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1日,我們訪問的第二天,又開通椒江至大陳的快速客輪,航程由三個半小時縮短到兩個小時。島上的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方便。水電充沛,通訊快捷,設施齊全。氣候宜人,景觀奇絕,島上森林複蓋率達56%,年平均氣溫17度,冬暖夏涼。在潮汐、洋流、風浪和海洋生物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高出海麵35米的“東海第一大盆景”的甲午岩,擬橫空出肚,挺拔怒濤之中。
大陳島將成為我國主要商品魚的生產、出口基地,東海石油開發的補給基地,國際避風港和旅遊勝地——北連普陀山,南望雁蕩山,西依天台山一一國清寺,還有“海上盆景”之美譽的大陳甲午岩,昂然挺立在波濤之中的奇峰,美景冠浙東。
美麗的大陳將會成為名符其實的“東海明珠”。有聞名的烏沙頭海濱浴場和風景如畫的屏風山、甲午岩、浪通門、高梨頭、下嶼龍洞等眾多海上奇觀。是一座集旅遊、休息、娛樂於一體,有戰爭遺跡和墾荒曆史將充實您的情趣。
大陳島既是繁忙的國家一級漁港,又是省級森林公園和海釣基地,更是度假旅遊的好地方。“大陳黃魚甲天下,海上盆景環球絕”的天然寶島。
三、椒江——海門的巨變
2003年10月10—15日,我隨空軍原司令馬寧及老戰士代表一行80餘人,再次赴戰地重新考察學習。受到了台州市委書記史久武、副書記周國輝和椒江區委黃誌平書記、區長高敏及台州軍分區邵誌華司令、羅潤海政委等熱情歡迎和接待。通過他們的介紹和參觀訪問,繼1995年參加40周年紀念時,又有新的巨變。現簡介如下,以饗讀者。
海門1949年6月25日,為我21軍62師解放,是浙江前線海防港口重鎮。在解放前是個商業性的消費城鎮,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大陸解放後又地處海防前線,國家很少投資辦工業,僅有竹木器加工廠、紡織、食品、釀酒、玻璃、鐵器生產等小型作坊。1949年農業總產值不到200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僅405萬元。百姓靠農、漁業和小生意謀生,年人均國民收入不到50元。
海門,曾歸屬溫州地區,後劃台州地區歸黃岩縣的直屬鎮。1980年7月經省政府批準建立海門特區,1981年7月國務院批準改設椒江市,是浙江省第一個縣級市。
由於椒江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1988年3月國務院把椒江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1990年9月國務院又批準海門港對外輪開放,海關等13個涉外機構建立。1992年8月,省政府批準設立椒江經濟開發區(現為台州市經濟開發區,32平方公裏,有200多企業落戶,年經濟總產值26億),1992年10月省政府又批準椒江農場為農業對外開發區和對外商成片土地開發區。
1994年9月16日,撤地建市(台州地委由臨海遷到椒江)為台州市,現更加速椒江城區的飛躍發展。今日46萬椒江人民,得益於黨的富民政策,安居樂業。擺脫了解放初期生活靠救濟,生產靠貸款,四世同堂住破房的貧困狀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2002年,全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801美元增到3086美元,財政總收入達11億元,城鄉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96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6000多元: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麵積分別達到26平方米和40平方米;在椒江城區建成了40多個住宅小區。當你走進草坪鋪地、綠樹成蔭的小區,似乎進入了一個大花園,使人們感到特別的舒心。區綠化複蓋率達到26%。區政府投資近2億元,建成了江濱公園、老年公園、兒童公園、中山廣場和白雲飛瀑等,給人們增添了休閑和旅遊場所。椒江的人文環境不斷優化,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先後榮獲全國和全省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體育先進區、全省教育強區等稱號。
椒江區原名海門,因境內的椒江穿城入海而得名,為浙江中部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陸地274平方公裏,海岸線長52公裏,人口46萬,屆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