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風光,寥廊藍天,碧波卷狂。看騎鯨列陣,風馳電掣:雄鷹隊隊,雲擊翱翔:萬箭齊發,鳴鏑強弩;陸海空直蹈金湯。銳難擋,那製高點上紅旗飛揚。
遙望大陳、一江,雷聲震,濃煙列火光。憶昔諾曼底,西西裏島,衝繩大戰,何須鼓簧。“固若磐石”,峭壁陡崖,隻落得一枕黃粱。英雄讚,似西湖竟渡,又譜新章。
大家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了火與血的戰場。
烈士們的英雄事跡是可歌可泣的,先烈們的鮮血沒有白流,永遠激勵著我們,尤其是青年一代,為我國早日實現四化而努力奮鬥。
人民為了紀念解放一江山島戰鬥中英勇犧牲的三軍指戰員,表彰他們的功績,先後建成了解放一江山島戰鬥紀念塔、烈士紀念館、戰鬥陳列館、烈土紀念碑亭等,並且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椒江市文物保護單位。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已被省、市、區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家參觀後,感到欣慰。
與會老戰士代表還乘船前往昔日戰場——一江山島和今日東海明珠一一上、下大陳島參觀、遊覽。
故地重遊,思緒如潮。當代表親眼看到兩島4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時,無不為之歡欣鼓舞。
二、東海明珠——大陳島
大陳島,在大陳列島戰役中具有重要地位。全國大陸解放後,國民黨在那裏駐紮重兵20000多人,妄圖以此為“反攻大陸”的據點和跳板,對我沿海進行不斷地侵犯。
1955年1月18日,我三軍首次渡海聯合作戰,一舉解放了一江山島。國民黨迫於形勢,在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掩護、協助下,在2月5日至2月12日,從大陳等島嶼撤離時,把島上居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房屋、漁船等財產和生活設施毀壞貽盡,劫走了島上居民17132人,製造了舉世聞名的“大陳浩劫”。
1955年2月13日,我根據浙東“前指”和“登指”的電令,我率運輸第5大隊和公安16師48團一個營乘20艘船艇,在海軍護航大隊掩護下,拂曉到達大陳,天亮順利登陸,對此仍記憶猶新。
大陳島地處浙江沿海中部,距東海龍井油田50公裏,離大陸最近處為26公裏,由19個小島組成,總麵積為14.6平方公裏,其中上大陳為7.8平方公裏,下大陳為5.42平方公裏。大陳是浙江沿海僅次子舟山的第二大漁場,漁場麵積4000平方公裏。
漁訊期,閩、浙、蘇、滬等省市十萬漁民雲集於此。該地盛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石班魚、墨魚等,年產300多萬擔。全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港灣遍布、海洋資源豐富。現有居民4000多人,年人均收入達6000元。
大陳島解放時,滿目瘡痍。為了人民安全,我工程兵最先登上大陳島排除了1萬多枚地雷。浙江省政府決定動員本省沿海幹部群眾重新建設大陳島。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同誌發出了“建設偉大祖國的大陳島”的號召,1956年1月31日,溫州市和海門鎮的227名青年組成誌願墾荒隊登上大陳島,以後各地青年相繼上島參加墾荒隊,與駐島部隊和幹部群眾艱苦創業,使“空島”恢複了生機。胡耀邦同誌十分關懷大陳島的建設,寫信勉勵墾荒隊員“要保持榮譽”,並把自己在戰爭年代用過的望遠鏡作為禮品贈送給墾荒隊。1983年6年27日,胡耀邦同誌在信中指示:“要好好宣傳這類不畏艱苦的創業事跡,鼓舞人們特別是青年奮發圖強。”此後,胡耀邦同誌對大陳島的開發建設又作了兩次重要指示,並為“大陳島青年宮”題了字。
大陳島處於我國東海門戶,地位險要,其海島建設一直受到中央和省、市的特別關注。1984年3月2日,胡耀邦同誌對《浙江省台州科委請示報告》親自作了批複:“王芳同誌,……浙江省島嶼很多,沿海待開發地方也很多……,希望你們放開手腳,吸引外資,不要事事請示,……主要是快。”1985年12月29日和30日,胡耀邦同誌在浙江東部地區視察工作期間,還專程前往波濤滾滾的東海上的大陳島,看望30年前從大陸來這裏的老墾荒隊員和島上軍民,祝願他們在新的一年裏繼續發揚艱苦創業的愚公精神,把“東海明珠”大陳島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