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今日一江、大陳、椒江(1)(3 / 3)

大陳鎮委書記向胡耀邦同誌介紹了大陳軍民共建、艱苦創業的情況:50年代是開拓墾荒、同建家園,靠國家補貼過日子;60年代和70年代靠海洋捕撈、養海帶,但人均年收入隻有200元左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邁出了新的步伐,捕撈和養殖都開辟了新資源,興辦了一批水產品加工廠,1984年全島漁、工業總產值660萬元,比1980年增加兩倍半。

聽到這裏,胡耀邦同誌滿懷激情地說:“大陳的昌盛,第一是解放軍的功勞,第二就是你們的老墾荒隊員的功勞”。

老墾荒隊員們聽到胡耀邦同誌對自己30年辛勤勞動的高度評價,一個個眼睛都濕潤了。我當年曾率領運輸第5大隊登陸解放大陳島,後任駐大陳部隊作戰科長,對大陳島很有感情,當在報紙和電視上看到耀邦同誌代表中央對部隊作了這樣高的評價,我倍受感動。

現在回憶起在1985年紀念解放一江山島30周年時,我撰寫的一本書《回顧三軍戰一江》,當中有胡耀邦同誌在1956年擔任團中央第一書記時為“建設偉大祖國大陳島”的隊旗題字,鼓舞了227名知青重建大陳的光輝一頁等內容。在該書出版後,由總參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轉呈耀邦總書記審示。第二天胡總書記指示他的秘書張耀光給總參黨史辦回信說:5月9日送來信及《回顧三軍戰一江》收到了(附原件)。總參黨史辦在1985年第40期《簡報》專刊轉發至總參機關各部局、院校、黨史辦參考。

這對黨史工作者和我本人都是巨大的鼓舞!

我2003年10月再次采訪大陳島時,鎮長許鵬飛親自陪我們代表參觀,介紹了當前大陳建設發展的巨大變化……。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48年過去,而今大陳島已成為一個美麗富饒的寶島。一條條水泥路依山而臥,伸延全島。馬路兩旁花草如錦,遠望山巒裏的漁村,樓房翠瓦,綠樹排映。一幢幢建築群依山勢層層矗立,有居民點、有工廠區;大街上,百貨公司、銀行、郵電局、書店、學校、醫院、文化宮……,應有盡有。入夜,縱橫數裏一片光明,大陳島宛如一顆絢麗的明珠,在東海上閃閃發光。

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省、地、市黨政組織的關懷下,在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大陳島的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由於大陸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繁榮昌盛,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一國兩製、和平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求和平、求發展、求統一,符合台灣同胞的根本利益。至2003年10月,有大陳島90多位台胞回大陸定居,尋根祭祖,他們希望兩岸早日實現“三通”。

這次我們在椒江訪問了回歸的台胞鄭鵬飛先生。他說:一江山解放前夕,我隨國民黨軍隊和大陳島百姓一起到台灣,在台灣生活30多年直到退休。1987年開始就爭取回大陸定居,1992午才實現多年宿願,葉落歸根嘛。大陸共產黨政府提出“一國兩製,和平統一”我在台灣就聽說。用和平方式實現中華民族完全統一,符合廣大民眾的利益。這十幾年大陸發展比台灣快得多。目前最緊迫的是實現兩岸“三通”,是民心所向,民意期盼。現在的阻力是在台灣當局,他們為一黨一派私利要搞“台獨”,還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真正是忘宗叛祖。我相信祖國早晚能夠實現完全統一,這對海峽兩岸同胞都有好處。我已70多歲,盼望統一的日子早日到來。鄭先生道出了兩岸人民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