”後方聯合勤務部及政治工作組。由兵團和軍的單位兩級指揮員任正、副指揮,直接參戰部隊1萬餘人。為了防止美軍可能參與幹涉,並有20軍大部、12軍、22軍、公安16、17兩個師等駐浙部隊為總預備隊。其規模非同一般……。
三、是戰術式的登陸。這次一江山登陸戰,直接登陸部隊隻有4個加強步兵營3700人。而登陸工具是“土洋結合”,以臨時征用部分民船不須換乘直接登陸。而作戰對象,係國民黨地方雜牌部隊——第4突擊大隊等1000餘人,但戰鬥力較強。也正如張愛萍司令員所指出的: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從實踐中摸索出一套“中國式”陸、海、空聯合渡海登陸作戰的方法。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一江山島戰鬥勝利後不久,浙江沿海島嶼全部解放。證明張愛萍論斷是正確的。
在會議結束的前天,會議代表還參觀了3月15日開幕的“上海蘇聯展覽館”,晚上觀看總政話劇團演出的“萬水千山”。
同年5月底,經中央軍委批準,為完成解放金門、馬祖的作戰任務,華東軍區組建福建前線指揮所,下設空軍“前指”和海軍“前指”和“登指”,統一組織準備與戰役指揮機構。葉飛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皮定均、聶鳳智、彭德清任副司令員,王德任參謀長。(不久,石一宸和周桂生先後調福建軍區任副參謀長和後勤部長)。
張愛萍同誌調北京任副總長後,仍分工主管福建沿海島嶼作戰的準備事宜。後來又多次舉行過較大規模的三軍聯合演習,均因情況變化,未能實現這一意圖。
1955年11月間,毛澤東主席視察上海黃浦江時,在“港申”號輪船上對華東軍區海軍副司令員彭德清說:“一江山島登陸作戰,打得很好!我軍首次三軍聯合作戰是成功的。”是對三軍參戰指戰員的最高評價。
三、一江山戰役的勝利鼓舞了全國各條生產戰線
一江山島三軍聯合登陸作戰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開展我海上運輸及為漁業生產安全創造條件”。
1954年5月的東磯列島作戰任務也是“為了鞏固我浙東海麵石浦一海門之間交通運輸和漁業生產的安全”。這表明我軍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保衛人民利益的堅強衛士。
在這次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以前的浙東海上航運及漁業生產狀況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從1955年3月15日《人民日報》第二版上,記者金鳳的“和平的航行”一文報道中,可以知道個大概。
她是1955年2月24日,在浙東海門港隨著裝滿稻穀種子支援安徽災區的“解放”號貨輪訪問的。這時,大陳島敵人剛剛撤逃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