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省、地、市黨政組織的關懷下,在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大陳島的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由於大陸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繁榮昌盛,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一國兩製、和平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求和平、求發展、求統一,符合台灣同胞的根本利益。至2003年10月,有大陳島90多位台胞回大陸定居,尋根祭祖,他們希望兩岸早日實現“三通”。
一、英雄的一江山島
英雄的一江山島,因一江山戰鬥重大的勝利而聞名中外。
一江山島是台州灣中的一個小島。眼下,40多年前守島的國民黨軍隊在“西方公司”經營下設立的工事和鐵絲網等,都已不複存在,隻有當年的永久性碉堡還清楚可見。由於島上既無樹木,又無淡水可供飲用,因而在一江山戰鬥勝利、大陳敵撤逃不久,我軍便撤出了一江山島,該島便成為“空白”島嶼了。同時也成為國內解放戰爭最後一戰的曆史遺址。
1955年1月18日,是我三軍首次協同作戰的勝利,在我軍現代化作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25年後,1981年一江山島被命名為“英雄島”(見《中國地圖冊》1983年第5版)。現在每年漁汛期,過往漁船常到這裏避風,成了漁民的臨時避風港。
彈指間,40多年過去了,如今島上已綠樹成蔭、青翠叢林。今日的一江山島己成了曆史名島,常有遊人慕名前來瞻望,無須多說,她與烈土們的名字一樣,萬古流芳。
為了紀念解放一江山島戰鬥,一江,成了光榮的名字,吉祥的名字,值得永遠紀念的名字。在60師參戰部隊的幹部中,有6人把孩子取名“一江”:他們是毛一江,178團副團長戰鬥英雄毛張苗之子;
方一江是在主攻營蹲點的60師青年科長方明之子;
李一江是60師部機要科長李映磯之子:
孫一江是178團2營主攻營營長孫勇之女;
平一江是178團2營主攻營政治教導員平濤之子;
還有一個叫魯一江的,那是當年參戰的上海作家魯山之子。
他們把一腔光榮感傾注到了下一代身上。他們把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希望寄托到了下一代身上。他們把這解放浙江的最後一役,把我軍第一次三軍現代化聯合作戰的勝利,在自己下一代身上作了曆史的定位!
為緬懷先烈,繼承先烈遺誌,1995年1月16日至18日,台州地委、台州專區、椒江市各界人民代表和南京軍區20軍,浙江省軍區、台州軍分區及當年參戰部隊的陸、海、空代表,以及當地參戰的各界的群眾近一千人,在椒江市隆重召開了紀念一江山島作戰勝利40周年大會。我有幸應邀參加了這次為慶祝一江山島戰鬥勝利40周年紀念大會,而聚在一起的老戰士們,回首當年,無限感慨。
當年他們參加一江山戰鬥時,不過30歲左右,可以說風華正茂,如今都已兩鬢灰白,進入古稀之年,原“前指”王德參謀長82歲了。因40年不見,有些人彼此都不敢認了。
紀念大會由台州地委書記主持,王德參謀長和代表先後講了話。張愛萍派他的秘書賀茂之大校到會並宣讀了張愛萍對大會的賀詞。他們介紹了該戰役的政治背景一一主要是打擊美蔣《共同防禦條約》參戰的三軍健兒默契配合、英勇頑強、前赴後繼的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一致高度讚揚了我三軍聯合解放一江山戰役的偉大勝利,以及這次戰後的重大意義,並懷念三軍烈土無私奉獻的精神!與會代表及當地群眾,前往一江山島烈士陵園悼念革命烈士,思緒萬千……。1月份,南方的天氣很冷,但大家心裏是火熱的。
這天,繁華的椒江市一片肅穆,市民們靜靜地站在寬闊街道兩側,目視著一支排列成四路的長長隊伍緩緩地走向烈士陵園,麵向烈士紀念碑,我們舉行了祭掃儀式。
在紀念塔基座陸、海、空三戰士塑像前,與會代表崇敬地獻上了花圈,大家為一江山烈士肅立默哀。在紀念館展覽大廳,參戰的老同誌激動地為大家介紹烈士的英勇事跡,朗誦著張愛萍同誌1959年親自給一江山烈土陵題詞的“《沁園春》——一江山登陸戰即景”的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