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神王同春
去年,在巴彥淖爾市緊鑼密鼓拍攝一部叫《大河套》的電視劇,劇中的主要人物王土地,確有其人,就是以他的故事為原型,他的名字叫王同春。
如今,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人的故事了。
一百多年前,正是這個人,在廣袤的河套地區創造了生動流暢的傳奇大戲,被人們稱為“河神”。
“獨眼龍王”
說起王同春首先說一說走西口。
“走西口”,約從明代中期開始,其高潮出現於明末清初,直到清朝末年,前後經曆了大約三百年的曆史。
“走西口”不僅改變了成千上萬“口裏人”的命運,而且對於改善塞外人口結構,促進塞內外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王同春,字浚川,乳名進財,清鹹豐年1851年3月10日生,河北邢台石門村人。幼年家貧,五歲患天花,一目失明,外號瞎進財。七歲讀私塾六個月。九歲隨他族祖父王成遠到塞外河套磴口及西山咀等處,習做鞍韉鞭轡技術營生,與蒙古人相交易。他不喜歡學習鞍轡技術,反願從事挖渠澆地一類勞動。1863年,他體力漸強,開始受雇為附近居民挖渠,兩三年之後,又到臨河,為別人挖渠,悉心水利,很有長進。
十八歲時,在萬德源商號正式當渠工,並擔任了渠頭。此後,在改挖老郭渠時,王同春的意見往往勝人一籌,起了主導作用。
1881年王同春因學會蒙語便直接與蒙古人打交道,租得三合廟喇嘛地一段,自行墾耕。
光緒十六年,王同春把原剛目河附近的土地和渠道收買過來,於光緒十八年進一步開挖豐濟渠,曆經8年完成。他在光緒十七年開挖沙河渠,雇用口內逃來的災民施工,曆時4年完成。義和渠、沙河渠和豐濟渠是王同春自己修建的3條幹渠。同時,他還和別人投資合作開挖的幹渠有2條,剛濟渠和新皂火渠。
另外,王同春參與製定修建方案並指導開挖的幹渠5條:
永濟渠;通濟渠;長濟渠;塔布渠;楊家河渠。
到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王同春已經擁有幹渠5條,支渠270多條,為開渠投資的工銀約在1350萬兩之多,可灌水田7000多頃,熟田27000餘頃。
這些渠道,經過曆年的修挖和調整,到民國年間,已經成為河套地區的10大幹渠。
凡是經王同春所開的灌溉渠,進水無不暢通,灌溉自如;凡是他人所開之渠進水不暢者,經他親臨指導或整修,都會暢流無阻。後套地區的黃河水利的強勢開發,大大促進了當地農業的蓬勃發展。
1891年到1902年,晉、察、冀、陝等地遭遇大旱,王同春先後4次共調出糧食95000餘石到各省救災。
王同春修建大幹渠和支渠的長度加起來就超過了4000公裏,所動用土方無法計算。
在當時文化非常閉塞的塞外河套,在沒有任何科學儀器設備的情況下,王同春這個隻讀了幾個月私塾的漢子,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總結出來的土辦法完成如此浩大而艱巨的水利工程,簡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於是,人們給王同春起了個綽號,叫“獨眼龍王”。
二。高超的測河技術
他白天豎起一根竿來,掛上一個白水鬥子,到處插著,他用目測,哪高哪低,水向怎麼流。
晚上他點上七八盞燈籠,人手下的人向四麵八方走去,他站在一點往四麵八方觀測,然後騎上戴著鐵鏈的毛驢,到了一點,釘上木樁作為記號,鐵鏈留下的印跡作為河道。
平日裏一到下雨的時候,越下雨越往外跑,騎上馬到處跑,不是瞎跑,他是看水的流向,也叫做“瞅渠,”用他的一支眼睛在瞅,找坡度找水平,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事情。
經過多年反複觀察,王同春得出一個結論:河套平原的特點是,西南高,東北低。
選定渠口位置之前,王同春必親自沿黃河北岸反複觀察,每天天不亮就騎馬往黃河岸邊走,邊走邊看,哪裏高哪裏低,哪裏適合渠道轉彎,哪裏能夠做閘,這些都在他腦海中不斷地徘徊著。
獨特的辦法是,他勘測渠路時,不像別人爬在地上,兩眼向前平視測量,而是將身體仰臥在平地上,頭朝順水方向,腳向引水方向挺直身體,頭部向後觀察來確定渠路。
在施工時,他晚間在準備開渠的線路上插上一排香火,從遠處察看香火的高低,來決定所挖渠道的坡度。在由低處向高處引水時間,加大渠道彎道,利用水流三彎自急的原理,使水產生擁推力量向高處流去。
他所開的八道大渠都是從黃河西南“迎水”,然後向東北流去,彎彎曲曲,一直流向陰山腳下,進入烏加河,繼而流入烏梁素海,然後南出西山嘴複入黃河,有進有出,灌排通暢。
王同春還沿烏拉山南麓動工修建了一條長達400餘裏的退水渠,能夠將灌溉剩餘之水直接退入烏梁素海複歸黃河,堪稱百利而無一害。
三。坎坷的人生